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自菩提达摩东渡传法,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五代祖师的默默耕耘,至六祖慧能(638~713),终于开枝散叶,走向兴盛。
从六祖慧能开始,中国佛教史上乃至世界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宗派——中国禅宗才算真正的走上历史舞台,慧能是中国禅宗“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
自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至今近两千年间,中国佛教派系纷呈,各派高僧大德辈出。然而,在中国佛教史上,如果要选出一位绝对可以代表中国佛教的人物出来,那恐怕就只有慧能了。
从今天开始,就来讲讲六祖慧能的那些故事......
一、卖柴闻经:慧能大师,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出生于新州(今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俗姓卢,其父名叫卢行瑫(603~640),原籍河北范阳(今河北定兴)。本是唐朝官员,不知为何被下放到边远之地的新洲。
当时的广东与现在的广东有着天壤之别。古时的长江以南都是“南蛮”,何况“南方之南”的一个小县城。
在慧能不到三岁的时候,父亲卢行瑫就去世了。母亲并没有改嫁,而是决定一个人抚养慧能。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一个寡妇独自抚养三岁的小孩,自然是非常艰难。很快,家里的那一点积蓄就耗光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家里没有什么收入,慧能在六七岁的时候,就上山打柴,然后背到集市上卖掉,换回一微薄的收入,以此来贴补家用。
就这样,“打柴为生”的清贫生活持续了十几年,直到改变慧能人生的那次偶遇。
一天,慧能还是和往常一样,背着柴火来到集市贩卖。慧能正在他的摊位上兜售柴火,有个过路的商客边走边口中念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当听到这个人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慧能整个人像被“雷击”了一下,莫名的悸动,似乎有一种触动,但又具体说不上来是什么。
他就赶忙上前问道:“请问你刚才念的是什么经文呢?是从哪里得到的?”
那人说:“我刚才念的名叫《金刚经》,是黄梅东禅寺弘忍大师传授的。”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年)译出,以后相继出现了5个被大众认可的译本,但都没有鸠摩罗什的译本畅行。
《金刚经》篇幅适中,且其佛理属于“中道”、“中观”范畴,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并得到广泛流传。因为慧能以此经接引的缘故,特别受到中国禅宗的重视。
用《金刚经》中的两句话就可以大致表达《金刚经》的主要内容: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是佛陀在描述世界的本来面貌,这是一个事实:
外在世界在每个人心中的映射并不一致,任何人眼中的事物都不是其本来面目,都是经过人的认知判定后作出的主观反映,是被人的知见污染后的产物。
人的一切感受,都是外在世界在你“心”中投影出的“影像”,并不是原本的那个“自在世界”,而成为了人的“意识世界”。
“自在世界”客观存在,但对人来说只有“意识世界”才有意义,因为大家都是在用自己的“心”看世界,正因为“用心”所以看不见“自在世界”。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他的“意识世界”才是独一无二的“真实世界”。
“主观看世界”的这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得不到世界真相的根源,要想看见世界的本来面目该怎么做呢?佛陀给出了具体的方法,那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此,《金刚经》中的名言,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实相者,则是非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是佛陀在说人不能看透本质的事实,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是佛陀给出的解决办法。
当慧能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如触电”,他似乎与佛陀的心相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那个“真实”,但又具体说不上来。于是他有了自己新的目标:到东山去,找弘忍问个真切。
他一把拉住那位客商,激动的问到:“我想去找弘忍大师求法,黄梅东禅寺离这里有多远,几日能到达?”
客商上下打量了眼前的年轻人,说道:“难得你年纪轻轻就有求法的志向,但东禅寺离这里可远着呢,有着两三千里地,如果走路去的话,怕要走个把月吧!”
一个来回就要两个多月,何况还不知道“求法”要花多少时间。家里本就一贫如洗,如果自己就这么走了,这么长时间里老母亲谁来供养呢?想到这里,慧能刚才的热乎劲一下子就没了,皱紧了眉头杵在那里。虽然“求法心切”,但也不得不顾及现实啊。
客商是个热心人,看出慧能有难处,于是说道:“你我也算有缘,如果小兄弟想去东禅寺求法,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我会尽力帮忙的。”
慧能也不隐瞒,就把自己家里的窘境说给客商听,客商听完后立即掏出十两银子递给慧能,说道:“有这锭银子在,想必老母亲的吃穿应该可以对付了。”
在唐贞观年间,一两白银大约可以买到20石粮食,一石120斤,20石那就是2400斤。这十两白银的购买力那是相当惊人啊!
这下可解决了慧能的后顾之忧啊,慧能接过白银连忙感谢,客商摆了摆手说道:“你也别谢我,如果你能早日得法,惠及大众,那可是莫大的功德了,我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从客商诵经就能看出来,这位客商可不是一般的商人,他的慷慨施舍正是“六度法门”的第一法门:布施。
慧能又问了一些关于东禅寺和弘忍的一些情况,与客商作别后,回家安顿好母亲就踏上了求法之路。
二、求法之路:慧能一路向北,首先到达了韶州(今韶关市),遇见了一个名叫刘志略的人,两人陌路相逢,却志同道合,结为好友。
随后刘志略邀请慧能顺路到他家去暂时歇歇脚,于是慧能就跟随着刘志略来到了他居住的韶州曹溪村,暂住在刘志略家里。
刘志略有个出家为尼的姑姑,叫做无尽藏,平时喜欢研究诵读《涅槃经》。慧能听她诵读了一段时间后,加上自己对《金刚经》的理解,以经解经,对《涅槃经》的大意基本上就了然于胸了。
《涅槃经》主要有三个译本,但要数北凉玄始十年(421年)由昙无谶所译版本最为完善,对中国佛教发展影响也最大,故一般所说的《涅槃经》就指该译本。
《涅槃经》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主要思想,让人人皆可成佛成为可能,这正是中国禅宗最为根本的思想之一,也是禅宗引以为傲的招牌。正是在这段暂住时期,慧能对《涅槃经》有了更深的领悟。
因为刘志略向家人介绍慧能的时候就说他也是佛法爱好者,对《金刚经》颇具心得。于是无尽藏就向慧能请教经文中的一些疑惑。
可当无尽藏把自己不理解的经文给慧能看的时候,慧能却说:“我从小上山打柴,没有念过书,经文中的字大都不认识。但是不识字并不影响我对经文真义的领会,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只管问就是。”
无尽藏听慧能如是说,很是奇怪:“既然不认识经文上的文字,那你又怎么能够解释经文的含义呢?”
慧能说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就好比我手中的这个水果,虽然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也不知道它是如何长成的,但并不影响我品尝它的味道。”
慧能的这番话,让无尽藏尼惊诧之余也茅塞顿开:
“语言文字与本意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不管如何描绘,都不是。不管怎样描述都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文字只是载体,并不是本意,越执于文字,越远离真相。”
简短的两句话,无尽藏知道慧能非常人,应该让他帮助更多的人。于是便找到乡里那些说话有分量的人,对他们讲:“那个暂住我家的慧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才,如果想问法求道,可以找他。”
无尽藏平日在乡里也是有威望的人,她都这么说了,那肯定没错。于是乡亲们都来礼拜慧能,问经求法。
人来人往,慧能暂住的地方已经无法应对,大家就寻思着为慧能找个住处。正好村子里还有一座荒废多年的宝林寺,于是大家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把宝林寺打理一番,就作为慧能居住和说法的场所了。
因为慧能已尝悟境,以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眼中的一切,他讲的东西总是直面人心、朴实无华,但却胜过那些华丽的文字或高深的经文。如此,来找慧能说法的人越来越多,宝林寺没多久就兴盛起来了。
可慧能心中清楚,这些都不是自己所想要的,他心中始终牵挂着东禅寺,始终想去问问弘忍那个心中的疑问。
“自己仅仅是有所感悟,还不是真正的悟道,求道之路可不要中途而止啊!”慧能如此警醒着自己,于是告辞曹溪村,再次踏上求法之路。
回望渐渐模糊的曹溪村,慧能暗下决心:我一定还会回来的。
慧能途经乐昌县,听说有个叫智远的高僧就在西山修行。于是就去了西山,并在一处石室中找到了正在坐禅的智远禅师。
慧能上前向智远禅师请教禅法佛理,智远禅师对他说道:“看你神姿爽拔,天赋异禀,实非常人,我也没有什么可以教导你的。不过听说西域高僧达摩带来精深佛法,眼下黄梅弘忍正是其真传弟子,你应该他去那里才是。”
慧能本就是要去找弘忍的,听智远禅师这么一说,哪里还有什么疑虑,一路上不再作任何的停留,直奔黄梅而去。
阿弥陀佛[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