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道德經0463:人之所惡

妍春聊文化 2025-04-26 19:42:52
【前提示】 根據出土殘本的行文順序,理順了傳本第四十章與四十二章的連續性。但關於侯王公們自稱孤寡不榖的兩段文字依然飄零在兩處。 可能,僅僅是整理錯誤,重複了。 可能,老子真的從兩個角度兩次講道這個問題。 可能,本來就是一處的僅僅是竹簡弄錯了(帛書的前身可能也是竹簡)。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鐘,一句道德經。今天我繼續給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接下來的一句“人之所惡”。 人,是什麼人?全人類,大多數人,一般人,普通人,全天下勞苦大眾,全體勞動人民。我屬意人們。 人們所討厭的(厭惡的憎惡的)。字面意思不是問題,關鍵是接下來這段話與第三十九章的那段話是怎麼個關係? 根據出土殘本,傳本40章與41章對調,就形成了一個偉大的完整的篇章,滿滿都是偉大的哲學命題。 關於道德運動方式。 關於道的作用方式。 關於這世界的起源。 【不充说】 接著說說上面沒說完的結構問題。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萬物”是對前文“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過程的詳細解釋。 “道生一”,就是完成了從無到有的過程。無與有的唯一交集,唯一切點,就是“陰陽未現,不陰不陽,亦陰亦陽,陰陽一體”的一:元維軸。 “一生二,二生三,三萬物”就是一有到萬有的起源過程。 接著老子進一步解釋了“這世界”“負陰而抱陽”,但並不是有了負電荷和正電荷,一正一負,這世界就此就泯滅,又歸於虛無。有顯物質,有暗物質,顯物質遇到暗物質,就相互吞噬,重歸於虛無;有正物質,還有反物質,正物質遇到反物質,一瞬間,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化為烏有。 而因為有一種“氣”,衝進來,左右逢源,陰陽並蓄,調和陰陽,萬物葳蕤。這就是“衝氣以為和”。 老子解釋到這一步,再沒有細說下去,再向下說就進去了“科學”的領地(領域)了,就是“氣沉丹田”&“氣沖霄漢”了。 我們面臨的問題還遠遠沒有完結。 第三十九章——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二章,接下來——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這兩部分拼接到一起是不是更像是一章的,都在講侯王“自稱孤寡不榖”。 一般人都很憎惡的“鰥寡孤獨,斷子絕孫”,而天子王公侯們卻拿來做“自謙之稱”甚至有“自我詛咒”之嫌。難道是他們真的傻嗎?難道他們真的以為這樣的自我詛咒就能夠抵消他們“位高權重尸位素餐魚肉百姓敲骨吸髓”所犯下的滔天罪孽嗎? 貴以賤為本, 高以下為基。 物或損之而益, 物或益之而損。 但在這個問題上可不能這樣說。欺世盜名之輩,大盜竊國之流,人之所惡,人之所求,人之所教,都是涇渭分明的,各有各歸的。 【AI作文】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意思是,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榖”,但王公却用这些来称呼自己。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意思是,别人所教导的,我也用来教导人。强横逞凶的人不得其時,我把它当作施教的根本。 这一章老子通过王公以人们厌恶的称呼自称,以及“强梁者不得其死”的教诲,阐述了事物损益转化的道理以及守柔处弱的智慧。 (似乎應該是“人之所惡,我亦惡之……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春日生活打卡季#​ #万能生活指南#​ #我在头条重逢老友#​ #道德經#​ #男子中800万后赌博败光5套房#​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妍春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