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71:什么是最好的纸?

永哥历史 2025-03-13 05:28:28

1、在造纸术发明初期,主要原料包括旧麻布、破渔网和树皮,这些材料制成的纸张轻便且成本低廉,理论上应能迅速替代竹简。然而,实际上从纸张出现到完全替代简帛,经历了长达三百年的时间。初期纸张质量较差,制作工艺简单,质感粗糙,书写体验不如竹简。

2、造纸术的第一次重大改进归功于汉灵帝时期的书法家兼造纸家左伯,他改进了纸张的加工技术,使纸张表面更加光滑,墨汁不易扩散。此后,纸张加工技术不断进步,包括染色、加入植物胶和涂刷矿物粉末等,这些改进不仅提升了书写效果,也增加了纸张的美观。

3、随着技术的传播,纸张逐渐取代竹简,到5世纪初,东晋的桓玄颁布了“以纸代简令”,标志着纸本时代的正式开始。造纸技术的进步依赖于新原料的开发。早期纸张多使用麻纸,原料来自废旧麻布。随着需求增加,树皮成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比麻纸更细腻、平滑、洁白且有光泽,隋唐时期成为主流。

4、浙江嵊州的剡溪地区因丰富的藤蔓资源,生产的藤皮纸被誉为“剡溪藤纸甲天下”。此外,唐代还开发了多种加工技术,制作出如流沙笺、云蓝笺等精致笺纸,供文人使用。女诗人薛涛利用当地木芙蓉制作彩笺,称为“薛涛笺”,用于题诗赠友。

5、唐代佛教的传播和文化普及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发展,最早的纸质印刷品多为佛教宣传品或朝廷历书。印刷的兴起增加了纸张需求,从五代到两宋,印刷用纸成为市场主流,追求平整、绵软、吸墨好且成本低廉。

6、这一时期,纸张制作技术从晋唐的华丽转向简洁,追求洁白光滑、细腻匀整。皮纸制作技术不断进步,南唐李煜的澄心堂纸和宋代的玉版纸成为名品。造纸与印刷的结合造就了书籍史上的经典“宋版书”,至今在博物馆中仍可见其墨色如新、纸白如玉的宋代古籍。

7、皮纸虽然有其优点,但制作周期长且原料有限,主要依赖楮树和桑树的树皮。宋代开始,竹子作为一种革命性的造纸原料被广泛使用。竹子生长快,产量大,适合大量用纸需求。竹纸质地细匀,书写流畅,印刷吸墨性好,加工简易,因此迅速流行。

8、著名书法家米芾就非常推崇竹纸,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用竹纸书写的,并在《评纸帖》中评价绍兴的竹纸优于杭州的藤纸。竹纸的普及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竹纸产量大增,通过水路销往全国,促进了书籍印刷业的繁荣。而皮纸则逐渐向高端发展,成为细白光洁的“白棉纸”。

9、宋代人尝试将皮纸和竹纸混搭,发现长纤维的树皮与短纤维的竹、草混合,能结合皮纸的韧性和竹草纸的细腻。例如,江西的楮皮、毛竹混料纸和安徽宣城的青檀皮、稻草混料纸,后者即著名的“宣纸”。

10、宣纸大约在明代出现,其制作过程复杂精细,采用长短纤维搭配,能很好地展现墨色和墨韵。随着文人写意画的兴起,宣纸在这一领域的优势逐渐显现。特别是在民国时期,随着洋纸的流行,其他如皮纸和竹纸的市场大幅萎缩,宣纸因此成为市场上的主导产品。

11、传往西方的撒马尔罕纸,包括后来一路传入欧洲的造纸术,一直都用破麻布造纸,这跟我们多种原料并用明显不同。唐代时期,南方的皮纸较为普遍,而麻纸主要在北方使用。751年,唐朝在怛罗斯之战中失利,许多工匠被俘,其中包括造纸工匠。

12、这些工匠将用破麻布造纸的方法带到了中亚,但缺少了一项核心技术——纸药。纸药是抄纸时加入的植物黏液,如猕猴桃藤汁,能使纸张更均匀且不易粘连。由于缺少这一技术,西方人使用毛毯隔开湿纸,效率较低。直到18世纪,法国传教士来中国学习竹子造纸技术,并进一步发展出树干造纸技术,即现代常见的木浆纸。

13、造纸术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时间早于传入中亚和西方。4世纪末,东晋高僧摩罗难陀在百济传播佛法时,也教授了造纸技术。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半岛后,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造纸技术。朝鲜半岛盛产楮树和桑树,因此他们专注于制造皮纸。

14、宋代时,高丽纸达到鼎盛,成为中国的特产,并在明清时期作为朝贡礼物。高丽纸以其厚度和坚韧性著称,但因其厚重,主要用于书写而非印刷。到了清代,尽管高丽纸仍被视为优质纸张,但由于其厚度,常被用于糊墙和窗户。

15、日本的造纸术据传在7世纪初由昙征和尚从高句丽传入,并献给圣德太子。圣德太子派遣隋使到中国学习造纸技术,被后世尊为“和纸之神”。唐代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达到顶峰,日本学习的是唐朝的精华技术,使得日本纸的起点非常高。

16、此后,日本和中国纸各自发展,中国转向高产的竹纸,而日本因竹子稀少,继续使用楮皮、三桠皮和雁皮造纸,凭借精工细作,日本纸的颜值突出。中国的精品皮纸虽然小众,但与日本纸相比难分伯仲。

17、皮纸、竹纸和宣纸哪种更好,没有统一答案,关键在于用途。修复佛经可能更适合用皮纸,画写意山水则宣纸最佳,而明清时期印刷小说则竹纸是首选。一位抄写佛经的朋友经过多年尝试,发现云南的构皮纸经过砑光后最接近古人的书写效果。纸张的好坏取决于其用途。

0 阅读:4
永哥历史

永哥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