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位于山东省栖霞市西南11公里处,是胶东半岛的地理中心点。成书于晋朝(266~420年)的《三齐记》对方山这样记载:“大方山,山顶方平,(东一峰特起),春日晴明,云雾周护,起伏变幻,有城池楼阁,旌旗树木,人马之状,经时乃灭,若海市然。”这是古代典籍中第一次记载方山这个名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历史上因为方山的海市蜃楼在齐地名闻遐迩,这里一直被人认为是与神灵沟通的圣地。
在方山之上,一道道石墙,一条条大路,一座座祭坛,一条条石塑龙耸立山巅,构成一座古代城池的模样,清代林梦抡将这种景观取名为“唐城密雨”,认为这是一座唐代的古城遗址。现在经过史料分析和实地考察,基本可以确认这是一座古代祭祀天地日月的观象台,是帝尧的大臣羲仲来到东方嵎夷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观测四仲中星,测定春分的地方。方山有大量石塑龙,是古代典籍记载的上古帝王乘六龙以御天,即乘龙制历的珍贵遗存,也是举世罕见的远古雕塑艺术品。

方山的格局:望之若棋局设云汉间

方山日出

63号祭地的祭坛
方山观象祭祀建筑遗址核心面积有243万平方米,是以一座山作为一座圭表,测量天地日月,确定历法,是一处规模宏大的远古观象祭祀遗址和东方天文观测中心。纵贯方山东西的第八大路是测定春分秋分的一根标尺,每当春分、秋分时节,太阳都会从东西第八大路东端升起西端落下时,实现昼夜等分。方山上有大量石塑龙,有的有近百米长,蔚为壮观,这在全国各大遗址都绝无仅有。方山上的各种遗迹基本都保存完好,对照史籍基本可以确定他们的功用,但是这里远离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这处庞大的遗址至今没有引起重视,这些年损毁严重,岌岌可危。

立春时节太阳从方山上升起

雪中的方山圈子墙与祭坛

明代方山圣水庵遗址
方山传奇
方山位于胶东半岛的地理中心,其南、北、西距海岸线均为70余公里。方山海拔仅404米,四方陡峭,山顶却似平原,总面积约243万平方米。方山四周绵延20余公里,似方台状,从四面观看方山,它都像一座巨大的祭坛,引人无穷遐想。若在方山北面最高处啷当脖方向整体观看方山,它就像一只巨大的神龟横卧在盆地中,令人惊叹自然造化的神奇。关于方山的由来,有不少神奇的传说。在方山龟首正北70公里处,便是仙境蓬莱。传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每座仙山都由一只神龟驮着。有两只比较贪玩,驮着方丈、瀛洲在海中游玩时竟迷失于茫茫大海,自此一去不返。方山原本是驮着蓬莱仙山的那只神龟,那天他把蓬莱仙山放在海边到陆地歇脚,晒晒太阳,最终却因为涨潮,蓬莱仙山隐入海中,神龟因此被天帝惩罚,化为方山。

方山在胶东半岛的位置

神龟横卧
在方山山顶平原莽莽苍苍的柞树林边缘,有一圈断续的石墙,长约一万米、高约1~1.3米、宽约0.5~1米,顶部用大石块封顶,这就是圈子墙。圈子墙的内外,还有许多巨大的人工石墙、石塑龙、祭坛和积石堆,它们建于何时?何人所建?有何用途?各种志书和史料都没有明确记载,因此众说纷纭,成为千古之谜。方山这些石墙和石堆是否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笔者实地调查走访、考证史料,试图抽丝剥茧,将这个千古之谜一点点揭开。

方山圈子墙
“唐城密雨”或是石墙最早记载
清光绪五年(1879年)《栖霞县续志·艺文志》收录了清代学者林梦抡总结的“方山十景”,其中有一景叫“唐城密雨”。相传唐王东征,驻跸于山上。山之南偏有古城遗址,竖纛处窝臼尚存。山中阴雨,下潦上雾,犹若有旌旗蔽天之象。制曲名黄骢,其役为征讨。到此筑山城,艺若连云堡。城中阴雨天,旌旗认空杳。雨遇见颓墙,离离长春草。

唐城密雨

唐城密雨
或许这是目前可以找到的关于方山山上石墙最早的文字记载。方山的山上平原,是石墙最为密集的地区。也就是说,清代林梦抡已经注意到了方山山上的这些石墙,认为这些石墙是一座古城遗址,并根据当时的传说,认为是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在此安营扎寨,命令手下修建的一座山城。当然唐太宗东征并没有来到栖霞,这只是一种传说,说明圈子墙时间久远。

圈子墙

石碾
关于林梦抡的生平,《栖霞县续志·卷六例职》写道:“林梦抡,监生,由闽省军功加六品衔。”没有介绍他的生卒年月。笔者根据县志推测他生活在乾隆十九年(1754)到光绪五年(1879)这之间,又因为林梦抡在例职这一栏排在很靠后的位置,据此推测他主要生活的年代应该在1840年前后。
石墙为抵御捻军所建?
关于圈子墙,栖霞当地有一个有名的传说,说是清末捻军攻打栖霞城,富户们仓皇逃至方山,一夜之间垒起圈子墙以抵御捻军来袭。《栖霞县续志》详尽记录了清咸丰十一年(1861)和同治六年(1867)捻军两次入侵栖霞的全过程。县志中只记录过捻军在第二次入侵时经过方山东面的杨家圈,对于方山没有提及。

圈子墙

方山圈子墙与雪中突出的祭坛圈子墙有一万米长,规模巨大,修建它肯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它只有1~1.3米高,作为防御工事就太矮了,防御捻军的围子墙一般都有2米多高,会在墙上设置坚固的大门抵御攻击,而方山的圈子墙没有发现任何大门遗迹。方山看上去四面都是悬崖绝壁,但很多地方有缓坡可以直接走到山上。由此判断,圈子墙不具有防御能力和军事功能,加上县志对圈子墙的记载早于捻军攻击栖霞的时间,因此可以排除防捻军时修建的说法。

63号祭坛

方山上的十字路口
圈子墙是蚕场职工修建?
圈子墙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一些蚕场职工说石墙是他们在1958~1960年修建的,石堆是清理柞树林里的石块扔到哪里形成的。这种说法也很有道理,为此我专门托方山当地的同学前往方山蚕场寻找第一代工人询问是否真的如此。第一代工人都已经进入耄耋之年,所剩无几,但是还是成功找到几位,他们给出的回答是:“在1958~1960年,职工砍掉方山上的树木,清理掉山上的杂草、灌木,惊讶地发现方山山顶上一道道的石墙,一条条的大路纵横交错,就像一个棋盘的格局,圈子墙就在方山外面围了一圈。
这些石墙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会这样?无人能够解析。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山上纵横交错的路和石墙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这些路和石墙将方山等分成很多格子,前人是怎么做到的?真是不可思议!不过既然山上都给界好格子了,那就按照这些格子在里面栽树不就得了,还省得自己界割地块。方山山上的一切都是原装的,就连一格一格的路都是原来的。”

方山东西第二大路与南北第七大路交汇
蚕场的闫大哥还这样解析:“当年蚕场是个科研单位,是生产蚕种的,最盛期职工也不过百人,方山上这么巨大规模的石墙和石堆,不是这么几个职工能够完成的。既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能力,更没有这个必要。后来,随着山上的建设,有些石墙碍事,确实拆掉了一部分,一些石墙倒塌了,也重新修复了一些,但是改变不大。山上石墙的总体格局从来就没动过,大都是原来的风貌。”
至此,方山圈子墙的年代可以根据清人的记录推进到唐代,直接否认了这是为了抵御捻军所建的这一传说。建国后,随着蚕场的建设,工人拆掉一些石墙,也修复过一些石墙,1972年之后,方山东西两边都开始修建防空洞,破坏了一些石墙。在每次建设中,会有一些新的石块堆在原来的石堆附近或者修复石墙,造成石墙和石堆新旧不一,也造成了圈子墙是蚕场职工修建的的误传。

方山柞蚕

方山圈子墙
东莱山——黄帝时期天下八大名山,中国五大名山
方山观象祭祀遗址庞大的规模,可以达到秦汉时期和秦汉以前国家祭祀或者准国家祭祀的级别,它们能够基本完好地保存到现在绝对是个奇迹。为什么方山上的石墙、祭坛、石塑龙、道路没有像其它遗址那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泥土掩埋,主要就在于方山与众不同的地质构造。方山山顶是一整块平整的火山地幔覆盖在上面,中间非常平,四周略略低一点。这种奇特的地貌在历史上任何尘埃都会被雨水冲走,不会存留到山上,所以千百年来方山上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太大改变。方山上的观象祭祀遗址都是地面建筑,基本保存完好,这和其它各大遗址主要靠考古发掘发现遗迹,然后再做出判断完全不一样。方山建有如此重要的观象祭祀建筑,说明在古代它一定地位突出,那么在正史中方山应该是哪一座山呢?

十号石塑龙示意图

十号石塑龙
我们从《史记》中记录来过胶东的,具有制定历法、举行郊祭权力的帝王说起。
《史记·封禅书》记载:“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
在《史记》的记载中,上古天下八大名山,中国五大名山有一座山叫东莱山。东莱山在什么地方?现在一般的解析是龙口市莱山。龙口市的莱山因为附近有月主祠而被秦始皇和汉武帝前来祭祀过,因此名气很高,又因为古代这里是东莱国的地域,汉代这里又是东莱郡,大家自然而然地认为莱山就是东莱山。

方山31号石塑龙与祭坛

18号祭坛与圈子墙
那么莱山和东莱山是一座山吗?同文司马迁又这样写道:“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同一篇文章出现莱山和东莱山两个名字,从正常行文来看,莱山和东莱山是两座完全不同的山,在一篇文章上不可能一会用这个名字,一会用那个名字,否则容易造成混淆。尤其司马迁是汉武帝的史官,名字一般不会记错,因此可以确定东莱山和莱山应该是两座不同的山。

烟台渤海之滨,远处为芝罘岛
历史上栖霞是东莱国和东莱郡的属地,所以东莱山出现在栖霞也并不意外。那么东莱山是否就是方山呢?《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史记·封禅书》写道:“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熄。”至此我们可以明白,黄帝多次东到东莱山巡游的主要的目就是封禅,在封禅时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与天地鬼神相通,以宣示权力,显示君权神授,进而统治天下。这样确定东莱山就有了一个标准,首先这座山的环境要素要符合封禅祭祀的要求。第二,山上要有封禅祭祀留下来的遗迹,没有就不能够称之为东莱山。

31号祭天的祭坛

62号石塑龙
对比陕西凤翔雍山血池遗址祭天的祭坛,它和方山31号祭坛所处环境非常相似,都是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方山的环境和祭坛,非常吻合《史记》对“畤”的记载,说明这里的环境要素非常符合封禅祭祀的要求,同时山上还遗存了大量封禅祭祀留下来的遗迹。《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合符釜山,这次事件被后世认为是中国龙图腾的开始,炎黄子孙自此以后就与龙息息相关。
远古时期几乎所有的帝王像伏羲、黄帝、颛顼等都有乘六龙以御天的记载,即乘龙制历,也就是观测不同时间段东方苍龙星宿,进行历法制定,这也与方山石塑龙相对应。龙是王权的象征,谁掌握了龙,谁就会成为神的代理人。龙代表着神权,拥有龙就可以表明自己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自己的权力来自神的授予,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意义非凡。方山大量石塑龙的存在,这在国内独一无二,方山的地位自然非同一般。
正因为方山上的一切跟《史记》描写的黄帝东巡的东莱山、秦汉时期祭天的畤非常接近,所以据此可以判断,现在的方山最有可能就是上古时期天下八大名山,中国五大名山之一——东莱山。

北海公园九龙壁
《山海经》中的钦山
羲仲是羲、和的儿子,帝尧的天文官,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时期,因此对于古代天文观测出现的羲仲、嵎夷、旸谷这些名字,还可以从古籍记载的神话传说中寻求答案。那么史籍上有无关于方山的记载呢?在《山海经》中,一般认为《东山经·东次四经》描写的就是胶东地区的山川地貌,按方位大致在今日胶莱平原以东的胶东半岛上。《东次四经》共记述有8座山,在文中第五节写道:“又东南二百里,曰钦山,多金玉而无石。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其中多鱃鱼,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
一些学者认为,钦山的“钦”有恭敬之意,或者表明这座山是一座祭台,或者表明此山因有祭台而得名,祭祀的主神即“当康”。当康的样子像小猪,是农作物的保护神,它的出现意味着农业大丰收。巧合的是,方山山脚下的蚕场东面,有一座圆形的小山叫猪咀山,远看恰像一座圆形的祭坛。咀就是嘴的意思,以猪咀命名一座山说明此地在古代一定跟猪有什么联系,尤其容易让人想起《山海经》中的当康。考察发现,猪咀山山上也有一些石墙遗迹,只是由于后代人在山上挖土、采石,毁坏严重。

猪咀山

31号石塑龙与祭坛
方山从四方观看,都像一座巨大的祭坛,山上还有多座积石堆模拟玉璧和玉琮的形状,跟红山文化的一些祭坛类似。笔者认为,钦山上“多金玉而无石”可能指的是山上的石头都垒成像玉一样的祭祀礼器了,所以就不再是普通的石头,就变得神圣了,也就无石了。鱃鱼就是鳙鱼,也叫胖头鱼,这在方山东面和西面的河里就有。方山西面的河就叫蚬河,文贝即河里的蚬子,当康为庆祝丰收的吉祥猪。

玉琮形63号祭坛

良渚文化玉琮

从方山远眺蚬河
在方山北面是发源于栖霞,流向莱阳的五龙河和流向龙口市的黄水河的分水岭,在黄水河沿岸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很多文物遗迹,这些古代遗存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级别很高。古代黄水河在龙口市东面会有大面积的沼泽,因此推断师水就是黄水河,皋泽就是龙口市东面的这片沼泽。因此方山就是《山海经》中的钦山,是一座用来祭祀的神圣之山。
方山与杨家圈遗址
既然推断方山上的石墙、祭坛与石塑龙等积石堆与远古观象祭祀有关,那么方山周边有先民活动的遗址吗?在方山附近有大量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的古遗址,像杨家圈古遗址、观里遗址 、唐山遗址、下渔稼沟遗址、古镇都遗址等,其中最最著名的是方山脚下的杨家圈古遗址。
198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实习队等多家单位联合,对杨家圈遗址进行了最大的一次抢救性发掘。在这次发掘中,发现有建筑遗址、灰坑和墓葬等,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最为重要的是,在龙山文化地层(距今4500年)的灰坑中,发现了粟和水稻的皮壳及印痕,是我国已发现种植水稻纬度最北的史前文明遗迹。杨家圈遗址是一处著名的古代农耕文明遗址,胶东地区龙山文化类型就是杨家圈类型,代表着一种先进的农耕文明。杨家圈遗址早于龙山文化的遗存经碳十四测年,年代距今4210年±80年,树轮校正年(高精度表)为BC2873~2502年。

杨家圈古遗址与方山

杨家圈龙山文化水稻田遗址与方山
在古代,先进的农耕文明一定要有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来支撑,天文历法知识在中国古代是王权的象征。《尚书·尧典》中记述帝尧为了天下民众的安宁与和睦,派遣四位天文官来到东西南北不同的地点进行四仲中星观测,以配合尧都的天文观测确定一年中的二分二至,制定历法,以“敬授民时”。在《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派到东面的天文官叫羲仲,地点是在东方嵎夷所居之地一个叫旸谷的地方,每天观测太阳升起落下,在一年中春天昼夜等分这一天,黄昏观测四仲中星中朱雀七宿中的星宿一上中天,据此测定春分。
具体到方山,可以在方山东西大路东端斗柄石墙的拐角处或者前面27号祭坛向东观看,当太阳从远处牙山顶峰升起,这一天,就会昼夜等分;黄昏,在南北第十大路南端的10号石塑龙龙首祭坛沿着路的方向向正南方天空观看,观测朱雀七宿中的星宿一上中天,据此就可以测定春分。千年之后,我们不仅知道当年的观测地点,还可以进行一样的观测。同时在石塑龙上进行天文观测,确定春分,这正是古代典籍记载的乘龙制历,也是乾卦六龙龙象后来演变成的“六龙季历”的由来,这种制定历法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成熟,与杨家圈的年代像仿佛,与羲仲所处的年代也相吻合,因此可以证明方山是一座观象台。
方山地处胶东半岛的中心,地理位置极其特殊,方山庞大的天文观象祭祀遗址与古籍中对“旸谷”的记载非常吻合。笔者推断,方山的天文观象祭祀遗址可能为居于方山下杨家圈古遗址的先人开始修建,后来成为帝尧的天文官羲仲进行进行天文观测,确定春分的地方。

日出旸谷

临淄古城的排水口
关于方山观象祭祀遗址的准确年代,根据当地杨家圈的考古发现和石塑龙的形象与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中龙的形象很接近,以及乘龙制历的历史推算大致应该在4000~4500年左右。
方山与远古天文观测
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观测和制定是极其复杂的,需要长时间的观测、记录、对比和总结。古代制定历法就要测地中,就是寻找这个国家地理上的中心,只有在一个国家的中间观测制定的历法才更加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为了观测结果的准确,也要在其它一些地方设立观象台观测记录,和中心的观象台数据做对比,当然在其它地方设立的观象台一般也都在某个区域的正中心。

北京古天文台

汉代日晷上复杂的刻度

北京明清帝王祭天的圜丘坛

故宫太和殿前的日晷

五色土构成的社稷坛,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方山位于胶东半岛的地理中心点上,符合古代天文台要居中的要求。方山山形似龟,《礼统》曰:“神龟之象,上圆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盘法丘山,玄文交错,以成列宿。”在古代,人们认为乌龟健康且长寿,是祥瑞的动物,可以与神灵沟通。他的背甲代表天,腹甲代表地,背上的花纹代表天上的日月星辰。
在方山南部的龟背平原上,22条东西走向的大路和16条南北走向的大路将方山界隔成一个棋盘或者古代城池的模样,清代林梦抡将这种景观描写成“望之若棋局设云汉见”。《晋书·天文志》记载:“周髀家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说明方山上面的这些古代道路,正是古人特意平整修建的,以表达天圆地方的天文理论,这是中国古代早期盖天说天文理论留下的罕见的实物遗址。因此方山龟甲平原相当于天,里面的棋盘结构相当于天庭,圈子墙相当于天的边界,圈子墙内外是积石堆相当于天上的星宿。

方山26号祭坛与东西第八大路

26号祭坛北侧内凹,形似斗勺

北斗星指示二分二至

曾侯乙墓发现的漆木箱天文图,中间就是北斗星
在方山龟甲平原之上,东西第八大路是唯一一条东西贯通的大路,26号祭坛位于东西第八大路东部北侧路边,形似斗勺,与路南的石墙构成北斗星的形象。《鶡冠子·环流》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星围绕北天极做周年旋转,使斗柄在一年12个月中分别指向12个不同的方向,也就是月指一分,因此北斗星是古代时令节气的指示星。
《史记天官书》记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北斗星是天帝乘坐的车辆,他们在北天极旋转运行,斗柄所指,代表不同的节气时令,除了四季,12个月,还可以确定二十四节气。26号主祭坛的北斗星形状与方山龟甲平原棋盘的模样构成太一行九宫的格局。
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清晨,站在方山东西第八大路东端斗柄这道石墙的拐角处或者27号祭坛向东方观看,太阳都会从远处的牙山顶峰升起,宣告春分、秋分的到来,是真正的斗柄东移,天下皆春。黄昏时分,太阳会从东西第八大路西端的路北64号祭坛附近落下,实现昼夜等分。东西第八大路是测定春分秋分的一把标尺。
远古帝王几乎都有乘龙制历的记载,像伏羲、黄帝、颛顼、尧等,因此乘龙制历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其中天文官羲和乘龙制历最为有名,羲和是帝尧的大臣,羲仲的父亲。古籍所载的“乘六龙以御天”和以龙象授时制历事,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初,先民们已对龙星观察的相当细致,“六龙”即苍龙在一年中的六种龙象,即以龙星为准分一年为六个阶段,这就是周易乾卦六龙龙象的来源,由此形成“六龙季历”。而方山在特殊部位有六条石塑龙,正是这种乘龙制历的珍贵遗存,尤其一年在春秋两个昼夜等分、夏天白天最长、冬天白天最短这四天,黄昏时在10号石塑龙龙首祭坛观测对应的四仲中星上中天,据此就可以测定二分二至,至今都可以使用。

春分时节太从方山东西第八大路东面升起

春分时节太从方山东西第八大路西面落下

秋分时节太从方山东西第八大路东面升起
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既是观象授时控制农业基层社会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君权通天这种意识形态的象征,因此天文观测的权力一直被君王所把持,掌握农时就掌握了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命脉。方山观象祭祀建筑遗址核心面积有243万平方米,是以一座山作为一座圭表,测量天地日月,确定历法,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天文台。方山的观象台可以和尧帝的都城陶寺遗址的观象台互为表里,一个是国家中心的观象台,一个是到东方确定春分的观象台,可以证明古代历史记录的真实形,进而夯实中国五千年文明。
探秘山东省栖霞市方山远古观象祭祀遗址与石塑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