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环境描写手法”例解:
一、高考真题
例1、(2023年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考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综合运用,环境特点+描写手法)
答案:①“人老、牛老、犁也老”,总述三者具有共同的老迈特征;②对人、牛、犁的描写一视同仁,不区分人与物,互为参照;③将人、牛、犁三者并列,交替描写;④行文舒缓,与人、牛迟缓的步态和谐一致。
例2、(2023年新高考Ⅱ卷 《社 戏》(节选))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考点:社会环境特点“仪式感”,描写手法)
答案: ①正面描写:依次写了社戏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如选址、择日、开锣时的祭拜、开锣后“打加官”、戏目的安排等;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各色人物举止、伏波宫前的集会场面等,来衬托社戏的仪式感。
例3、(2020年高考浙江卷 《雪》)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考点:环境描写手法)
答案: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二、知识点链接:
1.描写技巧
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②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工笔(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叫细描)、细节描写。
③色彩的渲染、衬托等。
2.修辞角度
借助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排比、通感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3.写景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从形、声、色、味等角度对景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平视,等等。
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等。
三、回扣课本:
1、《祝福》
(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 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调动感官: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描绘形、声、色、味
(2)、“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描写手法之表达技巧: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2、《哦,香雪》
“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描写手法之表达技巧(情景交融)
3、《老人与海》《荷花淀》《边城》
《老人与海》中海洋是人类社会的象征,大马林鱼为人类人生目标的象征,鲨鱼为破坏性势力的象征;《荷花淀》中荷花淀象征着和平宁静的生活:《边城》中茶峒象征着单纯美好的桃源世界等。描写手法之表达技巧(象征)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主要作用是是表达更加合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四、学以致用:
阅读《深秋的田野》,回答划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走在街道上,街道上空旷旷的,少有人走动。街上,几只鸡在觅食,几条狗懒散地卧在太阳地里,见到长根,汪汪地叫了两声,算是招呼;之后,眯了眼继续睡觉。
答案 ①这段文字属于环境描写,主要运用了拟人和以动衬静的手法。②“几条狗懒散地卧在太阳地里”“算是招呼;之后,眯了眼继续睡觉”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深秋早晨独特的景象。③“汪汪地叫了两声”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街道空荡、静谧的气氛。
【解题思维】
第1步:审题干,明方向。“文中画线语句”属于环境描写,交代答题范围,“表现手法”考查环境描写手法。
第2步:细分析,定手法。“算是招呼”运用了拟人手法;“汪汪地叫了两声”,作者写深秋早晨的景象,由狗的叫声可以看出,这里运用以动衬静手法。
第3步:依手法,找效果。画线语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主要是为了描绘出深秋早晨独特的景象,而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其目的在于衬托出街道的空荡与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