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燃烧的世界》是一部政治乌托邦小说。乌托邦常被认为是白日梦、空想的乐园、自欺欺人的象征。美国文化学者拉塞尔·雅各比在《不完美的图像》中指出,大多数人认为乌托邦主义者要么是有勇无谋的梦想家,要么是凶狠的极权主义分子。
2、20世纪的极权主义统治催生了“反乌托邦”或“恶托邦”文学,使人们对乌托邦更加反感。现代乌托邦不仅未能实现其承诺的美好社会,反而带来了灾难和痛苦。奥威尔在《1984》中描述的乌托邦国家散发着白菜和破旧地席的气味,现代读者普遍认为乌托邦注定失败且具有破坏性,甚至是邪恶的。
3、今天,人们普遍认为乌托邦已经成为不相干的问题,因为富人认为自己生活在最好的时代,而穷人则认为世界不会改变,梦想更好的世界只会带来失望。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未来持有乐观态度,乌托邦精神在那个时代是希望和幸福的象征。
4、17世纪的乌托邦,如培根的《新亚特兰蒂斯》和卡文迪什的《燃烧的世界》,其价值不在于其全面规划,而在于它们与现实的本质不同,并且比现实更优秀。在当今怀疑和短视的时代,乌托邦精神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
5、“乌托邦”一词源自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同名著作,描绘了一个理想国度,与当时的英国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个理想国中,人人收入平等,没有贫穷和乞丐,尽管没有私有财产,但人们内心安宁、无忧无虑。
6、莫尔梦想一个人们能幸福宁静生活的地方,战争被视为野蛮行为,宗教宽容被广泛接受。乌托邦的领袖反对通过暴力推行宗教统一,认为这会导致正义被邪恶压制。莫尔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
7、尽管后世可能嘲笑莫尔的天真,但乌托邦的想象和冲动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一旦消失,世界将变得寒冷阴沉。17世纪的英国乌托邦小说继承了莫尔的传统,成为特定文学形式和政治思考方式,反映了当时战乱频仍、民心涣散的社会背景,人们渴望稳定和合法政府。
8、17世纪的英国政治理论活跃,霍布斯的《利维坦》和洛克的《政府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乌托邦小说中探讨了国王与国会的共处、国会如何代表民意、政治改革的原则,以及如何在海外殖民地建立有效的政治制度。这些政治思考在乌托邦小说中都有所体现。
9、政治乌托邦和政治哲学在17世纪英国发展起来,虽然互有联系,但有五个主要不同点:一是政治哲学注重人生而平等,乌托邦小说则表现社会形成的人际不平等。二是政治哲学基本不涉及科学,乌托邦小说则包含很多与科学有关的思考。三是政治哲学倾向于将国家政治与宗教分离,乌托邦小说视宗教为社会精神凝聚机制。四是有的政治哲学看到战争的好处,乌托邦小说则把和平作为理想世界的根本目标。五是政治哲学关注立法的依据和程序,乌托邦更多描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运作。这些不同点在《燃烧的世界》里都有清楚体现,使其成为政治思考的范本。
10、卡文迪什在《燃烧的世界》中坚定支持君主制,认为其他政府形式不稳定且低效。然而,她也认识到包括英国在内的君主制存在缺陷,如宫廷政治的弊端。尽管如此,她并未放弃对君主制的信仰,而是在书中构想了一个更理想的制度。
11、该书被认为是英国科学小说的先驱,因其将科学置于核心位置,并提出了当时尚未实现的科技设想,如引擎推力机器航船和潜水艇。卡文迪什的科学观超越了技术层面,代表了一种理性设想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方式,这也是乌托邦的核心。因此,现代研究者不仅对她的自然哲学观感兴趣,更关注她的政治哲学观点。
12、17世纪的英国乌托邦小说包含着明显的政治想象因素,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乌托邦社会是“想象”出来的,它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存在的;第二,乌托邦故事要么是古代的,要么是未来的,都是时间不明或无时间性(timelessness)的。倘若给乌托邦定下明确的实现时间,它就必定会成为一个笑话。
13、乌托邦故事通常以叙述或对话形式呈现,17世纪的乌托邦作品多采用“游历叙事”方式,即通过叙述者或主角偶然漂流到远方陌生之地,体验与熟悉世界截然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现象,从而形成对比和批评。这类作品如莫尔的《乌托邦》、培根的《新亚特兰蒂斯》和卡文迪什的《燃烧的世界》等,都是通过偶然的远游来展开叙述。14、与17世纪的政治论著不同,乌托邦文学是想象和虚构的产物,而非基于现实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经验讨论。尽管如此,乌托邦小说中仍包含与现实相关的政治哲学元素,政治是其核心内容或创作动机,因此可称之为“政治乌托邦”。这类作品旨在描绘理想社会或生活,从而对现实社会的不完美进行批评,关注基本制度及个人角色,特别是政府的组织、统治权力的运作及其对普通人幸福和福祉的影响。
15、乌托邦小说通常描绘一个基于特定制度的完美社会,并探讨好政府应如何建立。然而,这类小说很少涉及从现实到乌托邦的转变机制,这与现代政治理论不同。早期的乌托邦作品,如莫尔的《乌托邦》,常作为给君王的建议,而非具体的政策指南。乌托邦小说通过描述和解释好政府的运作原理,成为政治论述的一种形式,与17世纪的政治哲学论述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