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我到杭州参加了smart的年度活动“灵感研究所”。到这时我们才意识到,曾经的都市精灵已经二十又五了。在百年品牌并不稀罕的汽车领域,1/4世纪的历史似乎并不值得书写一番。但我们无法用常规视角,来审视smart这个特立独行的品牌。它在不长不短的25年里,走得相当精彩。
其实smart的整个故事,远不止25年。早在1972年,被后人誉为“smart之父”的约翰·汤姆福德画了一张草图。那是一台长约2.5米的小车,省油、灵活、便宜,预计采用纯电或混动的驱动形式。梅赛德斯-奔驰的确需要一台低功耗座驾,来对抗日趋严重的石油危机。但在那个年代,这种设计还是太过超前了。
约翰·汤姆福德最初的手稿
该方案被一路搁置到1981年,约翰·汤姆福德基于此又推出了NAFA概念车。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它是妥妥的A0级都市微型车。但官方在综合考虑了稳定性、耐撞性和量产可行性之后,再次将它否决。
NAFA概念车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990年。为了和传统机械表品牌争夺市场,Swatch想打造一台小型、时尚、紧凑、个性的都市小汽车,用于进行跨界推广宣传。而与之有着相同目标的梅赛德斯-奔驰,就是一个很理想的合作伙伴。双方的磋商非常顺利,不仅很快成立了MCC合作公司,而且将新品定名为smart。这个单词可拆解为“S-M-Art”,也就是“Swatch和Mercedes-Benz的艺术向合作”。
MCC的第一款作品:Eco-Speedster
1998年,smart的首款车型City Coupé正式下厂。交付之前它做出了一系列的改动,比如增加前部配重、降低整车重心、加强悬架弹簧。而争执良久的动力单元,最终也锁定为更传统稳定的内燃机。
最初的smart全系车型
在后续的一系列扩张进化中,smart始终保持着极快的更迭速度。它出过敞篷版,出过性能版,甚至还推出过代号“W452”的Roadster跑车。在2004年推出长轴四门四座版本时,smart的定名规则也得到了重塑——双门和四门车型,分别被称呼为Fortwo和Forfour,而这种叫法也一直延续到今天。据统计,smart在一生之中推出过15款概念车,以及50款特别版。要知道,这些衍生品几乎是围绕着一台车展开的。这个创作能力,放眼全行业也是相当炸裂的。
这张邮票上展示了smart所有的特别版车型
早在2019年,smart就成为了全球第一家“全面油转电”的汽车品牌。得知此消息时,很多人都发出了“smart已死”的哀叹。但他们似乎忘了一件事:这个小车从诞生之初,就动了使用电能的念头。而且在此前的三代车型之中,smart推出过四代纯电动车型。如2008款smart Fortwo Electric Drive,以及2017款Smart EQ Fortwo。毫不夸张地说,电动化发展贯穿了smart的整个产品线进程。故而精灵#1的出现,对于smart来说更像是一种回归。
在过去的25年中,smart的车主数量超过了百万人,但这一热爱盛况还没有到翻篇的时候。虽然精灵#1做到了品牌史中前所未见的大,且定位也从A0级小车横跨到了中型SUV。但它的整个内核,并没有发生改变——精灵#1仍旧是那台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性的smart。
大多数人都在某个时间段,对smart萌生过发自肺腑的向往。有的关于便捷出行,有的关于艺术风潮。今天的它已经25岁了,但吸引力反而变得愈发强烈。似乎放眼全行业,你也找不到比它更有意思的出行工具了。
汽车工业日趋成熟,我们能买到的低价高质车型也越来越多。但同质化的问题,几乎困扰着几乎所有的造车品牌。设计语言、动力配置、平台架构、智能硬件……当这一切都标准化、规模化之后,汽车也就越造越没劲了。每每触及这一话题时,我们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以Smart为代表的精灵小车们。花十万块,就能买到可媲美敞篷跑车的低撞衫率。这份快乐,直到今天依旧鲜有竞品能否复刻。
这次灵感研究所活动的另一大要素,是smart精灵#1 Pro开启大定。至此,精灵#1全家族已经集结完毕。而另一边,比它小一号且采用溜背姿态的smart 精灵#3,也出现在了工信部网站上。不出意外的话,四月份上海车展就是它的全球首秀舞台。
精灵#3设计手稿
25年过去,我们会迎来新的25年。百万之后,又是下一个百万。但smart,永远是那个让我们欣喜且向往的smart。
撰文 I加文刘 图片 I smart▼ 扫码获取《情迷英伦 100 YEARS OF EXCELLENCE》电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