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年养阳在于春夏,春夏养阳在于三伏,中伏这段时间,才是天赐的补阳最好时机之一。
养生本就是顺应节气自然的变化,做到天人合一,各种祛湿啊养阳的时间,老天爷都给我们算好了,只需在该做的时间内做该做的事儿即可,这样调理起身体来才能事半功倍。
常言道:“初伏防中暑,中伏除病根,末伏躲老虎。”中伏是最热的时节,但同时也是除病根的黄金时候,在这段时间里,注意做好以下这些事,一年可以少生很多病。
中伏健脾强体质伏后天气是这样的——高温暴晒几天,又连续暴雨几天,因此湿热交替。
自然界湿气盛,人体也一样湿重。 中医五运六气认为,庚子年四之气特点为“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水湿泛滥,湿重必定困脾,脾胃的运化就会存在问题。
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如果受伤害,百病也会跟着来。
中医里讲,人体的腹部是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肚子上的穴位,大多都是健脾养胃、扶正祛邪的要穴。
神阙穴、水分穴、中脘穴、关元穴均为任脉上的穴位,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故有“阴脉之海”之称,刺激任脉可调节人体阴经气血,不仅能对脾胃起到一个调整、保健的作用,对腹、胸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以及生殖、泌尿功能的局部病证也具有改善、调理的帮助。
任脉
古书中提到:“腹中常暖者,诸疾自然不生,盖血气壮盛也。”
常灸神阙、水分、中脘、关元、天枢等穴位,可以使腹中常暖,让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得以正常运转,将体内多余水分排出去,令湿浊消散,从而让整个人都精神焕发,健康年轻。
阳虚、气血不足、动不动就怕冷、吃点冷的就拉肚子、吹了风就感冒的人,更应该抓住这个拔根的大好时机!艾灸腹部穴位,一边化湿祛邪,一边补气补虚,增强体质才能百病不侵!
多出汗,常排寒刚入伏的时候,我们就千叮咛万嘱咐,要多出汗,把寒气排出去。时至中伏,大暑将至,更是阳气最盛,热浪滚滚的时节,此时不排寒更待何时?
《传家宝》里记载:「夏三伏极热时,汗要多出,则周身所染风寒湿气,由汗而出,可保一年无病。」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方式,在最热的时节适当多出汗确实有利于身体健康。出汗能够调动全身器官,有助于排出体内的风寒湿气,让身体更清爽健康。
因此可以在三伏适当的晒晒太阳。晒背,应该选择早上8-9点的太阳光,或者下午4-5点以后的阳光,此时阳光温煦,既有温度,又没那么灼热。
每天晒3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急功近利,把皮肤晒伤晒痛,也不要晒后喝冷饮、马上冲澡和吹冷风。
防暑、防寒两不误中伏是最热的时候,伏天的“伏”,也指人在三伏天要潜伏、隐伏的行为。《史记正义》云:“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意思就是天气太热了,人宜伏不宜动。
防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天最热的时候,最好不要外出。
伏天里,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午未时(11-15时)这段时间最炎热,最好待在屋里,工作原因需要外出作业的,也要做好防晒措施,及时补充水分,尽量选择树荫和有遮蔽的地方。
经常揉掐风池穴和太阳穴可以预防中暑——风池穴能疏风清热,开窍镇痛;太阳穴能通络止痛,清热除烦。也可以在外出前在这两个穴位上涂抹适量风油精或清凉油,能起到一定的提神醒脑、预防中暑的作用。
防暑也不能过度贪凉,夏季暑热让人腠理疏松,如过于避热趋凉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所以在防暑的同时也要防寒: 不吃过凉过寒的食物,不宜常吹空调,以及尽量不用冷水洗头洗脚,下雨天避免淋雨,因为冷食、冷气、冷水都会伤人阳气。
吃碗面条养养胃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我国自古就有伏日吃面的习俗。
在炎热的中伏前后,吃碗热汤面可以有效补充体力,还能发汗败火,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由于面条本身比较容易消化,所以夏天吃面对于保养肠胃也有好处。
最后提醒一句:中伏是一年最热时,同时也是祛病保健的黄金时间,顺应天时艾灸养生,别忘了转发分享,和亲人们一起灸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