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吐蕃作战第二个战场在安西,主角有两个:高仙芝和封常清。
如果对着吐蕃的地图看,东北方向是青海甘肃,面对唐朝陇右、河西两战区;北部正对着新疆,具体说是南疆,主要对手是安西四镇,因为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的地区切出去,单独设立了北庭都护府。
西北方向比较复杂,有两条路:一条路比较近也比较方便,就是经克什米尔(大、小勃律国)、越帕米尔高原(葱岭)北上,直接进入安西四镇;另外一条更偏西一点,经过现阿富汗一带(吐火罗国)前往中亚草原。不管走哪条路,也要和安西战区打交道。
这两条路里,往吐火罗一是路途遥远、物资供应不方便,第二因为远,所以必须跟草原上的势力结盟,才有可能对抗唐朝,而吐蕃的两个盟友突厥和突骑施,到开元末年已先后被唐朝打垮,加上新起的阿拉伯帝国(大食)慢慢占据中亚草原,因此,吐蕃通过这条路对付唐朝的意义已经不大,双方矛盾的焦点,在大小勃律那条路。
前面介绍开元十年(722)吐蕃攻小勃律,小勃律国王没谨忙向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求救,张孝嵩派最近的疏勒(新疆喀什)副使张思礼带四千兵马救援,‘大破之,斩获数万。自是累岁,吐蕃不敢犯边。’
不敢不代表不想,只要有机会,吐蕃肯定还是想打破唐朝的封锁,在西域扩张势力。
这个机会吐蕃等了十二年。
开元二十二年(734),吐蕃破大勃律,二十五年,又得小勃律:
‘没谨忙死,子难泥立。死,苏失利之立,为吐蕃阴诱,妻以女。故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贡献不入,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
出兵加和亲,吐蕃一番经营,重新确立自己在葱岭以南的霸主地位。
大小勃律
这里面讲唐朝三任安西都护收复小勃律都不成功,这三个人分别是盖嘉运、田仁琬和夫蒙灵詧(chá,同察)。其中田仁琬因为跟吐蕃打得不好被撤职,盖嘉运和夫蒙灵詧倒是打胜仗,但都在别的地方,后面我们再讲,真正在葱岭地区打出名堂、打出威风的,还是三人之后的高仙芝。
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从小在安西军中长大,后来得夫蒙灵詧赏识,升到安西副都护的位置。天宝六年(747),唐朝再次集中一万兵马,由高仙芝率领,征讨小勃律。
这是一次无比艰险的山地作战。克什米尔海拔高度四千米以上,遍布冰川,而且不光道路险远,更困难的一点:无后方作战。
开元十年那次,是小勃律向唐朝求援,不管后勤还是情报,当地人都有保障,这一回小勃律王已经做了吐蕃的女婿,去了别说鲜花美酒,恐怕只有弓箭和刀枪。
另外战场形势也不一样了,吐蕃利用这十年时间,搞了不少战场建设,最重要的是在小勃律以北建了一座连云堡。
连云堡听这名字就很险要,胡三省注:‘连云堡南依山,北据娑勒川以为固。’背山临水,且‘有兵近万人’,高仙芝统共才一万兵马,面对以逸待劳的守军,有多少胜算?
不管有多难,他还是带着一万弟兄上路了,一道走的,还有一个叫边令诚的宦官,那是皇上派来的监军。
毛主席说打仗是两件事,一件是走,一件是打,这句话用到高仙芝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他这次行动可以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走:从安西(新疆库车)出发,经拨换城(阿克苏)、疏勒(喀什),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到达特勒满川(阿富汗瓦罕河),这一段光直线距离就超过一千公里,走了多久呢,一百天。
柏杨《资治通鉴》
第二个阶段是打、攻打连云堡,这是整个行动的核心要害。
连云堡之战,充分体现了节度使制度下,唐朝边防军的强大战力。
“娑勒川水涨不可渡,仙芝命诸将选兵马,人赍三日干粮,早集河次。既至,人不湿旗,马不湿鞯,已济而成列矣。仙芝喜谓令诚曰:‘向吾半渡贼来,吾属败矣,今既济成列,是天以此贼赐我也。
“(吐蕃)不意唐兵猝至,大惊,依山据战,炮檑如雷。仙芝以郎将李嗣业为陌刀将,令之曰:‘不及日中,决须破虏。’嗣业执一旗,引陌刀缘险先登力战,自辰至巳,大破之,斩首五千级,捕虏千余人,余皆溃逃。”
大唐第一陌刀手登场。
从这段记载看,唐军的不利之处是长途奔袭,优势之处一是指挥侦察,高仙芝怎么知道什么时候渡河,李嗣业又怎么知道从哪条险路登山?肯定离不开预先侦察。反观吐蕃军,有河不懂得守,要么麻痹大意没发现唐军,要么以为河水涨了过不来,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唐军第二个优势是装备和战技术。李嗣业用的那个陌刀,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步兵特种装备:‘陌刀,长刀也,步兵据持,盖古之斩马剑。’从刀到人,都需要特殊的打造和训练,从实战看,确实起到了‘杀手锏’的作用。
这一场恶战,从早上七点打到中午十一点,基本全歼吐蕃军,啃下了这次行动最大的一块硬骨头。
唐军第一阶段扎扎实实地走,第二阶段扎扎实实地打,到第三阶段,高仙芝却开始玩起了花样。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