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负朝廷,不负朋党”: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史纪观察家 2025-04-02 14:17:07

朋党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里那可是相当显眼,说白了,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朋党斗争的历史。从夏商周那时候开始,朋党和党争就出现了,一直延续到汉唐,再到明清,始终都很火爆,而且越演越烈,给封建王朝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从宏观角度看,朋党其实就是封建统治者内部斗来斗去的结果。说白了,朋党和咱们常说的政治小团体、派系、帮派、小圈子啥的,其实没啥大差别。大多数的党派之争,说白了就是抢权力、争利益、斗脾气。不过,中国历史上有些因为改革变法闹起来的党争,像吴起、商鞅变法,还有王安石变法,以及清末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搞的戊戌变法,这些是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斗争,还算有点进步意义,跟一般的党派之争不一样,咱们得区分开来看。在这些斗争中,哪有什么固定的立场、道德原则可讲啊。就像王夫之说的:“朋党一多,人心国事就像乱麻一样,理都理不清,谁能站出来把它纠正过来呢?好坏没标准,聚散没定数,想要伸张正义,惩治错误,定个是非标准来引导大家,智谋不够,勇气也没有。”历史上很多明白人都觉得,朋党就是导致中国历史动荡的一个原因。

但在某些特定的时代,党派之争也分明了正义与邪恶。有些正直的士大夫,为了拯救国家,会站出来和坏势力对抗。他们反对宦官独揽大权,希望整顿官场,改革旧制,推行新法,让国家变得更强大。比如东汉时期的党锢之祸,北宋时的新党和旧党之争,还有晚明时期东林党和复社反对阉党的行动,这些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我们不能一股脑儿地否定它们,得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公正的评价。

中国古代的拉帮结派现象由来已久,一直持续不断,时间跨度特别大,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历史。拉帮结派和党派斗争,那可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大话题。

说到“党”,咱们现在通常指的就是“政党”。不过,你要是翻看中国的老政治账本,会发现里头讲的是“朋党”,而不是政党。

就算从民国时候起,政党就变成了政治上的主要玩家;可实际上,权力斗争的背后,多半还是那些“小团伙”在较劲——虽说它们都是想分杯羹,但政党那一套,讲的是现代政治文明里的妥协和智谋,小团伙呢,就是老一套的专制玩法,靠派别、关系、私利、小圈子来争权夺利。

中国这两千多年来,历史上一直有着治乱兴衰的循环,而朋党之争也始终存在,无处不在:无论是哪个朝代,总能看到各种派系争斗不休。这些争斗往往伴随着权力的起伏,影响着国家的命运。有时候,一个强大的朋党能掌控朝政,让国家走向繁荣;但更多时候,朋党之争会导致政治动荡,国家陷入混乱。这两千年来,朋党之争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始终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时候,它隐藏在朝堂的暗处,通过阴谋诡计来争夺权力;有时候,它又明目张胆地展开,让朝堂成为战场。但不管怎样,朋党之争都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与朋党之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要了解这段历史,就必须深入了解这些朋党之争的背后故事。

在中国,那些最聪明的才子,往往都会被卷入党派斗争的漩涡里。就拿北宋末年来说,许多天才的命运都跟着党派之争起起伏伏。除了像王安石、司马光这些党派的核心人物,还有很多人,就像苏轼那样,一辈子都被党派斗争给害苦了。党派斗争不仅毁掉了他们的才华和好运,还把他们想要改变社会的政治抱负也给吞没了。

中国许多关键制度的建立或废除,多半是为了防止拉帮结派。独裁的领导者希望所有人都能全心全意围绕自己,不希望看到有人搞小团体、小圈子。所以,“结党营私”历来是个大忌讳。就拿朱元璋来说,他直接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再看清朝,官场上有回避制度,还规定宦官不能插手政务,这些都是为了打击拉帮结派。不过,明清时期的党派斗争却从没断过,反而愈演愈烈。特别是晚明时期的东林党争,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为啥统治者不管怎样改动、怎样打压,都挡不住“小团体”的出现呢?这些小团体,是不是就是咱们中国老是陷入历史怪圈,治了又乱、乱了又治的“罪魁祸首”?还是说,小团体这事儿,对我们来说,已经完全成为过去式了?

朋党之间的斗争,说到底就是争权夺利、赌气较劲,根本谈不上什么固定的立场或道德准则。拿道德去衡量这种党派间的争斗谁对谁错,压根儿没用——毕竟,不管你的政治梦想有多美好,道德立场有多高,到最后都可能变成互相指责、互相打压的工具,变成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拉帮结派”是权力集中时,人们常走的一条路。只要权力运行不公开透明,大家最后往往都会形成小团体:皇帝权力大时,朝廷大臣为了自我保护,不得不抱团取暖,守护自己的好处;皇帝权力小时,就连皇帝自己也得找人结盟,这就成了皇帝一派。还有皇后那边的势力、太子的人马、各路王爷的圈子、太监的团伙……全都是这么回事。

0 阅读:7
史纪观察家

史纪观察家

史纪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