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艾森豪威尔11:英国人为什么总有“骚操作”?因为他们没有想好“为谁打仗”的问题

巴巴维维 2024-07-03 08:11:11
【人物篇】艾森豪威尔11:英国人为什么总有“骚操作”?因为他们没有想好“为谁打仗”的问题

二战期间,英国的战略底线是守住一点两线,对于他们来说这关乎生死存亡。“点”是英国本土,“线”是大西洋航线和地中海航线。守卫本土的主要力量是海军和空军;大西洋航线上主要是海军,并得到美国海军的协助;地中海航线跨越几个交战区,英国在沿线投入了大量陆海空兵力,它也是英国在战争期间战事最频繁、最激烈的地区。

英国能够守住“一点两线”,美国是出了大力的,而且双方每次遇到意见分歧时,妥协的一方往往是美国。从这一点看,美国必须受到肯定。

不过美国人不是慈善家。1940年底时,英国就耗尽了黄金储备。英国人希望可以在美国境内发行以英镑计价的债券,结果被美国人拒绝了。英国人想赊购美国物资也被拒绝了,因为它们违反了美国的《中立法案》。无奈之下英国开始卖地(海外殖民地),最后又在快要被逼急了的情况下,从美国人的手中拿到了贷款(租借法案)。

对于英国人来说,战争是什么?大英帝国打了那么多的战争,你找不到一场战争是跟“正义”有关的,因为英国人一直把战争看成“国家抢劫”。如果按照这样的视角去审视眼下的世界大战,英国人可不是亏大吗?

所以你会看到英国人在战争期间总是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决定。不过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英国人有雄心无大略,小心思太重,缺少一个大国应有的气度。

战争之初,英国人就把波兰人给耍了。

英国人太自信。他以为可以在一场危险的游戏中能够成为赢家,把欧洲的几个大国玩弄于股掌之间,结果是颜面扫地。

不过那一次英国也是遇到了猪队友。一战结束后,英国依照“大陆平衡”政策,极力主张帮助波兰复国,他们的目的是在东欧埋下一颗钉子,以便制衡苏德两个潜在的对手。

但是他们低估了波兰人的野心,后者的目标不仅仅是复国,他们还要恢复中世纪时那个强大的波兰。于是在得到德国东部大片传统领地后,又无视英国人划定的苏波边境线(寇松线),将波兰和俄国长期存在纷争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据为己有。这也是德国和苏联都仇视波兰,并在战争之初就将其瓜分的主因。

英法联军为什么在西线“静坐”了七个月却不主动进攻?因为他们觉得不划算。为波兰人流血是不值得的,更何况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都没有准备好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民众也不会答应——跟德国人打仗能得到啥好处?他们没资源,没海外领地。难道真的为了道义?别闹了。

帮助法国人打仗是玩儿真的。

英国人讨厌法国人,法国人也讨厌英国人,但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

法军和英军一样,善于阵地攻防。凭借防御作战,法国人打赢了一战,所以他们尤其重视防御工事的修建。不过法国国土面积太小,苏联人能提出“大纵深梯次作战”理论,但法国人的头脑中没有那么大的空间,所以也想不出来。

法国人的防线可以比喻成一层厚厚的硬壳,而德国人坚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当古德里安冲过马斯河,然后向西急进时,法国人的防线就彻底崩溃了。

英国人第一反应是把陆军撤回来。1940年5月17日,当德军没有奔向巴黎,而是一路向西挺进时,英国人就已经决定撤回本土。但刚刚上任两天的丘吉尔并没有彻底抛弃法国。他从本土防御力量中,抽出大量战斗机中队,不计损失地投入到法国战场。以至于战斗机司令道丁以辞职相要挟,要求首相不要透支英国的空中实力。

为了挽救法国,英国人是尽了力的。但当他们发现法国人要倒向德国后,毫不犹豫地实施了“弩炮行动”。丘吉尔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吗?当然知道——它会激起法国人的仇恨。

法国人会交出海军吗?不一定。德国人可以抢走法兰西土地上的一切,但海军不同,那是法国的移动资产,也是甘心投降的那些人跟希特勒周旋的筹码。把筹码都交出去了,自己也就一钱不值了。

但丘吉尔还是决定消灭法国海军,因为他和他的内阁都不愿意把英国本土的安危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实施“弩炮行动”完全符合英国人的利益。

地中海航线是不得不保的。这条航线联结着英国众多海外殖民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中东和北非。

但这条航线太恼人了,伸向远东的触角有日本人,中间维系着离心离德的印度,地中海周围则是一系列的咽喉之地——苏伊士运河、突尼斯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那些殖民地都是大英帝国的优质资产——成本极低的劳动力以及通过近乎掠夺式的攫取资源产生的财富,都通过地中海航线运回了英国,以维持英国绅士们令人艳羡的体面生活。英国乡村一座座精致的别墅,人们桌上一道道美味的甜点,背后都是殖民地那些有色人种付出的血汗。

电影《教父》中有很多经典的镜头和台词。但人们津津乐道于这部旷世之作时,有没有注意到其中的两个桥段——

五大家族试图把教父维多·柯里昂家族拉进毒品生意中。马龙·白兰度(教父的扮演者)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参与——酒、赌博和女人虽然被禁止,但那是人们需要的,而毒品只能把人彻底毁掉。那些支持自己的政客可以帮助自己经营酒窖、赌场和妓院,但他们不会帮助自己贩毒。

这时一位家族的首领说:“我们并不会把毒品卖给白人,只会卖给黑人和有色人种,让那些人自我毁灭吧。”

另一处桥段是教父和养子汤姆之间的对话。他们讨论到“忠诚”,汤姆认为柯里昂家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家族的团结。维多·柯里昂告诉他——这个家族之所以团结,是因为他们可以一起在生意上获得利益。如果失去了这个基础,柯里昂家族马上就会土崩瓦解。

所以在教父的眼中,为了生意,背叛是合理的,杀戮是必要的,亲情是可以舍弃的。

电影《飓风营救》中也有一个桥段。当天神一般的男主角终于抓到人贩子的头目时,那个小个子一再宣称“这只是生意,我们之间无冤无仇,希望你能够明白……”

西方出了那么多哲学家,可还是没有感化那些自以为是的野蛮人。

日本在珍珠港事件后立即对东南亚发动了袭击。此时大英帝国对远东已经力所不及。海军军舰撤走了,空军飞机撤走了,当地人没有想到日本人会那么残忍,他们只是无助地期盼着战火赶快熄灭。留守在新加坡的6万多英军是绝望的——我们为什么还要抵抗,我们究竟是为谁打仗?

对缅甸的态度也是如此。那里有一条关乎中国抗战命运的陆地交通线,可那跟英国人有什么关系?英国人更在乎石油,因为那是生意。如果需要付出不太大的代价,既可以保住油田,也能帮助中国抗战,那英国人可以考虑,但拼血本是不可能的。

对印度也是如此,英国在战时从未优先考虑过向印度增兵。

北非则不同,尤其是埃及。亚历山大港是英国地中海舰队的母港,他们负责保卫东地中海的安全。埃及是地中海航线的关键,苏伊士运河的地位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替代。

所以英国除了本土之外,将守住埃及视为头等大事。1940年10月,当意大利从利比亚向埃及发动进攻时,英国从本土抽走了唯一完整的装甲师(第7装甲师)火速部署到埃及。

当隆美尔出现在北非,并在一个月内把战线推进到托布鲁克时,丘吉尔把国内急需的500辆坦克调到了埃及。

而当隆美尔于1942年6月攻陷那座堡垒时,不仅英国人心急,美国人也把第一批刚刚下线、准备装备本国部队的300辆谢尔曼坦克交给了丘吉尔。

驻扎在阿拉曼的英军虽然刚刚经历一场惨败,但仍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兵力恢复到德军的两倍,并最终打赢了一场论实力本应早就取胜的胜利。

丘吉尔是个被宠坏的孩子,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在意。

美英联姻之初,丘吉尔就建议盟军在埃及和利比亚的昔兰尼加站稳脚跟后,从近东或者东地中海进入希腊,然后沿着巴尔干半岛攻入欧洲腹地。

英国人为啥总对巴尔干地区念念不忘,根本原因是这里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世界上的几个政治板块在巴尔干碰撞,每一方都认为谁能控制巴尔干,谁就能在碰撞中获胜。

在美国看来,巴尔干不属于英国“一点两线”的底线范围,所以从来不会理睬英国人的非分之想。

火炬行动后,美国人要进攻法国,英国人要登陆希腊,结果双方相互妥协,决定登陆西西里岛。

攻入意大利本土后,英国人希望继续在南线保留重兵,并绕过德军在阿尔卑斯山构筑的“哥特防线”,转向东进入南斯拉夫,但美国人坚持要求实施霸王行动。

1944年6至8月间,艾森豪威尔和丘吉尔曾举行过多次、长时间的会谈,两个人讨论的焦点是“是否以及何时实施代号为‘龙骑兵’的行动计划”。

“龙骑兵行动”是“铁砧计划”的改良版。行动目标是盟军在法国南部实施登陆,夺取马赛港,然后向西线德军薄弱的南翼发起进攻。考虑到英军已经无兵可派(也无意派兵),所以参加“龙骑兵行动”的部队包括美军的3个师和法国的7个师。

在8月初的会谈中,艾森豪威尔给出了一个现实的理由——盟军需要更多的大型港口,前线的补给问题将成为后续作战最大的短板。如果能夺取马赛港,盟军就可以迅速攻入欧洲腹地。

此时盟军刚刚攻占德军在科唐坦半岛底部的阿弗朗什,美军第3集团军所属的第8军正高速向布列塔尼半岛推进,担任箭头的第6装甲师将兵锋指向布列塔尼半岛最大的港口——布雷斯特港。

丘吉尔认为,盟军将很快拿下布雷斯特,所以马赛对盟军并不重要。相反,如果把实施“龙骑兵行动”的部队用于意大利战场,通过亚德里亚海向巴尔干进军更有价值。

丘吉尔能言善辩,他一一列举了进攻巴尔干半岛的好处,但艾森豪威尔不为所动。

他耐心地等着丘吉尔讲完,然后说:“过去的经验表明,我们可能会对布雷斯特港的使用大失所望。敌人会顽抗,而且我断定即使我们攻占了那里,它也早就被有效破坏了。但马赛港不会,因为德军的防御部队已经从沿海调走了,我们的登陆行动会非常顺利,根本不会给德军太多时间去进行破坏。”

没等丘吉尔反驳,艾克继续说道:“如果没有‘龙骑兵行动’,我们就必须用重兵保护布列塔尼半岛,这就意味着右翼的大量部队不能机动,我们也会失去稍纵即逝的良机。”

“瑟堡港是目前盟军控制的唯一一座大港口,但它跟安特卫普和马赛无法相比,而且科唐坦半岛地形狭窄,道路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前线物资的需要。”

艾森豪威尔又谈到了一个因素——参加“龙骑兵行动”的大部分是法国部队,他们渴望为祖国而战,如果把他们调到其他地区,将无法激发他们的战斗热情和忠诚。

最后,艾森豪威尔放缓了语速对丘吉尔说:“我认为,我们的部队应该在瑞士边境和北海之间这个广大范围内进行最大限度的集结。因为在那里,我们能用最快的速度向德国心脏突进,并最后跟来自东方的红军会师。”

丘吉尔听不懂艾森豪威尔的话吗?当然不是,他只是不满于“美国人从来不在乎英国人的感受”。

为了阻止艾森豪威尔,丘吉尔为对方描绘了一幅血淋淋的场景——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后会陷入苦战,至少三个月都别想突破德军的防御。

艾克则拍着胸脯承诺道:“首相很可能不相信情报部门的报告,但我坚信德军的防御将很快被捅破,然后盟军就能迅速向北推进。”

丘吉尔无法说服艾森豪威尔,最后他放下了狠话:“要想实施龙骑兵行动,除非国王让我把职务交出去。”

戏剧性的结果出现了。丘吉尔派往莫斯科的特使给英国人带来了好消息——约瑟夫大叔无意占领整个阿尔干半岛,尽管他已经在苏联和罗马尼亚边境部署了两个方面军(乌克兰第2和第3方面军)共120万人的部队,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斯大林明确表态,苏军不会进入希腊,也不会帮助希腊境内的游击队建立政权(希腊国内游击队几乎控制了希腊全境,但英国人回去后,对游击队实施了血腥镇压)。此外苏联和英国可以就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的战后地位跟英国人协商决定(著名的“百分比协定”)。

斯大林比丘吉尔看得通透,也更有气度。

得到斯大林的口头承诺后,丘吉尔长出了一口气,他马上让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英军首脑通知艾森豪威尔——同意实施“龙骑兵行动”。

1944年8月15日,盟军终于将“龙骑兵行动”付诸实施。

战役进程如艾森豪威尔所料。盟军在登陆首日就建立了一条70公里宽、纵深30多公里的滩头阵地。德国人无力抵抗,一路撤往瑞士边境地区,将几乎完好无损的土伦港和马赛港留给了盟军。

自1944年9月起,马赛港一度成为盟军最重要的物资转运基地。至1944年11月,1/3的物资从这里卸下并运往前线。北方的安特卫普港投入使用后,马赛港的作用有所下降,但它在整个西线战事期间,累计承担了1/4的运输任务。

1 阅读:78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