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长期在幽州北部与鲜卑、乌丸作战,建立了一支强悍的骑兵部队,号称“白马义从”,自己也被称作“白马将军”,他威震塞外,称霸幽燕,风光一时无限。然而,公孙瓒割据势力在走向巅峰的同时也逐步埋藏下了诸多隐患,致使其在数年间就土崩瓦解。今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公孙瓒败亡的原因,其中的很多问题仍值得现代人认真思考。
公孙瓒
一、过于崇信武力,缺乏政治才干,善于治军而不善治民
公孙瓒是武人出身,他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在与北方乌丸等少数民族的作战中逐步成长起来,最终成为威震边塞名将,独霸一方的诸侯。公孙瓒的崛起,靠的是其出众的军事才华,这也使得他过于崇信武力。
在汉末群雄之中,公孙瓒的成名是最早的。我们不妨看一下公孙瓒前期的人生大事件。光和年间(178年-184年),渔阳人张纯、张举联合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作乱,攻占右北平。公孙瓒因讨伐有功,升为骑都尉,后又升为中郎将。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公孙瓒再次打败张纯、丘力居,朝廷拜其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此时的公孙瓒已经是威震边疆的白马将军了。此时,汉灵帝尚在,袁绍、曹操等人还是宦官蹇硕手下的八校尉之一,名不见经传。
史书中未记载公孙瓒出生于哪一年,也未记载其死亡时的年龄。我们从公孙瓒曾和刘备一起师事卢植的记载来推断,其年龄应该不会比刘备大太多。公孙瓒早期的仕途太顺利了,这在给他带来名声和官位的同时,也在其性格和处事方式上种下了隐患的种子。以武成名的经历使得他过于崇信武力,恃武而骄,似乎诉诸武力是解决世间所有问题的最佳途径。过早成名,使得他过于自负、刚愎自用,却又经不起挫折。
公孙瓒崇信武力,善于治军用兵,却不善治民,做一将帅尚可,而要做治理一个大州的封疆大吏就不太合适了。在他全面掌管幽州之后,连年用兵,使得百姓负担过重,民怨沸腾。
公孙瓒
二、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结怨刘虞埋下败亡的种子
正当公孙瓒以武勇威震塞外,大破黄巾之时,在幽州,却偏偏有一个善于治民的干吏,这个人便是刘虞。
刘虞是汉室宗亲,在当时声望很高,其政治才干也是被普遍认可的。史书记载:“虞务存宽政,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谷石三十”。当时,各地的黄巾军起义,青州、徐州的百姓为避黄巾军,逃到幽州的有百万人之多。在刘虞的治理下,幽州成为士人、百姓的向往之地。此外,刘虞生活节俭,“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远近的一些豪族士人都为此改掉了奢侈的习惯,真心来归附他。《英雄记》也说其:“治正推平,高尚淳朴,境内无盗贼,灾害不生”。
此外,在董卓造逆之时,袁绍、张邈等人提出要拥立刘虞为帝,刘虞坚决反对,甚至表示宁可逃往匈奴也不答应。刘虞对汉室表露忠心,也赢得了崇高的声望。
刘虞官拜幽州牧,是公孙瓒的上司,而公孙瓒却偏偏和刘虞搞不好关系。公孙瓒与刘虞从最初的尚能合作到后来的势同水火,二人的关系是逐步恶化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在对待北方乌丸等游牧民族的策略上,公孙瓒与刘虞政见不同。刘虞主张以安抚为主,而公孙瓒却主张采取强硬的军事对抗,这在他们的关系上是一道难以弥合的鸿沟。
公孙瓒和北方的乌丸等游牧民族作战,屡有战功。张举,张纯联合乌丸作乱,公孙瓒率军攻击,并取得大胜。但公孙瓒并没有彻底剿灭张举,张纯。刘虞到任幽州牧后,“罢省屯兵,务广恩信”,联系乌丸,说以“朝恩宽弘”,又悬赏通缉购张举、张纯。张举、张纯出走塞外,大部人追随者或降或散。张纯被杀后,首级被送到了刘虞那里。自此,张纯、张举之乱被平定。公孙瓒凭借武力没有做到的事,刘虞却做到了。然而,公孙瓒并没有反思自己,去向刘虞学习比自己高明的地方,却反而开始怨恨刘虞。
刘虞
郭汜、李傕掌控朝廷后,汉献帝欲出走东归,于是派刘虞的儿子刘和逃出长安去找刘虞派兵前来接应自己。刘和走到袁术的驻地后被袁术扣留。袁术让刘和给刘虞写信,让刘虞率兵前来,一起攻伐长安。公孙瓒认为袁术有异心,制止刘虞,而刘虞却不听从。于是公孙瓒派他的从弟公孙越率领一千骑兵到袁术处去结好袁术,并暗自让袁术扣留刘和并夺占刘虞派来的军队。公孙瓒这件事做得很不厚道,充分暴露了他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本性,这也说明他从内心根本就不接受上司刘虞的节制,而是将刘虞看作他的竞争对手和绊脚石。
其次,刘虞颇有爱民之心,而公孙瓒则时常纵兵侵扰百姓。后来,公孙瓒与袁绍相争,连年征战,刘虞认为他穷兵黩武,于是节制其粮草兵马。公孙瓒于是更加不遵守刘虞的命令,侵扰百姓更加肆无忌惮,还抢夺了刘虞赏赐给北方游牧民族的物品。刘虞上表朝廷历数公孙瓒暴掠百姓、不受节制。公孙瓒也上表控诉刘虞对其军马的粮草供应不周。刘虞召公孙瓒前往,公孙瓒也称病不去。于是刘虞密谋讨伐公孙瓒。
公孙瓒和刘虞,一个善治军,一个善治民,若二人同心协力,袁绍之辈未必敢有吞并之心。然而,公孙瓒与刘虞志向不同,政见不同,二人的矛盾激化至不可调和,终究走向决裂。虽然后来公孙瓒攻灭了刘虞,但他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公孙瓒
三、滥用武力,不恤百姓,四面楚歌终至败亡
公孙瓒与刘虞结怨的同时,与河北袁绍的关系也日趋恶化。
公孙瓒与袁绍的结怨跟与刘虞结怨不同。公孙瓒与袁绍的相争,在本质上是两个军阀的利益之争,而最先挑起事端的是袁绍。
公元191年,袁绍派人联络公孙瓒,相约攻打冀州韩馥,事成之后平分冀州。公孙瓒欣然应允,并出兵攻打冀州北部的城池。韩馥派兵抵挡公孙瓒的进攻,却屡战屡败。袁绍率军赶到韩馥所在的邺城后派人说降了韩馥,于是冀州被袁绍夺占。袁绍在得到冀州之后,开始着手防备公孙瓒的进攻,不再履行之前的约定。
公孙瓒自然知道自己上当了。袁绍联合公孙瓒攻伐冀州,其目的不过是要把韩馥陷于被南北夹击的险恶形势之下,之后派说客说服韩馥归降才是真正目的。公孙瓒和袁绍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不久后,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越在奉袁术之命攻打袁绍的部下周昕时阵亡。史书记载,公孙瓒因公孙越被袁绍部击杀而与袁绍开战,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公孙越之死不过是公孙瓒与袁绍开战的借口,而他与袁绍开战的真实原因还在于袁绍在吞并冀州之时利用了自己。此时,公孙瓒刚剿灭了进入冀州的黄巾军,实力大增,于是上表朝廷,讨伐袁绍。
袁绍
此时的袁绍刚刚吞并冀州,本不打算这么快就与公孙瓒翻脸,但是人家打上门来了,也只好迎战。于是双方在界桥展开决战。公孙瓒战败,退回冀州。袁绍想趁势剿灭公孙瓒,于是又派兵追到冀州。公孙瓒整顿军马打退了袁绍军,追击袁绍军队一直追击到平原。
公孙瓒回到幽州,加紧扩军备战。刘虞认为公孙瓒与袁绍征战不断,导致幽州百姓生活困苦,于是率军讨伐公孙瓒。公孙瓒打仗自然比刘虞强得多,很快击败并抓获了刘虞。公孙瓒杀了刘虞及其妻小,并将刘虞的首级送往京师,自己独霸了幽州。
刘虞在幽州有着很高的声望,他的被杀,使得河北士族一起站到了公孙瓒的对立面。如果说此前他们对待公孙瓒的态度仅仅是不合作的话,现在就直接是拆台了。当然,公孙瓒本就是武人出身,对他们向来也没有什么好感,史书记载公孙瓒“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公孙瓒的几乎没有什么谋臣,也就不奇怪了。我们所熟知的赵云,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托故离开了公孙瓒阵营,再也没回来。
公孙瓒杀了刘虞,引起公愤。对刘虞感恩戴德的北方游牧民族、刘虞以前善待的官员纷纷举兵讨伐公孙瓒。刘虞的从事鲜于辅等一起推举阎柔为乌桓司马,招诱胡汉数万人进攻渔阳,斩杀公孙瓒所设置的渔阳太守邹丹。乌桓峭王率种人及鲜卑骑兵南迎刘虞的儿子刘和与袁绍合兵十万一起攻击公孙瓒。公孙瓒与他们在鲍丘打了一仗,大败亏输,战死两万多人。公孙瓒于是在易京屯田固守,相持数年。此外,公孙瓒恃其才,不恤百姓,幽州百姓皆怨声载道。公孙瓒所置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的的官吏皆被杀,公孙瓒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建安三年,袁绍再率大军进攻公孙瓒。公孙瓒坚守易经。四年春,公孙瓒之子公孙续及黑山军张燕率兵十万分三路救援公孙瓒。公孙瓒派人送出书信,相约举火为号。袁绍截得书信,如期举火,公孙瓒突围而出,陷入袁绍重围,所率军队损失惨重。公孙瓒逃回后自知大势已去,遂登楼自焚而死。
袁绍
公孙瓒的败亡,虽然有军事上的失误,但主要原因在于他缺乏政治才干、善治军而不善治民,且滥用武力,不恤民力,加之不能识才用才,最终四面楚歌、困守孤城。公孙瓒之才,主要是在于军事方面,做一个镇守一方的将帅尚可,而他却偏偏成了逐鹿天下的群雄。因此,他的败亡也就不是偶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