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到底亡在谁的手里?

历史超有料 2024-07-18 14:47:17

明朝到底亡在谁的手里?你觉得呢?

关于这个问题,但凡你打开任何一个搜索引擎去搜索,各类回答简直是五花八门。

从后期的亡于万历、天启、崇祯,到中期的亡于英宗、正德、嘉靖,再到这几年,甚至还出来一种新的分析,说明朝是亡于朱元璋的。

这个解读可谓是蹭了一大波流量,搞得洪武大帝首战既决战,开局就终局。

之所以有那么多答案,我认为其实就是应了那个成语典故——盲人摸象——揪着一个点无限放大,从而妄图解释整个事件的原貌。

其实古代封建王朝的兴衰和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的过程很像,除了那些非正常的遭遇意外的情况,几乎所有人导致其最后“嘎嘣”的原因都是由先天基因、后天环境、生活习惯以及自己去作死干了一些什么有损身体的事儿等诸多元素叠加而成的。

其中的先天因素就可以对标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一些底层逻辑设定。

而后天的那些个玩意儿,也就是王朝存续期间不断产生沉淀,最终发酵出来的各种问题。

实际上跟谁都有关系,但又不能完全让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人去背整个大锅。

所以今天,我们从头到尾梳理一下明朝的脉络,大家一起去看看大明历代天子都为最后明朝的覆灭犯下了哪些错误。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大家在留言区打出自己的答案——明朝到底是亡于谁之手?

首先是朱元璋,网上说他造成了明朝两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流民之乱和宗室负担。

洪武大帝将天下臣民们,根据工作内容不同分为了不同的“户”,例如民户、军户、匠户等户种,并规定这些民户的子子孙孙都得干这个行业。这个看似能够保证天下稳定的制度,却造成了之后不同户种的百姓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再进行祖传的相关工作时,会因为无法转行,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

于是,流民就出现了,这也成为了大明中后期的一大特色,动不动就百万流民,包括明末的大乱也与此不无关系。

然后就宗室,老朱对自己的子子孙孙实在太好了,各种优待,却忽略了人口的几何倍数增长,导致后来大明宗室数量庞大,其开销比之军费还要高达数倍。

虽然从明孝宗开始,历代的君主都在力图去减少和削减这一块儿的费用,但人家一句“祖宗成法不可变也”,就使得这种削减宗室费用的推行阻力大到没边了。

这两点的存在,也就是为什么在许多理论中将明朝之亡的锅扣在朱元璋头上的原因。

插一句话,这个原因你们认可吗?

然后就朱棣,朱棣最大的问题呢,就是东厂,别的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了。

为了报答靖难之役时,在朱允炆身边给自己做内应的那些公公们,也为了监察大明百官,太宗皇帝开启了影响明朝之后200多年,也是为后世最津津乐道的这个神秘又恐怖的机构——东缉事厂。

东厂的活跃程度,导致虽然明朝的公公们远不及唐代宦官那样可以废立皇帝,却依然被老百姓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之乱最盛的朝代。

接下来的仁、宣(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两朝,这个时期明朝的经济是发展的不错,但是对安南的直接放弃以及对北方边防进行龟缩的行为,使得大明版图直接从朱棣时期的庞然大物缩水近半,失去了战略缓冲期。也让中原在之后的日子里时刻暴露在北方游牧的攻击范围之内,直至最终被后金军队长期陈兵于山海关之外。

另外还有在朱棣重用宦官的基础上,明宣宗朱瞻基又添了一把火——教太监识字,使得明代的公公们在知识的武装下拥有了更强的破坏力。

接下来就是明英宗朱祁镇了。朱祁镇其实不用说太多,差点让大明提前200年左右直接成为南明。关于他的事迹,但凡是对明朝稍微有一丁点了解的人都非常清楚。

接下来是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一朝(朱见深年号成化)在文治上发展经济人口,武略上出兵漠北,犁庭扫穴,这几年在互联网上的风评也是大幅上升。

但成化帝所建立的传奉官制度,也就是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特长的例如道士、医师、工匠等民间艺人入朝为官,有的甚至能披上红袍身居高位,打破了传统儒学文人对于整个官员体系的掌控,造成了士大夫们极大的妒忌与恐慌。

从而在文官集团的脑海中逐渐萌生出了“如何去限制皇权”的想法。

而这一萌生本来不会很快有多大危害,偏偏在成化之后,让文官们碰到了性格软弱,对臣子以及任何人都特别好,甚至可以说是放纵无度的明孝宗朱祐樘。

从此内阁在弘治一朝开始茁壮成长,形成了日后我们熟知的那个庞然大物的雏形。

再到正德朝,皇权在明武宗朱厚照的时候,开始了第一次反击,无论是利用以宦官刘瑾为首的八虎,还是以江彬为首的武将,朱厚照时期的大明皇帝与大明臣子之间的尖锐矛盾被第一次放在了台面之上。

而东厂、西厂以及内行厂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又让皇宫内的公公们发现,原来权力还可以这么玩呀!可以说,相对于天启、崇祯朝发生的所有事件,我愿将正德朝称之为明末乱象的提前预演。

而嘉靖帝则是必须得背上两个巨大的锅,一个就是嘉靖帝的不上朝,一定程度上感染了之后的隆庆、万历、天启,特别是万历。

而比不上朝更严重的是,嘉靖朝的时候虽然迫于卫所制几乎已经土崩瓦解的无奈,朱厚璁亲手打开了大明募兵制的潘多拉魔盒,从而之后的军费从200万、500万到上千万开始不断攀升,最终与宗室供养一起成为了大明身上背负的两座沉重大山。

最后,随着万历朝的无为而治,在朝堂上派系重生的基础上,宦官群体终于在天启年间修炼至大成,宦官集团在大明朝终于出了个九千岁——魏忠贤。

同时大臣们的争斗又在崇祯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也就是无论对错,只论概念是谁提出来的。从而大明就在这样的争争吵吵的局面下,缓缓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明朝灭亡的几大问题。

大家都说小冰河时期,这个是老天爷的锅,不能让皇帝们背。

宗室供养问题是朱元璋的遗命。

宦官之祸起于朱棣,成长于宣宗,英宗朝,成熟于正德朝,大成于天启朝。

而文臣的强势则是孝宗一手造成的,但是这个病根又在成化帝身上。

朝臣之间以及皇帝与臣子之间的互相内斗,从嘉靖开始,又经过了隆庆、万历朝的愈演愈烈。

除了短命的仁宗、光宗,还有不被承认的建文朝,好像明朝所有的皇帝对于明亡,都逃不了责任吧。

所以这大明到底亡于谁?

4 阅读:284
评论列表
  • 2024-08-03 19:34

    看看清朝统治者对那个阶级的态度,就知道谁是国家的祸害了!

  • 2024-08-07 13:26

    要是朱允炆削藩成功了,就没宗室负担重的问题了。

历史超有料

简介:历史类良心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