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夏凤凰壹 2024-03-30 02:41:46

第四,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在浮躁与欲望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似乎孩子的分数和所读的重点学校就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这是家庭教育认识中一种严重的偏差。智力、分数、学历虽然重要,但是纵观人类历史,绝大多数被人们敬佩和记住的成功者一定是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他们有责任感、同情心、博爱,他们能自制,能付出,能与人合作。而责任、自制、合作、付出等,均为人的性格,不属于智力的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位从集中营幸存的中学校长曾写信向所有老师提出一个请求,这也是所有家长应该听到的话:“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可以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具有重要性。”

第五,对子女的爱护,其前提是尊重,家长要知道儿童和生命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由于孩子的弱小,由于孩子需要引导,这也就造成了一些家长的认识误区,认为自己有权替孩子作决定,有权决定孩子的全部生活,甚至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头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心中。比如,一些从不懂电脑和网络的成年人居然极力呼吁在孩子面前消灭网络。在这种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孩子,或在这种成年人身边的孩子,虽然衣食无忧,但却不快乐。

许多孩子虽获得高学历,却以自杀了却一切。每当此时,痛不欲生的父母都会问道:“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一个从小没有感受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或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地善待别人?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感觉的孩子怎么会有自尊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即使我们成年人给予他们生命,给予他们成长中所需的物资,“被给予者”仍有独立的人格,他们仍需要被尊重,需要平等的商量、理解和沟通,包括我们在为未成年人的立法中都应坚持这一理念。所以,未成年人的问题取决于成年人社会的努力程度。

第六,改变孩子的行为须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我认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如何对家长们进行教育,如何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心理过程,大人们如何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先调整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家庭教育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曾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男孩在接触网络后略有些成瘾,先后用作业本写了数本网络日记。此事被家长发现后,爱孩子的家长责骂了这个误入歧途的孩子,烧掉他的网络日记,并明确地表示出严厉的制止态度,而孩子也答应不再上网。但在这之后,孩子仍然出现了一次“身不由己”,又去了网吧。尽管此次食言后家长并没有马上责骂他,可他在第二天竟选择了自杀。伤心的家长不明白为什么在没有责骂的情况下孩子要自杀。其实,家长如果不烧掉孩子的网络日记,如果能认真地读一下孩子的网络日记,早就可以发现孩子存在沮丧与自卑等心理问题。可是,家长没有这样做。所以,改变孩子的行为必须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摘编自李玫瑾论文《家庭教育的六个理念》

聊天中反思人性、教育、成长……

揭秘犯罪行为成因

追踪各种心理源点

专注青少年心理教育

人性是养出来的 情绪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人性是养出来的。这个“养”很微妙,所以我们特别需要知道一些心理学知识。

人的很多成年的表现你是看不到原因的,大多数是早年的他有过类似经历。一个成人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他父母的影子,一个人的修养可以看出他的家庭背景。

以前我特别强调善良,但是我真的想说,善良如果没有脑子,那就是愚蠢,很容易被人伤害。

书名:《幽微的人性(第2版)》

作者:李玫瑾

书号:978-7-5426-8403-5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2024.4

发行:凤凰壹力

定价:46.80元

分类:心理学/畅销

信息:16开/296页/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取自李玫瑾在电视节目中的对话,涉及人性、教育、法治、爱、性、婚姻、家庭等等,话题广泛,都是今日中国社会、家庭和个人热切关注的,作者以浅显易懂的“大白话”剖析,直抵人心。

本书同时收录了作者的一些学术文章作为对话内容的补充,希望读者可以借此知其所以然。

作为国内犯罪心理学领域的专家,李玫瑾把自己归为“乌龟赛跑”那样的:“人家干不下去都走了,我还在这儿泡着,泡了三十多年,慢慢地,我的同行接受我了…… 我在这个滚动的过程当中获得了很多非常动态的东西。”

作者一直强调:“我们发现人格问题都源于早年,所以我们在早年要把人教育好。”从犯罪心理学跨越到幼儿及青少年心理,则属于作者“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研究心理就是研究人性,而人性天然具有幽微的一面,需要我们去养——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作者简介

李玫瑾,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犯罪心理学、侦查心理学、变态心理、未成年人违法心理等。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犯罪心理分析画像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国家精品课程“犯罪心理解析”并获奖,参与过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哲学社科项目“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主持过省部级项目“有组织犯罪心理研究”“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网络成瘾心理调查”“未成年人司法心理评估”以及中英合作项目“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受害保护”等。出版学术专著《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后修订为《谁在犯罪》)。主持翻译国外专业图书《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犯罪心理学》(美国第11版)。发表学术核心期刊论文数十篇。近年来将专业研究转向科普,出版《心理抚养》等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0 阅读:1

夏凤凰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