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艾森豪威尔12:面对英国人的威胁,他还是退缩了

巴巴维维 2024-07-04 08:00:31
【人物篇】艾森豪威尔12:面对英国人的威胁,他还是退缩了

西线盟军几乎汇集了美英法加四国最出色的战将。简单介绍一下西线地面部队的战斗序列——

1944年8月1日,西线盟军地面部队下辖两个集团军群,分别是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和布莱德利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

其中蒙哥马利麾下有两个集团军,分别是邓普西指挥的英军第2集团军和克里勒尔指挥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

布莱德利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实力不断膨胀,起初包括霍奇斯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巴顿指挥的第3集团军。此后又陆续编入辛普森的第9集团军和杰罗的第15集团军。

盟军于8月15日实施“龙骑兵行动”后,从法国南部攻入欧洲的部队编为第6集团军群,集团军群司令为德弗斯。该集团军群下辖帕奇指挥的美军第7集团军和塔西尼指挥的法军第1集团军。

上述高级指挥官中,出镜率最高的是艾森豪威尔、布莱德利、巴顿和蒙哥马利。可以说,西线盟军取得最终的胜利是他们四人一次次合作和碰撞的结果。那么这四个人谁的指挥能力最强呢?

蒙哥马利擅长阵地战,在掌握优势兵力的情况下,蒙哥马利没有打输过。不过他不善于运动战,遍历蒙哥马利指挥过的战役,他们从没有成功实施过装甲奔袭。

布莱德利军事理论深厚,这得益于他长期担任军校教官和校长。不过布莱德利过于谨慎,他信奉“遇到情况先停下来看一看”的作战原则。这样不会犯错,但往往抓不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巴顿应该是盟军唯一擅长装甲奔袭的将领。不过与德军装甲兵将领不同,他总是避实击虚,行动飘忽不定,每次都是以乱取胜。巴顿胆识过人,敢于闯入敌人纵深,扰乱德军的部署。这一点跟盟军其他将领完全不同。

艾克没有亲自指挥战役。从西线的战斗经历来看,他的风格跟布莱德利相似,风格偏稳,两个人的观点也往往能够一致。这也是人们把他和巴顿放在一起比较时,对其产生不屑的原因。

1944年6月,无事可做的美军第3集团军司令巴顿给布莱德利和艾森豪威尔递交了一份作战计划,代号“一号作品”。

这份计划的目标是让盟军摆脱受困于科唐坦半岛的窘境,尽快冲进法国腹地。“一号作品”里面有两个备选方案,第一个是集中美军的装甲师,沿着科唐坦半岛南端从西向东突击,试图从德军防御薄弱地带突破;第二个是盟军在科唐坦半岛以南的布列塔尼半岛实施第二次两栖登陆,将1个装甲师和2个步兵师送上岸。德军在这里的兵力空虚,相信登陆会非常顺利,然后盟军就能从这里一路向东杀到德军防线身后。

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利都看到了这份计划,但都没有答复巴顿。在他们看来,巴顿的计划过于大胆。

不过随着战事越来越焦灼,布莱德利还是决定做出调整。7月12日,他拿出了自己的方案,代号“眼镜蛇”。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了问题——“眼镜蛇”就是“1号作品”的翻版,只不过后者强调的“集中兵力”和“装甲突击”被阉割了,改成“集中兵力”和“步兵突击”。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7月25日,“眼镜蛇行动”开始 实施,美军的推进速度虽然有所加快,但依旧和德军陷入缠斗中。7月28日,巴顿提前将自己麾下的第4和第6装甲师投入战场(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利规定第3集团军投入战场的时机是美军拿下阿弗朗什之后)。

装甲集群的冲击立刻改变了战局,当第4和第6装甲师从两翼冲向阿弗朗什时,德军第7集团军司令豪塞尔就在那里,他赶忙带着指挥部成员逃到了莫尔坦,德军在科唐坦半岛的防线也就此土崩瓦解。

此战虽然不能把功劳全部算在巴顿身上,但艾克和布莱德利过于保守的指挥风格的确干扰了战斗进展。

攻占阿弗朗什的意义是什么呢?盟军自此进入了一片开阔地,从这里向东北方向攻击,直到塞纳河,德军无险可守,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建立新的防线。

当得知阿弗朗什失守后,西线德军总司令克鲁格给希特勒发去了一份内容极其悲观的电报,很显然他的信心已经被打没了。

“法莱斯口袋”是希特勒送给盟军的一个大礼。

美军实施“眼镜蛇行动”时,西线德军的9个装甲师只在南翼部署了2个,其余7个都集中在北翼对付蒙哥马利。

7月28日,克鲁格把两个装甲师从北面调了过来,试图挡住美军的进攻,但没能成功。美军第3集团军从阿弗朗什冲出来后,原本的计划是进攻布列塔尼半岛,夺取布雷斯特港,以巩固登陆成果。但局势比预想的乐观,在第3集团军的南面和东面,不仅地形开阔,德军的防御也是一片空白。

这一次艾森豪威尔、布莱德利和巴顿达成了一致意见——除了米德尔顿的第8军向布列塔尼半岛推进外,第3集团军其他三个军向南、向东做扇形攻击,尽可能地扩大战果。

在写给希特勒的那封“绝望电报”中,克鲁格请求把部队撤到北面的塞纳河重新组织防御。这是一般性的军事常识,希特勒曾在古德里安面前自诩“我已经在战场上指挥德国陆军长达五年。在此期间我获得的实际经验超出参谋部所有人的想象之外……我的军事素养比你高明得多”。但他这次犯了低级错误。

此时西线的局势跟1941年8月的基辅战役很像。那时德军第4装甲集群已经从基辅以南渡过第聂伯河,大量德军开始涌入左岸地区,而苏军西方面军主力仍然滞留在右岸地区。斯大林拒绝下达撤退命令,因为他想要保住基辅城。希特勒也毫不客气,他的“南北分兵”不仅攻陷了基辅,还消灭了几乎整个西南方面军。

三年后希特勒面对防线被砸开巨大的缺口时,他比斯大林还蠢。希特勒不仅要保住防线,还打算利用西线现有力量、集中所有装甲师向南翼突击,试图重新关闭缺口,然后一鼓作气把盟军赶下大海。

8月3日,希特勒命令德军装甲主力南调,向莫尔坦、阿弗朗什方向攻击前进。

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布莱德利和巴顿几乎同时发现了战机(巴顿发现得最早,也最先采取了行动)——德国人试图在中路突破,而美军第1集团军和英军第2集团军可以在正面拖住敌人,巴顿的第3集团军和加拿大的第1集团军从两翼实施包抄,在法莱斯扎紧口袋,将西线德军主力合围歼灭。

试想一下,如果德军的装甲主力全部葬送在法莱斯,那西线德军还能拿什么抵抗盟军?

然而法莱斯口袋战役虎头蛇尾。巴顿所属的第15军避实击虚,于8月13日顺利地拿下了阿让唐。根据战前规定,此时加军应该从北面夺取法莱斯,然后与美军在阿让唐会师,但是他们的行动受阻,不仅无法跟美军会师,就连法莱斯也没有拿下。

这本是战场上常见的意外状况。巴顿请求允许他的部队继续向法莱斯挺进,以便尽快封闭合围圈。但布莱德利拒绝了,理由是他跟蒙哥马利已经约定好了,不能随意改变。

愤怒的巴顿找到艾森豪威尔,要求他出面协调两军的行动。此时艾森豪威尔刚刚把自己的司令部搬到诺曼底,在得知这个情况后,他发出了一份十分笼统的命令——

“由于只有用最大限度的热情、决心和快速行动才能抓住这个机会,所以我向你们发出最紧急的呼吁:我要求所有飞行员担负起自己的直接责任,日夜不停地打击敌人,不能使他们安全地作战或逃跑;我要求所有海军保证不让任何一部分敌人从海上逃跑或从海面取得增援,并保证供给我们陆地上的战友所需的枪炮;我要求所有步兵下定‘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决心,向指定目标前进,不让一个德国兵逃跑。”

这样的命令根本没有指向性!他应该迅速调整部署,即便那会引发蒙哥马利的不满,即便会给空军作战单元带来混乱,即便会让巴顿再一次大出风头!

截至8月20日,德军趁着合围圈没有彻底封闭,其9个装甲师中的7个逃出了包围圈,当然还包括大量步兵师。

1944年的八月是属于盟军的。自法莱斯口袋战役后,蒙哥马利所属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向北进入比利时,他们的目标是夺取安特卫普港,彻底改善盟军的补给。英军第2集团军向东北方向攻击,逐渐进入荷兰境内。

8月24日,法军第2装甲师进入巴黎,随后一个美军步兵师也奉命开进法国首都。除了上述两个师外,布莱德利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继续向东横扫。德国人在塞纳河的防线漏洞百出,根本无法阻止盟军推进。

一个新的难题摆在艾森豪威尔面前。

自诺曼底登陆以来,蒙哥马利就打得很不爽。战前他曾扬言一天就能拿下卡昂,从而打开盟军进入欧洲腹地的大门,结果英军和加军在那里被困了近两个月,最终还是依靠美军从南翼取得突破才打破僵局。

英国人一直自信战斗力强于美军,可战场上的战果乏善可陈。8月1日,西线盟军改组,艾森豪威尔借机收回了地面部队的指挥权,将蒙哥马利和布莱德利置于平行的指挥地位。不过艾森豪威尔留出了一段缓冲期,考虑到前线战斗激烈,他允许蒙哥马利节制美军第12集团军群的行动,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他才完全收回指挥权。蒙哥马利虽然没有反对,却窝了一肚子的火。

8月20日,艾森豪威尔受邀来到蒙哥马利的指挥部,商讨下一步的行动。

后者给了上司一个下马威,他请求与艾森豪威尔单独会谈,让一同前来的西线盟军参谋长史密斯在外面等着。然后他们提到了敏感的地面部队指挥权的问题。

艾克说自己打算9月1日接管部队,蒙哥马利则劝他“不要自降身价”,继续当好自己的总司令,而不是亲力亲为地掌管地面部队。

艾克流露出为难的神情。他说这不是他的本意,美国国内的媒体一直抱怨“英国人领导着盟军的陆海空军部队”,还嘲讽自己是一个傀儡。马歇尔和陆军部部长史汀生都很生气,要求他尽快接管地面部队的指挥权。

艾森豪威尔的这套说辞让蒙哥马利哭笑不得,竟一时无言以对。不过他心里明白,艾克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摆平的,他也没指望对方让步。接下来他才进入真正的主题。

法莱斯口袋战役结束后,蒙哥马利就开始酝酿新的作战计划,其中颇显英国人的狡黠。

他提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假设——德国人依托莱茵河构筑的齐格菲防线一定有重兵防守,如果盟军采取正面突破,将很难敲开那层坚硬的外壳。所以他建议英军第2集团军从北面绕过德军防线,从荷兰攻入德国本土。

为了吸引眼球,他还乐观地预测道,盟军可以在10月打败德国,逼迫其投降。

基于以上设想,他要求布莱德利的部队停止前进,将盟军有限的补给全部集中给英军,以保证这次“决定性的进攻”。

艾森豪威尔的态度如何呢?他部分同意蒙哥马利的意见。齐格菲防线是德国人阻止盟军攻入德国本土最后一道防线,莱茵河是德军可以依赖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希特勒如果没打算投降,那他一定会在那里部署重兵。德国人在诺曼底都能坚守两个月,那依托坚固的防线,盟军不可能迅速突破它。

所以艾森豪威尔赞同绕过齐格菲防线进攻,但蒙哥马利提出的要求太苛刻。依照他的打法,当英国人冲进德国时,美军只是在南面看大门。美国人花了那么大的本钱,难道是去欧洲看热闹的吗?

艾克拒绝了,他无法接受战争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美军却处于从属地位。他的主张是盟军从大西洋沿岸到瑞士边境,盟军以宽大正面平行推进,全面压迫德军,直到逼迫他们无条件投降。

英国人不肯罢休。在随后召开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上,英国陆军总长艾伦·布鲁克质问艾森豪威尔:“你敢于承担‘将战争拖延六个月’的责任吗?”

布鲁克的话触碰了艾森豪威尔的软肋,他内心是赞同实施“市场花园行动”的,只是不愿意用牺牲美军的利益做交换。但布鲁克抛给了他一个更大的命题——自己的决定将影响整个战争进程。

一个相互妥协的决定出台。艾森豪威尔批准实施“市场花园行动”。与此同时,他于9月1日再次改组西线盟军指挥序列——新组建的美军第9集团军编入布莱德利的第12集团军群;将美英所有空降部队合编为第1伞兵集团军,置于西线盟军司令部直接指挥之下;蒙哥马利不再负责协调整个地面部队的指挥,布雷德利的第12集团军群完全听命于西线盟军司令部的指令。

英国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抗议——晋升蒙哥马利为陆军元帅。

奇妙的“市场花园行动”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英国人透支了空降部队的作战能力,空降在阿纳姆的英军第1空降师距离战役出发地达100公里。

行动自此暴露了蒙哥马利的短板——他不善于装甲突击。地面只投入了一个装甲师,而且只能依赖一条公路。如果德军做出必要的反应,英军不可能按期跟空降部队会合。

英国人还得罪了“上帝”——德军在第一时间抓到了一名盟军军官,通过审讯战俘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了解到英军行动的全盘计划,从而大胆地向作战地区调集了重兵。

总之蒙哥马利输了。行动开始前,他还跟艾森豪威尔耍了一个伎俩——9月7日,他突然告知艾克,由于物资储备不足,他无法按期发动进攻,所以要求将进攻时间从9月17日推迟到9月26日。

艾森豪威尔赶紧派参谋长史密斯过去协调。这一次蒙哥马利没有将史密斯挡在门外,他的一番说辞讲完后,史密斯同意每天给英军增加1000吨的补给。

事后有人给艾森豪威尔算了一笔细账,结论是蒙哥马利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物资,他这样做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美军获得补给的数量,从而让美军在南翼无力发起进攻。

9月底,艾森豪威尔将司令部迁至巴黎西南的凡尔赛,他在这里召集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会议,与会的23人中几乎囊括了西线盟军所有陆海空高级将领。但蒙哥马利没有去,只派出了自己的参谋长甘冈。

艾克在会前给蒙哥马利捎去了一封信,要求他停止在阿纳姆地区毫无意义的进攻,“我坚持认为安特卫普是很重要的,占领安特卫普是进军德国的先决条件”。

然而蒙哥马利依旧固执地命令部队在荷兰推进,结果毫无收获。

海军司令拉姆齐给艾森豪威尔递交了一份报告,称在安特卫普地区作战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抱怨自己缺少弹药,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肃清斯海尔德河口德军的行动。

忍无可忍的艾森豪威尔又给蒙哥马利发去了一封电报:“除非安特卫普能在11月份投入使用,否则我们整个作战行动将陷入停顿。我必须强调,从瑞士到英伦海峡的战线中,安特卫普是最重要的,我希望你能亲自过问。”

蒙哥马利并不买账,他先是指责拉姆齐“没有资格向总部汇报陆军的情况”,然后言之凿凿地回应称“那里的战斗正由我亲自指挥”。

艾森豪威尔不信,让参谋长史密斯直接给蒙哥马利打电话,结果对方在电话里冲着史密斯一顿谩骂。

史密斯已经多次被蒙哥马利羞辱,他不耐烦地把电话交给了副参谋长摩根(霸王计划制定者),这位英国人只得涨红着脸听完了同袍的污言秽语。史密斯让摩根转达总部的命令:“除非尽快拿下安特卫普,否则将切断第21集团军群的补给。”

“市场花园行动”是蒙哥马利最大的败笔,他也从此失去了盟军内部的信任。不过艾森豪威尔并非完全委曲求全,他心里是支持这份计划的,只不过他不希望蒙哥马利完全剥夺美军的行动权利。

艾森豪威尔相信德军在齐格菲防线上部署有重兵,所以他反对巴顿“轻敌冒进”。但事实证明,巴顿的主张是对的,他有一支敢于深入敌人后方的侦察部队,他们带回来的战俘供称“齐格菲防线一片空虚”。

艾森豪威尔不相信德国人会如此疏忽,他认为绕过这条防线才是最理智的决定。艾克不想背负“拖延战争六个月”的责任,可恰恰是他的妥协,让战争提前结束的可能化为泡影。

1 阅读:90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