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查理五世16岁继承西班牙王位,19岁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宝座。查理五世在位期间的成绩非常出色。军事方面,在与法国的斗争中,查理五世取得了显著的胜利。他多次击败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将法国势力彻底赶出了意大利。
2、在与奥斯曼土耳其的对抗中,虽然陆地上损失了一些地盘,但他成功阻止了土耳其人的进一步进攻,并在海上取得了一些胜利,攻占了北非的部分地区。
3、在对英国的外交方面,由于亨利八世非要和他四姨凯瑟琳离婚,弄得查理五世也是焦头烂额。在凯瑟琳死后,明智地通过与亨利八世的和解,改善了与英国的关系,大大缓解了外部的压力。
4、在经济方面,查理五世成功地将南美洲发展为帝国的重要收入来源。美洲白银的大量涌入,虽然导致了西班牙本土的通胀,但也为帝国提供了充足的军费支持。在查理五世的统治下,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导力量。
5、然而,哈布斯堡家族成为大赢家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查理五世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失去了对帝国的控制能力。特别是新教在德意志地区迅速传播,施马尔卡尔登联盟的势力不断扩大,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6、新教的兴起不仅是因为宗教教义的吸引力,更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诸侯们支持新教以便控制什一税和教会财产,这导致了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冲突加剧。
7、面对已经失控的宗教改革运动,最初查理五世,一是希望通过召开宗教大会来解决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分歧;二是希望天主教这边自己着手内部改革,把失去的民心再夺回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时期的教皇对召开宗教大会都不积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担心宗教大会会削弱教皇的权威。
8、宗教改革运动日益走向失控的局面下,查理五世在1545年面临是否对新教徒开战的选择,在最终决策时,尽管他的家人,包括弟弟斐迪南、儿子腓力二世和妹妹玛丽,都建议他不要开战,专注于管理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但查理五世最终还是选择了开战。
9、这是因为新教徒方面的施马尔卡尔登联盟已经采取了敌对行动,按照古日尔曼人的习俗,向查理五世送去了一根分叉的树枝,象征着解除对他的效忠义务,实际上是新教徒先挑起了战争。
10、在1547年的米尔贝格战役中,查理五世取得了对新教势力的重大胜利。然而,战后的处理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因为查理五世在胜利后可供选择的上、中、下三种策略中选择了下策。
11、胜利之后可供查理五世选择的上策,是与罗马教廷脱钩,成立德意志独立的教会。这一策略虽然符合宗教改革的初衷,也是当时国内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最大的共识,但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现实复杂,查理五世并未选择这一方案。
12、胜利之后可供查理五世选择的中策,是在1548年的《临时协议》中直接推出“教随国定”的原则,向新教徒做出实质性让步。既然要向新教徒让步,那就一次让到位。
13、胜利之后可供查理五世选择的下策,是利用胜利的机会,重罚新教诸侯,剥夺他们的特权,以提高中央集权程度。查理五世选择了这一策略,不仅对新教诸侯施加惩罚,也对天主教诸侯进行了类似的处理。这一策略虽然短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激起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抗。
14、宗教大会这条道走不通,就只能通过帝国议会。1548年查理五世组织召开帝囯议会,经过多方协调帝国议会通过了一个《临时协议》。会前新教方面则提出了三条要求:承认《圣经》为唯一真理标准、宗教大会权威高于教皇、以及“教随国定”原则。
15、最终通过的《临时协议》的主要内容有这样几条:第一,协议规定只有一个教会,教皇是主教,但其权力来自于受圣灵监护的教会,而非教皇个人。第二,个人信仰和上帝的恩典是救赎的前提,行善多少不一定能带来救赎。第三,允许崇拜圣徒和为死者举行追思弥撒。第四,关于神职人员婚姻、圣餐的性质等问题暂时搁置,待下次宗教大会再议。
16、《临时协议》在某种程度上是偏向新教徒的,因为它在某些方面削弱了天主教的传统权威。然而,它并没有解决新教徒最关心的“教随国定”原则,即宗教信仰与经济利益(什一税收)的归属问题。
17、结果由于未能满足双方的核心诉求,最终未能成功化解冲突。天主教方面不满是因为协议削弱了教皇的权威;新教徒不满则是因为协议没有明确支持“教随国定”原则,未能解决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
18、查理五世选择下策的背后有其私心,他希望通过加强中央集权,为儿子腓力二世留下一个更好的局面。然而,这个下策,立即让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抓住了机会,他以支持“教随国定”的原则,得到了天主教和新教两方面诸候的全面支持。
19、等到德意志诸侯声称“我们决不接受一个西班牙人当国王”,再一次举起反叛的旗帜之后,又有斐迪南里应外合,1556年,查理五世被迫退位,搬到西班牙一个修道院里了此残生。一代雄主,就此谢幕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