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下狱的事情过去后。满宠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
他只是想踏踏实实地做一名执法官。但现在曹操阵营已经趋于稳定,将领和官吏们大多开始循规蹈矩。于禁、满宠等人的发挥空间已经日趋狭小了。
当曹操重视时,还能帮满宠把得罪的人给挡住。而当曹操不重视后,不仅不会帮忙挡枪,随时还有可能将满宠卖出去,当作谈判的筹码。
曹操处理杨彪事件时,不就隐约有了将满宠当作弃子的想法吗?
如果满宠再坚持在酷吏这条路上走下去,其下场肯定是极为悲催。远可以参考东吴的暨艳和吕壹,近可以参考于禁等人的下场。
在这种形势下,转型是满宠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由酷吏转型为军事将领后,满宠战功赫赫,成为了镇守淮南的柱石之臣,直至官拜太尉,并得以善终,妥妥的人生赢家。
司马懿除了在朝中任职之外,还先后转战西线战场和辽东战场,几乎在曹魏的几个重要军事要地都有布局,但唯有淮南战场,因为有满宠的坐镇而无法插手。而这也是淮南三叛能够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在曹真、曹休等人去世后,满宠成为曹魏中后期唯一能有效克制司马懿的强势人物。
满宠的军事实力究竟如何?襄樊之战,曹军之所以能够获胜,除了徐晃的出色指挥之外,满宠起到了怎样决定性的作用?他和关羽、陆逊等一流武将交手,能力水平孰高孰低?他又是如何依靠修筑合肥新城,屡屡打退孙权进攻的?
满宠
满宠初步展现出军事才能是在官渡之战前。
当时曹操袁绍利益冲突日趋激烈,双方开战已经在所难免。但曹操总对自己的后方感觉不踏实,尤其是汝南郡。
汝南是袁绍的故乡,其门生故旧分布在各县,带着军队据守一方。万一曹操和袁绍打起来,汝南的势力就会和袁绍勾结起来,趁虚而入威胁许昌的安全。所以汝南的地方势力是实打实的心腹之患。
满宠接了平定汝南的任务。他出任汝南太守。
在征召了一支500人的队伍后,满宠采用计策诱杀了一批地方势力的首领,并随后轻松攻下了二十多个堡垒。最后他俘获了两万多户百姓,两千多名士兵。汝南就这样平定了。
曹操对满宠的突出表现很满意,安排其镇守汝南。
219年,襄樊之战开始。满宠协助曹仁守樊城。
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威震华夏。樊城则在汉水的围困下危在旦夕。有人劝曹仁在关羽还没有完全合围樊城前,就乘船弃城逃走。既然曹仁默许提出这种建议,显然就是为了试探众将的想法。
满宠坚决反对。
满宠没有被眼前的局势吓到,而是一眼看穿了关羽的弱点:
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
关羽有什么弱点?就是因为他在水淹七军后,没有乘势跟进,迅速攻打樊城。
也就是说,关羽的兵力实际上是不够的,他担心攻打樊城会消耗大量兵力,等到曹操派遣的援军赶到后,曹军内外夹攻,蜀军就危险了。
所以关羽留下一个口子用意,就是想把曹仁给吓跑。如果曹仁真的被关羽吓到,丢了樊城就跑,那就中了关羽之计了。
那样关羽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占据樊城,接着他抗拒曹军援军就会轻松许多。
一旦襄樊失守,蜀汉就能打开北上中原的通道,接下来南阳盆地无险可守,蜀军可以一直打到许昌附近去。
弃城而逃,导致整个中原战略形势出现逆转,“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这种责任曹仁多长几个脑袋也扛不住啊!
所以在满宠的一番劝导下,曹仁才没有上关羽的当。
为了鼓舞守城将士士气,满宠将自己的白马都拿来淹死,以此表明自己死战不退的决心。于是大家才重新振作起来。
虽然满宠官职远不如曹仁,但是他俨然已经成为樊城守卫战事实上的总指挥。
后来果然如满宠所料,关羽围而不攻。
等徐晃率大批援军攻击,关羽军已是强弩之末,再也无法抵挡。待水势消退后,曹仁、满宠在樊城中配合徐晃内外夹击关羽,最终迫使关羽败走。
樊城就这样保住了。
可以说,襄樊之战曹军之所以能够获胜,除了徐晃高超的指挥之外,满宠滴水不漏的防守措施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否则一旦樊城陷落,徐晃来了恐怕也只得望城兴叹。
樊城保卫战,满宠的战略眼光、统帅能力以及作战能力都堪称一流。
关羽、于禁、曹仁的三方博弈
曹丕即王位后,开始对满宠予以重用。
有能力,还忠诚,既非宗室,也不站队。这种绿色环保无污染的人才,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啊。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满宠的职务是一升再升。
220年,曹丕即王位,升满宠为扬武将军。不久,因满宠在江陵击败吴军有功,改拜为伏波将军。
222年,满宠假节钺。在魏军中能够假节钺的那可是凤毛麟角。
224年,满宠升为前将军。
227年,曹叡继位后,又晋封满宠为昌邑侯(县侯)。
因为满宠的作用实在太耀眼了。
228年,鄱阳郡太守周鲂一封虚假的投降信,让曹魏镇守淮南的大司马、征东大将军曹休上了当。曹休决定向南到鄱阳郡接应周鲂。曹魏南征东吴的计划便提前开始。
石亭之战由此缓缓拉开帷幕。
一开始,曹叡命曹休率十万主力向皖城进发接应周鲂,又命司马懿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三路大军同时进发。
孙权为了削弱魏军阵势,为单独围剿曹休军创造条件,便令周鲂在诈降的同时通过投降信透露孙权即将发动五路大军伐魏的消息。
为了防御吴军可能的进攻。曹叡赶紧重新部署:
休更表贼有请降者,求深入应之。诏宣王驻军,逵东与休合进。
也就是说留司马懿防守,让曹休一路深入东吴接应周鲂并占据鄱阳郡,建立魏军挺进江东的桥头堡,同时令贾逵在东边配合曹休。
这样原先的三路大军齐头并进,变成了曹休孤军深入。
跟随豫州刺史贾逵进攻的满宠,看到了此举的危险性:
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今所从道,背湖旁江,易进难退,此兵之洼地也。若入无强口,宜深为之备。
满宠的建议十分明确:
1、曹休的作战环境,背靠着湖,接近于江,但他没有水师只有陆军。
2、曹休如果从无强口进军,则需要留下兵马防备吴军断后。
但满宠的建议还没来得及上奏曹叡,曹休就已经接近石亭了。
后来吴军果然在无强口断了曹休的退路。
这是陆逊所布下的一个埋伏口袋:在皖城附近设下包围圈。
这是一个被称为“皖城走廊”的区域。它经过皖城、松兹(今安徽宿松县)一直延伸到寻阳的狭长地带。这个区域西北侧是大别山脉和巢湖水域,东南侧是长江航道,周围密布着湖泽和丘陵。
满宠所说的“背湖帝江,易进难退”,便是指的这里的地形。
这种水网纵横的环境,对于曹魏骑兵而言是一场灾难。但却极有利于吴军“上岸击贼,洗足入船”式的两栖作战。
吴军完全可以利用船只迅速地在河湖间穿行、截击,不需要考虑提前埋伏,魏军的斥候根本无法及时发现吴军大部队。
等发现时,包围圈都已经形成了。
这便是满宠所说的“易进难退”。
由此可见,满宠基本上已经洞悉了吴军总指挥陆逊的想法。如果按照满宠的意见,魏军及时停止前进并掉头,那么所有损失都可以避免。
在满宠的这个判断下,曹叡诏司马懿停止进军,让贾逵东进与曹休合兵一处。琅邪太守孙礼也劝谏曹休不可孤军深入。
但曹休坚信自己的骑兵速度极快,可以打吴军一个措手不及。
可问题是,周鲂是诈降,吴军早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结局用脚趾头都能想象得到:曹休在石亭被陆逊彻底击溃。然后在靠近无强口时,被吴军截断了前往夹石的退路。
眼看南征魏军就要被全歼。
在与满宠等人商议后,贾逵及时给出了救援方案:
吴军之所以敢于断曹休退路,是因为没看到曹魏援军。现在贾逵、满宠、胡质等人率领先头部队突袭靠近无强口的夹石。占领夹石后,无强口的吴军猝不及防,会误以为魏军主力杀到,于是便会被吓退。等退路畅通后,再等魏军主力援军抵达就稳妥了。
满宠等人在贾逵的率领下,与吴军在夹石附近相遇。吴军果然惊恐而逃。曹休得以生还。
但此战也令曹魏遭受巨大的挫败:魏军阵亡、被俘一万余人。建威将军、豫州刺史贾逵因被曹休责怪救援不力而被气死。大司马曹休作战失利,返回魏国之后也活活气死。接着曹魏一战失去两位重量级人物。
因为石亭之战表现突出,满宠再次被提拔,在当年就升任豫州刺史。
228年11月8日,曹休去世。满宠以前将军之职代理都督扬州诸军事。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满宠调任时,汝南士兵和民众慕恋满宠,扶老携幼,要随满宠一起走,无法阻止。后来曹叡让满宠带走亲信部下的一千人到扬州赴任。
这件事估计就是满宠策划的,为了借机多带点部属以便更快地掌控扬州局势。同时也表明自己是爱岗敬业,绝无野心。
这种表态让曹叡很放心、很受用,于是没过多久,230年满宠又又又一次获得提拔,被任命为征东将军,地位仅次于三公。
石亭之战形势图
有了满宠坐镇,此后孙权的诡计就再没有成功过。
229年,据投降者的消息,东吴扬言要进攻江北,孙权要亲自率军出征。满宠判断敌人一定会袭击西阳,便加强了附近的战备。孙权被识破,只得放弃进攻。
230年,孙权声称要取合肥。满宠上表要求召集兖州、豫州兵力。东吴见魏军兵力集结便迅速撤退。满宠认为孙权等着魏军撤军后好趁虚而入,于是没有马上撤军。十多天后,孙权果然再次兵临合肥城下,无法攻克只好无功而返。
231年,东吴将领孙布派人到扬州求降,请求派兵接应。满宠识破孙布是诈降,便没有派主力前往。王凌不信,私自派七百人去接应中了孙布的埋伏,死伤大半。
232年,东吴大将陆逊移兵庐江,不少魏军将领认为需要尽快救援庐江。但满宠再一次识破了陆逊的声东击西之计:
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
庐江是个小城,陆逊率重兵攻击毫无道理,唯一的解释就是他试图声东击西,将魏军吸引过来后再进攻别处。
满宠表示:我需要被你陆逊牵着鼻子走,去绞尽脑汁猜想吴军会重点进攻哪里吗?不,不需要。只要断陆逊的退路就可以了。
于是满宠率主力开往杨宜口。陆逊听说魏军大举东下断其退路,连夜就跑路了。
对付孙权、陆逊的历次进攻,满宠无一失手。
......
233年,满宠决定换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建设更利于防守的合肥新城。
满宠给曹叡上书认为:
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于计为便。
老合肥城靠近江和湖,离军事要地寿春也远。每次吴军都能依靠水军快速将合肥围起来,每年遇到洪水季节还能引水将城墙淹一淹。而魏军从寿春远远赶过来要救呢,非得先将吴军主力击败才能解围,且因为没有能与东吴相匹敌的水军,救援难度大,费力不讨好。长此以往,对当地驻军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要改变这个局面,最好的办法就增加吴军的进攻成本。将新城建在西边三十里之外,那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吴军就不会那么肆无忌惮了。
这个建议极为详细和清晰,极具可操作性。
但想挤跑满宠取而代之的那帮人,就不乐意看着满宠再立新功。
护军将军蒋济表示反对,认为这是一种示弱,会让吴军能更方便对江北进行掠夺。于是曹叡便没有批准满宠的提议。
这么一整,让满宠的牛脾气上来了,他继续力争:
今贼未至而移城却内,此所谓形而诱之也。引贼远水,择利而动,举得于外,则福生于内矣。
建筑新城,引诱吴军远离强大的水军,这样魏军用骑兵打步兵岂不是手到擒来?并且断了吴军退路就能让吴军不战自乱了。这些都是以极小代价重创吴军的办法。
建设新城能够重创吴军,这句话算是说到了曹叡的心窝上。曹叡立马批准了。
合肥新城果然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新城建好的当年,孙权再次率吴军进攻,但见新城离水边太远,犹豫了二十多天不敢下船进攻。
好不容易壮了壮胆往合肥新城进发时,却碰到了满宠事先埋伏的六千骑步兵。在魏军的猛烈突袭下,吴军被杀了几百人的前锋精锐,然后落荒而逃。
此后吴军的进攻频次果然下降不少,再也不敢再轻易进攻合肥新城了。
合肥与合肥新城
234年五月,为了配合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孙权发起了第五次合肥之战。
孙权率吴军主力号称十万人进攻合肥新城,陆逊、诸葛瑾率万余人进攻襄阳,孙韶、张承率军向广陵、淮阴进逼。三路人马浩浩荡荡地杀向曹魏。
满宠建议曹叡,不要在合肥新城与孙权耗着,不如放孙权深入,引诱其进攻寿春。寿春城防更为坚固,待吴军消耗一波,士气低迷之际,曹军援军就可以配合寿春守军内外夹击,以求重创吴军。
满宠的建议好是好,但是此时曹叡的担心的重点恐怕是在西线战场上。
此前曹叡的思路,是死守三个要地:
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
所以曹叡的意思,合肥、襄阳、祁山三城城防坚固,只要固守,耗到敌方自己撤兵。
但在西线却出了岔子。诸葛亮没有进攻祁山,而是从褒斜道出击,进驻五丈原,直接威胁到长安。
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可是实打实的八万人,并且都是蜀军精锐,战斗力更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曹叡要求司马懿率魏军主力出战,但固守即可,不必出战。
所以大量的援军估计正准备开往西线战场。在合肥这边,恐怕难以再拨出更多兵力,满宠围歼的计划自然就无法实施了。
曹叡在东线战场的计划,就变成了严防死守,层层阻击。合肥新城便成为必守之地。
但形势比曹叡所想的更严峻。在西线,司马懿几次失手,差点被诸葛亮打开通向凉州和长安的道路。所幸有郭淮连着提供了几条有效的计策,补上了防守的漏洞,让司马懿勉强与诸葛亮形成对峙。
而在东线,到了六月时,合肥新城在孙权的连续猛攻下,已经危若累卵。
此时满宠觉得应该救援合肥新城。如果是层层阻击,那么合肥新城就不能轻易丢掉,不如采取添油战术,慢慢增加守军,持续和吴军对耗。
但田豫认为合肥新城还能撑一下子。如果把援军派过去,万一守不住城,援军也会被孙权给吞掉。
田豫持这样的想法,说明当时魏军兵力已经捉襟见肘,整个东线已经接近油尽灯枯了。
合肥新城已经危在旦夕,能否守得住就只差一口气了。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迈的满宠仍然执拗地认为:在这个最艰难的时刻,往往谁能坚持一下,谁就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
所以目前是时候想想办法了。
兵力不够是吗?没关系,老将满宠,几十年征战的经验还在呀。即便兵力不允许,他也想试试。
就为证明姜还是老的辣。
只需要占据城外一个合适的攻击点,然后出其不意地向吴军发起攻击,在损毁吴军攻城器械的同时,也能攻破吴军心防,让他们的信心彻底崩塌,这样合肥是不是就能守住啦?!
于是当天夜里,这位垂垂老者带上了几十名壮士,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发起了一场奇袭:
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
他们折断了松枝作为火炬,然后再灌上麻油。趁着夜色来到了合肥城外、吴军的营地旁,在上风的位置顺风点火。想必这个位置已经相当接近吴军了,火势很快蔓延到吴营,还烧到了吴军的攻城器械上。这些器械就是火攻的目标之所在。等天一亮,它们就会将合肥新城给撞得粉碎,所以无论如何得烧掉它们!
很快救火的人来了。吴军很想挽救被大火吞噬的攻城器械,领头是孙权的侄子孙泰。
满宠见状停下了撤退的脚步:这场火关乎合肥新城的安危,可不能停,得让它继续烧!
勇士们,让我们一起放箭,将救火的吴军统统杀死!
怕被吴军发现?呵呵,既然来了,不就早有了舍命于此的觉悟吗?我满宠能够在战场上结束此生,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结局啊!
五十多人射出的弓箭,顺风而行,在风力加持下,增加了射程和威力,一下就射倒了不少吴军,包括孙泰在内。
主将被杀,救火的队伍群龙无首,在弓箭的攻击下,他们只得远离了火场,眼睁睁看着攻城器械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黑夜保护了满宠,一直到天亮,吴军都没弄明白魏军到底来了多少人,从哪里发起了这场要命的袭击!
满宠不仅全身而退,而且让失去了所有攻城器械的吴军,对着合肥新城再也无计可施。
兵书云:“脩橹轒榅,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后已。”
重新制造攻城武器,至少得要花三个月。
吴军还有信心在合肥城下等三个月吗?
在得到满宠增援之后,合肥守军信心大振,守将张颖等拒守力战,孙权久攻不克,双方一直战至七月。
靠着这五十人的支援,合肥新城又硬生生撑了近一个月。
满宠的支援,的确够狠,够管用。
七月的西线战场,离蜀汉第五次北伐结束还差大约一个月,此时双方已经对峙多时,都不能再前进一步,战局趋于稳定。
曹叡终于能够腾出手来了。七月壬寅日,曹叡将大军调往东线,亲率大军向合肥开进。
当得知曹叡大军距离合肥新城仅有数百里时,孙权彻底放弃了进攻,率军撤退。进攻淮水流域的孙韶同时撤军。进攻襄樊的陆逊率军留下断后,没过多久也全部撤走。
满宠终于为第五次合肥之战,同时也为了他的戎马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合肥城下的反击
曹叡去世后,满宠与司马懿、蒋济等并列为曹魏元老。
239年三月,因为过于年迈,满宠被召回朝中,升任太尉。
满宠不爱钱,为曹魏奋斗了一辈子,家中竟无余财。
人们才终于了解到,满宠是多么地清廉刚直。
对于这样的臣子,曹魏朝廷给予了丰厚的回报。
满宠最终封邑达到了九千六百户,子孙二人封为亭侯。这个封赏数量在曹魏所有大臣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这些荣誉和封赏,都是满宠应得的。
毕竟他为曹魏留下了一块最后的根据地,一度对司马师、司马昭产生过严重的威胁。
曹芳曾下诏专门表彰满宠:
诏曰:“君典兵在外,专心忧公,有行父、祭遵之风。赐田十顷,谷五百斛,钱二十万,以明清忠俭约之节焉。”
或许这个“专心忧公”,就是对满宠一生最为恰当和到位的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