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台城一百多天,子侄各拥重兵却无人勤王?

历代经典历史 2024-08-15 20:26:52

梁武帝萧衍是南朝梁代开国皇帝,他于公元549年 (太清三年)五月饿死在台城皇宫,享年八十六年,同年十一月,葬于修陵,谥号武帝,庙号高祖。萧衍之死直接导致了其所建梁国的覆灭,故历代以史为鉴,评说萧衍亡国之责有三种观点:一是谴责萧衍晚年偏信朱异。

如唐代姚思廉说萧衍:“及乎耄年,委事群幸。然朱异之徒,作威作福 ,挟朋树党,政以贿成,服冕乘轩,由其掌握 ,是以朝经混 乱,赏罚无章。”二是指斥萧衍佞佛,致国纪松弛。如唐代李延寿说萧衍 “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于释教,弛于刑典 ”;金世宗完颜雍亦说:“帝王之政,固以宽慈为德,然如梁武帝专务宽慈,以至纲纪大坏。”三是玄谈误国,梁国丧失了应有的战斗力。如唐太宗李世民说:“梁武帝君臣惟谈苦空,侯景之乱,百官不能乘马。元帝(指萧衍第七子萧绎)为周师所围,犹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此深足为戒。”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还有一点,即援救萧衍的道德成本,未能引起评说。

一、梁武帝萧衍及其梁国文化发展

南朝一共经历四个朝代:宋、齐、梁、陈。其中,齐梁两朝由兰陵萧氏家族掌握国政。此家族是晋末永嘉年间,从山东临沂兰陵县兰陵镇合族南迁至江东的南兰陵,同出东晋淮阴令萧整这支。萧衍(645—549)是萧顺之之子,字叔达,小字练儿,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骁勇善战,年轻时即追随萧道成,为萧道成建国立下功劳。萧道成于公元 479 年建立齐国,史称 “南齐”。 他在位时间不长,公元482年其子萧赜继位,是为齐武帝。

因为萧顺之的关系,萧衍入仕南齐,出入王俭府和齐武帝萧赜第二子竟陵王萧子良府。永明八年(490)萧顺之受“萧子响事件”影响,忧惧而卒,萧衍因此衔恨,投靠萧鸾(萧道成之侄),襄助萧鸾夺取政权,萧鸾即齐明帝。 此后萧衍在雍州(治湖北襄阳)拥兵自重,拥立萧鸾第八子萧宝融(即齐和帝),诛除萧鸾次子萧宝卷(即东昏侯),最后废除齐和帝,于公元502年称帝,建立梁国。

萧衍建立梁国之初,梁国处于内外交困之际:当年大旱,米价上涨,人多饿死;江州刺史陈伯之逃奔北魏;益州刺史刘季连据成都叛乱;北魏又屡屡进犯侵扰。梁国与北魏经战十余年 (502-519),大小战事不断。天监年间十余次交战,梁军将领或被俘或被斩,士兵死伤受俘者也是成千上万。天监十三年(514)萧衍以二十万军民在淮河浮山峡筑坝拦淮,历时两年建起一座用于军事水攻的浮山堰,壅高水位,回水以淹被北魏所占的寿阳(今安徽县寿县),然浮山堰建成的当年,“秋九月,堰自溃决,漂其缘淮城戍居民村落十余万口,流入于海 ”。

普通、大通年间,魏国大乱,梁国打了数场胜仗,魏诸王也投奔至梁。中大通三年(531)两 国交好,至此结束交战,迎来了十余年的和平期。 太清元年 (547),原北魏司徒、后投靠东魏丞相高欢的侯景率部至梁,萧衍接纳之,梁国与东魏(北魏于永熙三年,即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战事再起。其后侯景叛变,萧衍遭遇台城之祸。在与北魏交战的同时,萧衍与高句丽、百济、宕昌、倭国、吐谷浑、林邑、乾陁利、扶南、龟兹、中天竺等国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为巩固新生政权,萧衍下诏学习先王令典,积极复兴儒学。魏晋时期的儒学因政权更迭、战争连绵而遭到沉重打击,“乡里莫或开馆,公卿罕通经术。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后生孤陋,拥经而无所讲习。三德六艺,其废久矣”。至南朝,儒学得以重振。 宋齐年间,国学复开置;齐梁年间,以经术选士。 萧衍建国后,诏求硕学,于天监四年(505)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广开馆宇,招内后进”;选遣学生至会稽云门山,受业于庐江何胤;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办学;天监七年(508)下令诸子入学受教。史载萧衍“或纡銮驾,临幸庠序,释奠先师,躬亲试胄,申之燕语,劳之束帛,济济焉斯盖一代之盛 矣”。 齐梁年间官方编修五礼,历时十一年,最终成果一千余卷,使五礼得以制度化。

晚年的萧衍崇信佛教,他不仅讲经说法、注疏佛经、参与佛教佛性学说的理论研讨,而且屡次舍身同泰寺,创建参与佛教斋忏仪轨。他组织参与对范缜《神灭论》的讨论,写作《论神明成佛义 记》文,结合中国儒家孝道文化,宣扬佛教文化中佛性不灭的思想,把佛性问题引入心性研究,具有融合儒释的鲜明特色。受儒家仁爱学说和佛教慈悲理念的引导,萧衍在位期间,不仅派官员深入地方考察,倾听民意;以射策之法,选拔贤能之士,而且还大力推行仁政,惩治贪官污吏的同时,赦除有罪之人,恢复以金赎人。虽然与北方边境时有战事,但在萧衍的治理之下,梁国发展渐趋平稳。《南史》评说萧衍“制造礼乐,敦崇儒雅,自江左以来,年踰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 ”,说明其统治时期施政有方,梁国文化呈现繁盛之局面。

二、萧衍与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矛盾

萧氏家族有重视孝文化教育的传统,加上萧衍的推崇,故家族成员多能表现出对传统孝道文化的认可和遵从。 以萧衍为中心,此皇室家族成员不少,有正室妻子郗徽,死后封为郗皇后;侧室丁令光,封贵嫔,另有阮修容阮令嬴、吴淑媛吴景晖、董淑仪、丁充华、葛修容等;八个儿子分别是嫡长子昭明太子萧统、次子萧综、三子萧纲、四子萧绩、五子萧续、六子萧纶、七子萧绎、八子萧纪;女儿有永兴公主萧玉姚、永世公主萧玉婉、永康公主萧玉嬛、富阳公主萧氏、长城公主萧玉姈、安吉公主萧玉娡等。

《南史》记载萧衍性淳孝,六岁时母亡,他三天不进水浆,哭泣不已;称帝后,在钟山为亡父造大爱敬寺,在青溪边为亡母造智度寺,台城内立至敬等殿和七庙堂,“月中再设净馔,每至展拜,涕泗滂沱、哀动左右”。嫡长子萧统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十岁时讲《孝经》;生母丁贵嫔有疾,萧统朝夕侍疾,衣不解带,及母薨,“步徙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萧衍遣使下旨,他才勉强进食。 第三子萧纲即后来的简文帝,其生母丁贵嫔薨,丁忧期间,萧纲“哀毁骨立,昼夜号泣不绝声,所坐之席,沾湿尽烂”。 第七子萧绎即梁元帝,著有《孝德传》三十卷,等等,不一而论。

一个推崇注重孝文化传统教育的家庭,也时常上演不孝的悲剧,究其根本,在于至高的皇权利益与亲情伦理存在矛盾。 萧衍虽是学佛之人,但为了个人私利,不顾妻儿感受;为了兄弟之情,又罔顾朝纲法纪。结发妻子郗徽(468—499)出身高门大族:其父是太子舍人郗烨,其母是宋文帝刘义隆之女寻阳公主。郗徽为萧衍诞下三个女儿,前所述永兴公主即为其一。 萧衍镇守雍州,又聘十四岁的湖北襄阳女子丁令光 (484—526)为侧室。自尊心强的郗徽,失意之下跳井身亡。 传说其化为蟒蛇,也有的记载其化为龙,萧衍为此设斋祭祀,“于露井上为殿,衣服委积,常置银鹿卢金瓶灌百味以祀之”。而丁令光为萧衍诞下三子:萧统、萧纲、萧续。萧衍立国后,追封郗氏为德皇后,封丁令光为贵嫔,立萧统为太子。

终其一生,萧衍未再立后,而以他命名的、超度郗氏所作的《梁皇宝忏》是中国水陆法会中重要的佛教仪轨,流传最久、影响极为深远。嫡长子萧统性格宽和,本是承继梁国大统的候选人,然而普通七年发生“蜡鹅事件”。《南史》卷五十三 《昭明太子传》对此有详细记载,云宫中宦官看上了萧统为亡母丁贵嫔购买的一块墓地,遂与卖地者勾结,许其以好处,故意对萧衍说:“太子所得地不如今所得地于帝吉。”萧衍听信此言,令太子重新买地,但萧统却听道士说这块墓地对自己不利,于是埋蜡鹅等物进行压胜。萧衍得知后大惊,杀了道士,因徐勉固谏,没有追究萧统之责,但从此父子两人心生嫌隙。后来萧统落水受惊,于中大通四年(531)感病而亡,时年三十一。

作为一代君主,萧衍对皇室宗亲的违法乱纪行为惩治不严,念及亲情又姑息纵容。 如萧衍对六弟萧宏、对养子萧综、对侄子萧正德的处置,有失公允,沦为时人笑柄。萧宏平庸无能,且嗜财如命,于天监四年 (505)领兵征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军至洛口,萧宏畏懦不敢进,遭北魏军人嘲笑,称其为“萧娘”。洛口军溃,主帅萧宏竟弃众而逃,梁军大败。萧宏逃回去后,萧衍不仅未加责罚,而且诏其为扬州刺史等要职。萧宏妾弟吴法寿杀人,萧宏包庇他,将其藏于府邸,在萧衍的干预下,才交出凶手。南司上奏要求罢免萧宏官职,萧衍准奏,批注:“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

天监十七年(518),萧宏与萧衍女永兴公主密谋,欲在去光宅寺的路上伏击萧衍,然因萧衍临时改变路线,未能成功。事情败露后,萧衍哭着对萧宏说:“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尤恐颠坠,汝何为者。 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萧宏顿首认错,萧衍又以罪免。萧综是南齐宗室东昏侯萧宝卷的遗腹子,其母吴氏原为萧宝卷宫人,萧宝卷被杀死后,已有身孕的吴氏隐瞒这一事实,被萧衍临幸。后萧综出生。吴氏失宠,告知萧综真实身世。 萧综心怀异志,于普通年间叛逃北魏,改名萧赞。史载 “衍初闻之,恸哭气绝,甚为惭惋,犹云其子,言其病风所致,时人咸笑之”。得知萧赞非其子,萧衍盛怒之下废吴氏为庶人,将萧赞从宗室除籍,将萧赞之子萧直的姓氏改为悖。后念及亲情,复吴氏封号,恢复萧赞宗籍,且封萧直为永新侯。

萧衍特重自己皇帝独尊的权力和地位,使得家庭亲情中的父慈子孝成为表象。 如在萧统 “蜡鹅事件”这个问题上,萧统虽然没被问责,但他因此惭慨,后来荡舟落水,伤到要害,萧衍遣使问疾,萧统不敢禀明实情,而是隐瞒病情,直到病重,继而病逝。这说明 “蜡鹅事件”后,父子之间彼此失去信任,表面上看起来相安无事,但各怀心思,已不能坦诚相待。 又如在对待兄弟萧宏问题上,萧衍处事之原则也始终以有无影响、威胁到其皇位为重点。纵然萧宏贪财、包庇罪犯,甚至要杀他(没有成功),然而在萧衍看来,只要没有动摇到他的皇帝之位,这些都不算罪过,因此对其多次免罪,复其官职。

太清二年 (548)九 月,东魏降将侯景起兵叛乱,史称“侯景之乱”,晚年的梁武帝萧衍被侯景围困在台城。一场救父保老皇帝还是自立为王、当新皇帝的利益之争,使得兰陵萧氏皇室家族中父慈子孝的虚幻不真,大白于世。

三、萧衍之死:亲情伦理与道德成本的较量

太清三年(549),被侯景围困一百余天的梁武帝萧衍在台城驾崩。关于萧衍之死,《梁 书》、《南史》均有记载。《梁书》记录简略,只云“(太清三年夏四月)己酉,高祖以所求不供,忧愤寝疾。 ……五月丙辰,高祖崩于净居殿,时年八十六”。《南史》记载稍加细节,云其“虽在蒙尘,斋戒不废,及疾不能进膳,盥漱如初。…… 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如前所述,萧衍离世前,其家族内部已经暴露出不少矛盾,然因萧衍尚在帝位,他顾及颜面,常将尖锐深刻的矛盾大而化之,息事宁人。亲人之间的怨怼乃至忿恨,因压制而隐忍着,就像岩浆在火山下集聚、涌动一样,只要寻找到突破口,这些矛盾就会释放出来。

侯景能迅速突破军事防线,围攻台城,与萧衍侄子萧正德背弃人伦,成为侯景的内应密切相关。萧正德(?—549)是萧衍六弟萧宏的第三子,他初为萧衍收养,萧衍长子萧统于公元 501 年出生后,萧正德还归本宗。 萧衍登基称帝,萧正德盼望自己成为太子,然萧衍立了萧统为太子,招致了皇族的不满,诸王之间出现不和。 萧正德于普通年间投奔东魏,自称是被废的太子。虽然得到东魏的礼遇,但其并不得意,遂于次年重返梁国。 萧衍“初忿之,改其姓为背氏”,然见萧正德归来,仅流泪训诫,复其位分,还封其为临贺王。即便如此,也未能消除萧正德内心对萧衍的忿恨。

太清元年(548)八月十日,投降梁国、驻守寿阳的东魏将领侯景叛梁,率八千人起兵寿阳。为争取主动,侯景率轻骑突袭建康城,时萧正德已被侯景拉拢收买,然梁国不知情,仍派萧正德守卫朱雀航。侯景军队于十月二十日渡江,二十四日至朱雀航(在南京南),轻易攻破朱雀门;萧正德打开宣阳门,迎接侯景军队入城;二十五日侯景围攻宫城———台城。萧正德于太清元年 (548)十一月初一登基称帝,改元正平,封侯景为丞相,且加紧对台城的攻势。作为皇族子弟,萧正德为了太子之位,背叛亲族,成为侯景围城的主要帮凶。 台城因有梁将羊侃的坚守,侯景久攻不下,遂建长围,切断内外联络,火烧水攻,使之成为一座孤城。

萧衍被围困在台城的一百余天里,除了六子邵陵王萧纶与侯景有过钟山一战,诸王拥兵自重,缺乏统一指挥,也无全力、合力一拼救出萧衍的决心和运筹。从亲情伦理的角度说,被困在台城的是诸皇子的父亲,也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理应全力、合力拼死一救。扶危济困本是善行,为善者付出的时间、精力、财物,有时甚至是生命,都是为善的道德成本。 虽然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成本,或混淆于亲情伦理的互助需求,或陶醉于集体利益的崇高奉献,常被有意识地模糊,甚至忽略掉,然这不代表当事人内心没有计算这些成本。本次面临与侯景的战争,救援的道德成本很高,况且萧衍这位八十余岁高龄、垂垂老矣的父皇,其个人的社会价值已降低,然其拥有的皇权王位的诱惑力却在增长:他若是驾崩,皇室亲族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皇帝。在至高的皇权利益面前,亲情伦理不堪一击。

自立为王的实际利益远远高于救出老皇帝,所以诸王对救援之事并不上心。 侯景围城时,诸皇子中有萧纲陪在萧衍身边,六子萧纶、七子萧绎、八子萧纪都是藩王。 萧纶受封为征讨大都督,领军前来,钟山一役战败,奔回京口。《魏书》记载为:“(萧)衍 外援虽多,各各乖张,无有总制,更相妒忌,不肯奋击。唯衍子邵陵王纶再于钟山决战,战败而走。”又说:“自衍为景攻围历百余日,衍子荆州刺史、湘东王绎,益州刺史、武陵王纪各拥兵自守,坐看衍之悬危,竟不奔赴。”虽然事实并非如此,诸王得知台城被围,从封地遣兵前来,准备救援台城。

如第七子萧绎下令,给不得宠的长子萧方等 “配步骑一万,使援京都”,后又派王僧辩总督舟师一万前去增援。不过,比较一下萧绎其后为讨伐侄子萧誉(萧衍之孙、萧统次子),以 萧方等为都督,“令帅精卒二万南讨”时所派之兵力,就知道萧绎对救父之事的敷衍。《梁书》作者是姚思廉,其祖父姚僧垣精医术,为梁朝大医正。 姚家深受梁朝皇室恩遇,故姚思廉和其父姚察撰写《梁书》时,对萧氏家族的家事多有维护。 然此两处不同的措辞,仍可看出萧绎对讨伐同族更上劲。虽然诸王派来救援的军队“四方云和,众号百万,连营相持,已月余日”,然这些 “援军号令不一,终无勤王之效”,且城中疫病发作,死者增多。 诸王既不能协同作战 ,又相互猜忌犹疑,导致贻误最佳战机。

萧衍被困台城时,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节制。时侯景军队粮食少,不敢久战,诈降求和;萧衍无奈之下,与之结盟。 侯景诈引其军还石头城,据《魏书》记载,萧衍“敕援军令下,诸军初不受诏,后重敕乃从”。 诸军不受诏,也是诸王不受统一指挥的信号,因为军队被诸王或诸王的将领所领。另,侯景忌惮英勇健壮的永安侯萧確(萧纶第二子)和直閤将军赵威方,要求萧衍诏此二人 入城。史载萧衍“复遣使征確等,確等不从”,萧衍又“为手书与诸军 ”,下令萧確不入城,军法论处,萧確不得已才入城,也可佐证。 当然,也不排除诸王考虑到萧衍已经被囚,失去人身自由,他们担心侯景假传圣旨,所以需要萧衍一再下诏,而且用“手书”方式才能令诸王相信。

历史上的封建皇帝为巩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推崇“大一统”思想和“皇权至上”理念,造成民众对皇帝和皇权的无上敬畏和顶礼膜拜;然一旦外敌入侵,皇帝成为俘虏,国家朝政立刻陷入混乱,且为了避免对手拿皇帝作要挟提条件,朝廷会宣布废除被俘者的皇帝之位,推立一位新皇帝。萧衍被困台城,就面临这种危机。纵然还有嫡亲的子嗣,他实际上已成为“孤家寡人”。

皇权利益以欲勾牵,台城救援虽迫在眉睫,诸王却置皇帝萧衍安危于不顾,相互掣肘、争斗不休。太清三年(549)三 月,侯景攻破台城,控制了梁国的军政大权。台城陷落,侯景“悉卤掠乘舆服玩、后宫嫔妾,收王侯朝士送永福省,撤二宫侍卫”。萧衍心中不平,对侯景的要求不予满足,侯景遂断绝其供应,萧衍于五月初二被饿死在台城。百余天的苦守,“城中男女十余万人,及陷,存者只二三千人,又皆带疾病 ”,侯景破城后,聚尸焚烧,恶臭难闻,昔日宫城顿成人间地狱。

萧衍一死,诸王却以勤王之名,相互围攻开战。对萧衍实施救援所需道德成本的考量,已经转变为对至高皇权利益的争夺:时侯景立萧纲为新皇帝,不过是个傀儡。投靠侯景的萧正德不满自己被侯景利用,被侯景杀了。 在江陵拥兵的萧绎不承认萧纲这个哥哥当皇帝,派长子萧方等率军讨伐镇守湘州的侄子萧誉,萧方等兵败阵亡,萧誉于大宝元年(550)在湘州被萧绎的领军将军王僧辩斩杀。萧誉被围之时,向其弟萧詧(萧统第三子)告急,萧詧领兵讨伐江陵,兵败,逃归襄阳,向西魏称藩,以其妻王氏及长子到西魏做人质,请求援兵。 公元551年侯景废萧纲,立豫章王萧栋为帝,改元天正;同年,命萧栋禅让,自己登基为帝,改国号“汉”,改元太始。这一年江州刺史王僧辩、扬州刺史陈霸先先后率军进攻侯景,侯景战败被杀。

公元552年,萧绎在江陵(治湖北荆州)自立为帝,年号承圣;萧纪同年在益州 (治四川成都)也自立为帝,年号天正。萧绎联合西魏对萧纪进行讨伐,公元553年萧纪被萧绎部将樊猛杀死。公元 554 年萧詧联合西魏援兵攻陷江陵,萧绎战败投降,被萧詧用土袋闷死。萧詧虽被西魏权臣宇文泰封为梁王,年号大定,住江陵东城,但仅管辖江陵一州之地,史称西梁或后梁。后江陵遭北周攻击,萧詧于大定八年(562)以忧愤而背部发疽致死。至此,萧氏皇族成员在这场新皇位的争夺战中,互相残杀,消耗殆尽。

0 阅读:176
评论列表

历代经典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