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五)幡动?风动?仁者心动!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4-29 04:56:57

上回说到慧能得弘忍传法后一路南下,在惠明的帮助下暂时甩脱前来抢夺金斓袈裟的大队人马,翻过大庾岭来到了韶州曹溪。

慧能在前往东山求法的途中曾在曹溪暂住一段时日,并在宝林寺为众修行之人答疑解惑。本以为到此应该就安全了,可没想到那些抢夺袈裟的人不肯罢休,不久之后又追到曹溪来了。

毕竟在曹溪慧能的朋友还是挺多的,他听到风声就提前离开了,追赶的众人又一次落空。慧能仍然一路向南,往老家新州赶。

行程差不多走到一半,刚过了清远。慧能忽然心生一念:那帮人连我暂住一段时间的曹溪都不放过,何况我的老家呢?那里怕早就被人盯上了吧!看来新州是不能回了。

向当地人打听才知道,前面不远就是四会县。慧能不再南下,而是转头向西而行。大概又走了十多天,来到了一个叫怀集的地方。顿时,慧能想起了弘忍说的“逢怀即止,遇会且藏”,终于明白师父的意思就是要我在四会和怀集之间隐藏起来,暂时躲避,等待时机。

于是慧能以行者的身份混迹于山间的猎人队伍中,跟随他们常年在山中打猎。闲暇之余,慧能偶尔也给猎人们谈谈佛法道理,讲讲修行故事。猎人们乐于与他为伴,知道他是行者,也不为难他,并不强迫他杀生吃肉什么的。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长达五年之久。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慧能觉得抢夺袈裟的事情应该已经平息了,自己出山弘法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告别了猎人朋友们,走出了大山来到了广州城。

慧能是唐咸亨二年(671年)到的东禅寺,在寺里待了8个月后得到弘忍传法随即南下躲避。至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来到广州,算起来在山中躲藏的时间大概在五年左右。

《坛经》和《指月录》中记录的“十五年”或许有出入,此处采用的“五年”之说。

一、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正月初八,慧能来到了广州法性寺,正好印宗法师在寺里上堂给僧众讲《涅槃经》。当时来听讲经的人众多,堂上堂下都坐满了人。

此时的慧能还不是真正的僧人,上不得大堂,只能以居士的身份坐在屋外的走廊上旁听。

傍晚时分,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吹得室外的经幡“哗啦啦”作响,像要把经幡吹飞似的。风幡相互搏击发出的异响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此时一位僧人情不自禁的说道:“哇,想不到经幡这种无情之物,也会如此激烈的动起来!”

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僧人反驳道:“这经幡怎么可能动呢?分明是风在动。经幡动只是风在动的外在表现罢了,根源还在于风。”

随即,众人都围绕“幡动风动”这个问题争论起来,七嘴八舌。甚至还有人说:“风和幡都是无情之物,是两者相互作用才让它们动起来的,如果没有这因缘相合,两者都不会动。”

看似都有一定道理,几方各执观点,相互都无法说服对方,争论不休、吵作一团。在这个当口,慧能站起来正色说道:“各位师父都静一静,我这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可否听听我的愚见呢?” 

举办法会本就是为了交流佛法、相互勘辩,印宗法师从来都是鼓励大家要积极参与讨论的。再看这位行者,虽然衣衫褴褛,但神情自若、样貌端庄,应不是是非之人。于是印宗法师大声说道:“大家都静一静,听听这位居士有何不一样的说法。”

慧能站起来,对大家行了一个礼,然后说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众位师父的心动。”

此言一出,听者无不惊愕,虽然从未听过如此说法,总觉得这句话中颇具深意,但一时又无从说起。顿时都静下心来,反复琢磨这句话之中的奥义。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如果把这句话放在当今来看,稍微有点学识的人恐怕都会认为慧能在故作高深,说了一句彻头彻尾的“无聊”话。

“心,又与幡、风有什么关系?心动与不动哪里又影响到风动、幡动了?这么说未免太唯心了吧!”

“唯心”是很多现代人给佛学贴上的标签,觉得佛学都是故作高深的无病呻吟,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毫无推动力。

其实,这是对佛学的最大误解。佛学的精妙正在慧能的这句话中,这是一切佛法奥义的基础,或者说佛法除此以外,只是这个。

二、慧能禅法精要:

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依靠两样东西:一是知识,二是智慧。

知识,即:学问、技术、科学等等能解决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各种具体问题的能力。比如:上面和尚们谈到“风动还是幡动”。稍微有点物理常识的现代人都可能会说“温差引起气压差,从而造成气流流动,气流的流动形成风,风吹得幡呼呼作响”。

从这个角度来说,风的确在动,幡也是真的在动,这有什么好争论的。还说什么“心动”,简直不可理喻。

如果这样来看慧能,解读佛学,那当然会对他们嗤之以鼻!可佛学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了几千年,如果真的是这样不堪,那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这些无用的老古董不要也罢!

而佛法谈的是“智慧”,不是知识、学问。智慧到底是什么?可以说是“道”、“佛法”等形而上的认识“态度”。

知识是形而下的,是用于实践的“术”,是方法论;智慧是形而上的,是用于指导实践的,是认识论。如果用佛学术语来说,知识是“世间法”、“有为法”;而智慧是“出世间法”、“无为法”即佛法。

世间法、有为法是有高低之分、落后与先进之别;而出世间法、无为法并不是某种特定能力,并无高下,也无任何了别。因此,二者本就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当然不能以知识去解读佛法。

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并不是在和众人讨论“学问”,“幡为什么而动”,而是说:你们在这里争论幡动还是风动,是因为你们心中有了各自的执着,有了这样或那样的了别心。

知识关注的是“是什么,为什么”,从而采取相应的手段或措施来为我所用。所以,知识聚焦于争论内容的优劣、对错、高下。因此,世间法是有形的、技术的、物质的。

佛法关注的是怎么才能脱离烦恼,从而自在豁达,无任何负面心理的渡过一生。所以,佛法聚焦于争还是不争,与争的任何内容都无关。因此,出世间法是无形的、智慧的、精神的。

知识与佛法关注的内容不一样,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以其中之一来否定对方。佛法是不需要任何技术、能力的,因为与争的内容无关嘛,在“争”之前就已经放弃了!

因此,慧能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说:

“你们为什么要争幡动还是风动呢?为什么要企图说服别人呢?其实只要是道理,它就会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它就不会是绝对的真理。”

“因为心有所动就会有所执,所以会去争,有争就有不服,就起争端,这样烦恼自然生起!他为什么就不听我的呢?是不是心里很烦,是不是很想打他?”

佛法从来不谈如何解决问题,不解决如何生存的问题、人类发展的问题、生活质量的问题,死与不死的问题以及死后的等等问题。

佛陀当初就是以自己的生命亲历见证了烦恼的存在与否,均与以上任何问题无关。

比如:如何生存才没有烦恼。远古时期刀耕火种的生存方式有烦恼,怕风、怕雨、怕野兽。如今充满智能科技的现代生存方式同样有烦恼,虽然征服了野兽、改造了自然,可还怕“天”塌下来,疫情、地震、海啸、极端气候等等。

再比如:生活质量的问题。粗茶淡饭有烦恼,锦衣玉食同样有烦恼。月薪5000元的有烦恼,月薪5000万元的还是有烦恼。

再比如:生死的问题。古代的医疗条件差,平均寿命30岁,人们害怕死亡。现在医疗条件好,平均寿命75,还不是照样怕死,谁不因为将来不得不死而烦恼不已?

所以,佛学不谈如何解决问题,因为只要存在了问题,那就是没有办法“圆满”解决的。如果以为修佛能“法力无边”、能解决所有问题,那怕是曲解了佛陀的本意哦。佛陀也是人,也要经历生老病死的。

如果要想“圆满”的解决问题,那就是把问题化解在出现问题之前。

佛学是从“智慧”的角度,把所有问题都化解掉了,所以根本没有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不起争论的心,“幡动还是风动”怎么会影响到你呢?这就是慧能那句话的本意。

佛学义理只是这个:化解问题。化解问题与解决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解决问题靠“知识”,化解问题靠“佛法”,就是佛陀教导后人怎么化解问题的方法,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汇聚成两个字:觉知。

只要觉知当下,不评价、不抗拒,就不会有任何问题,自然脱离烦恼。

这不就是“躺平等死”吗?这不就是“自暴自弃”吗?这不就是“精神胜利法”吗?或许会有人这么认为,但本质上有区别的。

在《坛经》中有一段对话,能充分的说明觉知与躺平、与放下的本质区别。

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慧能听了他的偈语说道:“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为此,慧能也作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卧轮禅师所说的就是“放下”,肯定能得到大多数修行人的认可,认为“修行禅定的能力,断除杂念妄想,应对外境不起心动念,清净心就是觉悟了。”

但慧能却说他这是“作茧自缚”,“修行”、“清净心”、“控制不起心动念”本来就是一种执着,是“未明心地”。

而慧能所说的就是“觉知”:我没有依靠任何能力,随时随地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念想,应对外境也会生起无数念头,却能自在长相伴,这是为何?

两者的差别在哪里?或者说“觉”与“不觉”到底如何界定?

“觉知”就是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生起的念想,知道自己的境况,知道自己生起“贪心”、明白自己生起“瞋怒”、感到自己陷入“愚痴”。觉知“贪嗔痴”的存在,但不被“贪嗔痴”所缚。

知道念想生起,但不去评判它、抗拒它,想要把它怎么样!

既然都不去评判自己的念头是什么,又哪来什么躺平、放下呢?躺平是有意而为之,表面上不争,或许心中仍有不甘但不得意而为之。放下同样是有意而为之,或许是承受了莫大的压力,咬紧牙关在硬撑。

而觉知,则是该怎样就怎样的自然状态,没有任何造作、心机。觉悟的关键不是“生与不生”,而是“住与不住”。所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生”是强制于“空”,那也是有为法。

慧能说自己“没伎俩”,也正说明了佛法不是知识、学问、技术、能力,而是人生的智慧。修行或许要在“事上磨”,历练中见智慧,但真正见性的那一刻,则不需要费力,费力不尽得来的终不是!

回到故事中来:

对于慧能所说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法师也是深受触动,碍于堂上人多嘴杂,他并没有做过多纠结,而是准备下来之后要好好的向这位行者请教一番。

7 阅读:268
评论列表
  • 2024-05-28 06:43

    根据国家宗教事务局《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七条,未经当地民族宗教事务部门许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教,不得开展宗教教育培训、发布讲经讲道内容或者转发、链接相关内容,不得在互联网上组织开展宗教活动,不得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方式直播或者录播拜佛、烧香、受戒、诵经、礼拜、弥撒、受洗等宗教仪式。大家点右上角举报

    东方凡人 回复:
    人家是写故事,碍你什么事!
    用户13xxx10 回复: 东方凡人
    他利用故事传教,我宣传国家政策碍你事了?!
  • 2024-04-29 21:58

    佛法与外道不同,当佛说法时,便已经是争了

    kongkong 回复:
    那心与相是一是异呢?若是一,则不应说相是心生;若是异,是生灭法
    用户10xxx31 回复: kongkong
    非一非异!
  • 2024-05-27 22:11

    根据国家宗教事务局《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七条,未经当地民族宗教事务部门许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教,不得开展宗教教育培训、发布讲经讲道内容或者转发、链接相关内容,不得在互联网上组织开展宗教活动,不得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方式直播或者录播拜佛、烧香、受戒、诵经、礼拜、弥撒、受洗等宗教仪式。大家点右上角举报

  • 2024-06-09 02:09

    敌动我不动。敌动不了了我动。该作则做。不该做绝不作。藏则刚。露则损。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