周朝作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封建文化奠基的朝代,不仅有“兵家之祖”姜尚,“三代之英”文王姬昌,还有被称为“周朝最贤德的君子”周公旦。他在武王驾崩,成王未长之前,对稳定周朝局势,实现王权平稳过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之后历朝历代权臣摄政的道德模范。
周公旦
一生简介
周公旦,名为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也是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在位期间,辅佐武王治理国家,帮助武王东伐商纣。后被封于鲁国,但并未前往封地,而是继续辅佐武王,武王去世后,姬旦又摄政7年,最后还政成王。
周成王
周公摄政
武王逝世后,成王还年幼,不能打理朝政,当时周公旦暂行摄政。《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在摄政期间,周公,招贤纳士,谨言慎行,很好的将周初不稳定的局势稳定下来,完成了武王和成王之间的王权过渡。对外,面对管叔、蔡叔、武庚等人率领淮夷造反,周公旦经过三年平叛,实现二次克殷,彻底消除殷商后患,稳定各个诸侯。对内安抚民心,礼贤下士,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帮助成王稳定人心,实现攘外安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赞颂周公摄政期间对国家稳定的积极作用。
周公摄政
道德标杆
周公被世人称颂传唱,主要在于他在道德上几乎完美的表现。武王在位期间多次问政于周公,他也多次谏言,希望武王实行仁政、德政。同时在摄政期间,周公旦也毫无恋权之举。《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后世权臣,几乎都以周公为榜样,但是真正能做到周公这样的,寥寥无几。诸葛亮被后世神化,不仅在于其超然的智略,还在于他几乎做了跟周公一样的事情,在道德上几近完美。
周公吐哺
制礼作乐
周公被后世儒家尊为“元圣”,有两点原因,一方面就是之前所述,道德上臻至完美;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礼乐的制定。“礼”强调的是“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确立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将人划分等级,即所谓的“尊卑有序”,“乐”的作用是“和”,就是用道德约束,从情感上统一思想,缓和矛盾。有别有和,使之国家有了稳定的社会架构,行为处理有了明确的道德准则。同时礼乐制度也影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法家、道家、儒家无一不是深受礼乐制度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思想的形成几乎就是建立在礼乐制度的基础之上,所以儒家尊周公旦为“元圣”,也可以解释。
礼乐制度影响周朝生活
周公旦,作为周朝初期名臣,一生功绩核心,引用《尚书﹒大传》话就是“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