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十三日,李隆基从长安仓皇西逃,走了两天,队伍到达马嵬驿站(陕西兴平马嵬镇),暴发一场大冲突,是为著名的‘马嵬坡之变’。
事情简单说,就是禁军哗变,杀宰相杨国忠、逼死贵妃杨玉环。但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背后的博弈,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摆在明面上的,仍然是禁军大将陈玄礼。
按史书说法,他在长安就想除掉杨国忠,没找到机会,现在出了城,保安队在他手上,杨国忠还不是手心里的蚂蚱。
当然该做的准备工作还是要做,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激起民愤,或者说‘兵愤’,这个比较容易:
“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
本来皇家卫士当好好的,住在繁华的长安城里,吃香喝辣拿高薪,突然间背井离乡,连饭都吃不饱,一肚子气没地方撒,只要稍微煽个风点个火,很容易就会爆发。
第二个事相对麻烦:
“(玄礼)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通过宦官李辅国联系上太子,表达要除掉杨国忠的想法,结果太子不表态。
这是个老套路。
兵变意味着跟皇上叫板,按照底线思维,万一控制不住跟老板闹翻,必须捧一个新老板上位,太子是天然的接班人,所以联系太子,算一种规定动作。
太子不表态也正常,根本原因是没必要。神龙政变,中宗李显同样不愿出头,因为武则天已经安排他做了太子,何必再冒风险?
只不过,这次情况特殊,太子出不出头关系不大,因为前面说过,陈玄礼的背后不是别人,正是大内总管高力士。
宦官和权相,矛盾由来已久。李林甫掌权,已经水火不容,杨国忠管事,照样意见很大,忍了几十年没机会,杨国忠一顿骚操作,把事情搞到不可收拾。你收拾不了局面,就有别人要收拾你。
所以这次兵变的本质,不是有人对皇上造反,而是宦官和宰相争宠,这种情况下,动用太子的可能性很小,主要是通个气表示尊重,同时也稳住己方阵营。
为什么太子和高力士在同一阵营?因为在李隆基纵容之下,李林甫势力搞得太大,二人只好联合起来,免受排挤。
对太子,李林甫几次下手陷害:
“幸太子仁孝谨静,张垍、高力士常保护于上前,故林甫终不能间也。”
一个是太子李亨善于隐忍,另一个就是高力士的帮忙。这里面又提到张垍(jì),他是张说的儿子、李隆基的女婿,和哥哥张均都有才,又受宠,但正因为有才受宠,所以李林甫、包括后来的杨国忠都重点提防,想当宰相就是不让当,自然也和太子结成统一阵线。
面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杨国忠毫无察觉,他在驿站门口和几个吐蕃使节交涉吃饭的事,一帮兵士大喊:“杨国忠和吐蕃人谋反!”一拥而上,干净利落把他给杀了。
“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国忠妻裴柔与其幼子晞及虢国夫人皆走,至陈仓,县令薛景仙帅吏士追捕,诛之。”
杨国忠天宝四年(745)进长安,十二年荣华富贵,换来的是全家被屠、举国大乱。
外面这一通乱杀,李隆基听到动静,问怎么回事?底下人汇报:兵士们把宰相给杀了,说他谋反。
这就是兵变了。
兵变不是开玩笑的,李隆基赶紧出来表态:
“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
意思这个事过去就算了,我也不追究,大伙散了吧。
没想到士兵们站那儿不动,看情况有点不妙,高力士和禁军关系不错,派他过去一问,陈玄礼解释:“杨国忠虽然杀了,但靠山贵妃还在,弟兄们不放心,请陛下割爱。”
这就是逼宫了。
李隆基舍不得,犹豫半天。底下人劝:“众怒难犯,情况紧急,请陛下速决!”不得已,又是高力士出马:
“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士兵们看到杨贵妃尸体,这才免胄释甲、去除武装。
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杨贵妃开元二十八年(740)进宫,十七年独享恩宠,终究还是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