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以图像的方式记录舞蹈,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绘陶器当中,舞蹈为常见的装饰图案;秦汉时期,墓葬形制逐渐由木制墓葬,转变为石制墓葬,画像石及人俑等器物开始出现在随葬品当中,对于舞蹈的描绘成为主要题材。
魏晋南北朝以后,伴随纸张的普及,关于舞蹈的绘画艺术逐渐兴起,并发展衍生为多样的技巧流派;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摄像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以动态的方式保存舞蹈图像,如摄影、视频等成为舞蹈的主要记录载体。
秦汉时期的舞蹈图像,主要为墓葬当中出土的画像石、陶俑(玉俑)、青铜器物装饰图案等。载体本身的特性,使得秦汉时期的舞蹈图像,在艺术风格方面较为凝练,一般为简单的动作捕捉,以及以模糊的方式描绘某一舞蹈场景。
较弱的直观画面表现,没有削弱秦汉舞蹈图像的艺术价值,同样没有削弱秦汉舞蹈图像的历史研究价值。通过欣赏研究秦汉舞蹈图像,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秦汉舞蹈的形制和特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间笑百戏,宫廷赏雅乐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庞大的统治疆域、稳定的政治结构,以及发达的社会经济,为秦汉时期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少数民族舞蹈传入中原文化,以及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东方视角的西方舞蹈艺术,为秦汉时期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
快速发展的舞蹈艺术,使得秦汉时期的舞蹈逐渐呈现出细化的发展趋势。根据舞蹈的表演目的差异,可以分为雅乐和俗乐二类。雅乐为具有一定礼制规范,表演具有一定礼仪象征意义的舞蹈;俗乐为表演形式相对自由,表演的娱乐性质相对较强的舞蹈。
根据表演场景的差异,可以分为宫廷舞蹈、祭祀舞蹈、百戏舞蹈三类。
宫廷舞蹈为社会上层阶级欣赏的舞蹈,舞蹈本身的艺术性相对较强,通常会选取可以抒发一定情感,或者表达某个理念的主题进行表演。祭祀舞蹈广泛存在于民间和宫廷当中,主要为祭祀等礼仪性场合表演的舞蹈。百戏舞蹈为民间娱乐性质的舞蹈,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剧情内容,舞蹈形式多样且极具观赏性。
舞蹈艺术的多样化和艺术化,使得秦汉时期涌现大量关于舞蹈的图像的记录。值得注意的是,秦汉时期的舞蹈图像,一般以墓葬当中的随葬品,或者墓葬配套的祠堂、石阙等建筑物的装饰品的形式出现,尤其以秦汉时期墓葬的画像石为典型代表。秦汉时期舞蹈图像的发展,和秦汉时期墓葬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内在相关性。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墓葬形制发生重大变动的时期。墓葬建筑由传统的木制结构,逐渐转变为砖制或石制结构。砖石结构墓葬的出现,使得画像石可以以雕刻的形式,存在于地下墓葬以及地上祠堂、石阙当中,奠定了秦汉时期画像石兴起的基础。
秦汉时期画像石的逐渐兴起,是秦汉时期厚葬之风发展的结果。秦代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后,皇帝拥有合法的调动国家主要工程力量,建筑私人陵墓的权利。秦始皇本人所修建的秦始皇陵,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形制最为完善、收藏最为丰富的皇帝陵墓之一。
汉承秦制,对于皇帝陵墓修建同样表现出极端的重视态度,并且设立有专门的工匠机构负责制造随葬品。
《史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
秦汉时期,最高统治阶级对于厚葬的偏好,间接影响了社会层面厚葬风气的广泛流行;同时,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潜在的厚葬群体数量上升。汉代儒学思想的兴起,使得“天人合一”的观念,在社会层面得到广泛传播。传统阴阳五行思想和儒家天人观念结合,加之汉代推行的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强化了厚葬观念在社会的认同。
《荀子》:“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
厚葬风气的盛行,使得画像石逐渐成为专门的艺术门类。画像石艺术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成为秦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被认为是秦汉时期时代文化的象征。
秦汉时期的画像石内容丰富,涵括了神话传说、风土人情、典章制度等多方面内容,对于舞蹈艺术的描绘同样为画像石的常见主题。以舞蹈艺术为主题的画像石,广泛分布于汉代绝大多数统治区域当中;根据画像石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于舞蹈主题的选取存在较大差异。
厚葬风气的盛行,使得画像石作为新兴的艺术门类,成为秦汉时期的典型艺术代表;同时,浓厚的厚葬风气,使得传统的随葬品,如玉俑(陶俑)等、青铜器物等同样获得发展。
雕刻技术的进步,使得秦汉时期玉俑(陶俑)在人体表现方面获得长足进步。秦汉时期,以舞俑作为随葬器物成为社会时尚。俑类一般为统治阶级使用的随葬品,秦汉时期的舞俑,主要出土于中国北方地区,在分布范围和艺术种类上远远逊色于画像石。
相对于舞俑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以舞蹈为主题的玉器,主要出土于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形成,以玉器作为随葬品的习惯;秦汉时期雕刻技术的进步,使得玉器雕刻内容的表现力显著上升,以舞蹈为主题的玉雕,成为南方地区舞蹈图像的主要来源。
秦汉时期舞蹈艺术本身的多样性,以及记录舞蹈的图像载体的多样性,使得秦汉时期的舞蹈图像,成为内容丰富且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类。
二、玉俑纤腰折,笔墨拟翘袖秦汉时期的舞蹈图像,整体上呈现动感较强、轻视具体细节的描绘的特征;依据其载体的具体性质,在舞蹈内容取材、舞蹈表现形式方面,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
画像石作为秦汉时期舞蹈图像的主要载体,内容取材广泛,艺术手法丰富多样。画像石广泛分布于秦汉统治疆域当中,不同地区的画像石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对于舞蹈题材的选取,以及刻画时的表现手法等多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地区特色。
秦汉时期以画像石为载体的舞蹈图像,依据其发现的地理方位,可以简要分为苏鲁豫皖、四川、南阳三个艺术流派。苏鲁豫皖地区,为秦汉时期画像石分布最为集中、数量最为众多的地区。
苏鲁豫皖地区的舞蹈画像石,画面主要以密集型呈现,内容丰富导致构图相当紧密,极少存在留白空间。为尽可能多地描绘舞蹈艺术,苏鲁豫皖地区的画像石,通常会在画像石内部,进行上下左右的区块划分,不同区块内独立表现不同的舞蹈场景。很大程度上,是苏鲁豫皖特殊地理方位的直接影响结果。
以山东为核心的齐鲁地区,为儒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有“孔孟之乡”的称呼;江苏徐州及安徽北部地区,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及起兵之地。
苏鲁豫皖地区特殊的政治性,使得该地区的画像石偏好祭祀、礼乐类的舞蹈;娱乐性质较强的百戏舞蹈,同样主要选取儒家礼教为主题的舞蹈表演场景。
题材选取当中对于礼教文化的重视,使得苏鲁豫皖地区的舞蹈图像,在描绘风格上具有比较强的现实主义特点。苏鲁豫皖地区的舞蹈图像,通常聚焦于再现当时的舞蹈表演场景,在描绘舞蹈图像的过程当中,会有意识地同时展现舞蹈的动作、乐器演奏、百戏等多方面,而不重视对于单个舞者肢体的刻画。
不同于苏鲁豫皖地区对现实主义的重视,南阳地区相对于意境的描绘,艺术手法层面更加倾向于抽象。南阳地区为秦汉时期的主要城市之一,本身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经济发展状况相当优越。发达的社会经济状况,使得南阳地区出土的画像石的舞蹈内容,主要为乐舞百戏等贵族欣赏舞蹈。
乐舞类舞蹈,强调舞蹈者本身的动作流畅度,要求通过舞蹈,表达某一情感,或者创造某一审美意境。南阳地区的舞蹈图像,在描绘画面的过程当中,注重对画面构图的设计,要求画面尽可能简洁且主次分明,画面通常有且仅有一个主题;在展现细节的同时,能够拥有整体留白的效果,以实现图像传达舞蹈意趣的目的。
《舞赋》:“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驿飞散;体如游龙,袖如素蜺;忽飘飖以轻逝兮,似鸾飞于天汉”
南阳地区为中原文化当中,最靠近长江下游的重大城市,使得南阳地区受到楚文化影响相对较大。
楚文化亲近鬼神、追求浪漫的文化特点,被南阳地区的舞蹈图像较好地展示出来,使得南阳地区的画像石,在题材选取方面,偏好单人舞蹈或双人对舞,较少出现多人的群体性舞蹈;在舞蹈动作方面,主要为长袖舞以及建鼓舞,动作描绘较为夸张但仍不失写实。
楚文化舞蹈的影响,使得南阳地区的舞蹈图像,具有比较明显的抽象特征。南阳地区的舞蹈图像在描绘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张和变形,有重神而轻形之感。四川地区的舞蹈图像,相较于南阳地区和苏鲁豫皖地区,最主要的特征为大量少数民族舞蹈元素的刻画。
四川地区在秦汉时期被称作西南夷地区。受到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川地区在秦汉时期以前,长期和中原文化处于隔阂状态;秦汉时期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使得西南夷地区并入中原文化体系当中。特殊的历史发展脉络,使得四川地区的舞蹈图像当中,保留了大量少数民族的舞蹈元素。
四川地区的舞蹈图像受到中原文化的较大影响,属于后发形成的产物,在具体的画面描绘过程当中,兼具苏鲁豫皖舞蹈图像,和南阳地区舞蹈图像的特征。以现实生活为基本模板,在描绘现实舞蹈场景的同时,能够兼顾对于舞蹈神意的捕捉。由于技术力较为有限,四川地区的舞蹈图像画面较为简洁,不擅长对宏大场面的描绘。
玉俑(陶俑)及玉雕等舞蹈图像,受限于雕刻技术,多为单人的长袖舞或建鼓舞,且以多单人为组合的形式呈现。雕刻类的舞蹈图像,动作的幅度和线条的流畅度,较之画像石有所欠缺;但是雕刻本身的立体效果,使得其在表现舞蹈动作本身方面,优于画像石。
秦汉时期的舞蹈图像,和秦汉时期的舞蹈艺术本身类似,内容和题材均有着丰富的多样化特征。秦汉时期的舞蹈图像,极大地再现了秦汉时期的舞蹈艺术,使得其兼具艺术审美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为中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
三、汉家四百年,殷勤捧玉钟秦汉时期舞蹈图像的影响,主要依托于画像石本身的历史价值,以及秦汉时期舞蹈的历史价值。秦汉时期的舞蹈图像本身,主要承载了对于舞蹈的记录功能,为之后直观地了解秦汉时期的舞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来源。
尤其是两汉时期的舞蹈,从相当程度上,重塑了中国的舞蹈发展脉络。汉代以前,中国古代舞蹈的形式和内容均相对有限,舞蹈的主要场合多为祭祀或娱乐。秦代开始,舞蹈逐渐被赋予表达个人情感的意义,赋予了中国古代舞蹈精神内核;汉代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的出现,使得舞蹈由娱乐活动转变为艺术形式,中国古代舞蹈出现质的变化。
秦汉时期的舞蹈图像,体现了舞蹈发展过程当中,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的状态。舞蹈图像当中逐渐凸显的重神轻形的意识,彰显了舞蹈对于个人情感的表达重视的逐渐提高,同时也体现了秦汉时期艺术审美取向的变化。作为舞蹈图像主要载体的画像石艺术,是秦汉时期社会主要的文化符号。
画像石艺术,是中国古代从雕刻艺术,向绘画艺术过渡过程当中,重要的里程碑式艺术风格,称得上“禀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开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舞蹈图像作为画像石艺术,可以集中体现作画雕刻技艺,并且展示创作者审美取向的主题,极大地展示了秦汉时期艺术的发展状态。
结语舞蹈是典型的视觉艺术。舞蹈者需要通过特定的肢体动作,表达自身的情感,或者创造审美意境。因此,相对于文字记录,图像记录可以更直观地展露舞蹈的整体特征。
秦汉时期的舞蹈图像,是秦汉时期舞蹈艺术,和绘画、雕刻艺术的精妙结合,体现了秦汉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理解秦汉时期的舞蹈图像,有利于更为直观地理解秦汉时期的舞蹈艺术,同时有利于对秦汉社会产生更清晰的了解。
参考文献
《汉书》
《后汉书》
《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