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奇石“色”派的文化底蕴
三、黄河流域“色”派奇石的文化底蕴。
这方面的内容,杨崠(甘肃)在他的文章《黄河石上的诗情画意》中进行了重点探讨,并且列举了两个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的赏石实例:
实例一,“几块产自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及三门峡市一带)黄河中的紫石,因石头上满满的诗情画意,让几位宋代大文豪争吟不已,高潮迭起,成为赏石史上一段绝无仅有千古传诵的佳话,为赏石文化写下浓重一笔。
实例二,据《素园石谱》记载,时任北宋虢州太守的张景山,在主持修桥时得到两块紫石。其一‘石中有月形,石色紫,月白,月中有树森然。其文黑而枝叶老劲,虽世之工画者不能为。’他将此石送给欧阳修。其二亦版状,‘古木参差,两鸦栖止,俨然图画,遂名《鸦鸣树石》。’他把此石送给了大学士吴冲卿。
欧阳修收到第一块石头,以为这是‘古所未有’的‘奇物’,写了《月石砚屏歌》寄苏舜卿,当时苏舜卿、梅尧臣都有诗唱和(此文略)。当他见到吴冲卿那块《鸦鸣树石》,再次诗兴大发,长诗《吴学士石屏歌》写得跌宕汹涌,拍岸如雪:
晨光入林众鸟惊,腷膞群飞鸦乱鸣。
穿林四散投空去,黄口巢中饥待哺。
雌者下啄雄高盘,雄雌相呼飞复还。
空林无人鸟声乐,古木参天枝屈蟠。
下有怪石横树间,烟埋草没苔藓斑。
借问此景谁图写,乃是吴家石屏者。
《鸦鸣树石》已难见真容,而从欧阳修的描述和《素园石谱》中的插图,可管窥一二:晨光照林,群鸟翻飞,巢中有雏待哺,雌雄两鸦盘旋鸣叫,古木参天,怪石嶙峋,烟岚浮动,草藓斑驳,好一幅醉人图画!对此美石美诗,梅尧臣即和诗:
……
忽得虢略一片石,其中白色圆如规。
又有树与鸟,画手虽妙何能为。
……
月与太阳合朔时,阳鸟飞上桂树枝。
枝上作窠生群儿,人不知天公。
天公欲俾世间见,影著石面如黏黐。
乌既不得去,月亦不可移。
留为千古作好玩,慎勿倾仆同玉碑。
王安石闻之技痒难支,即赋诗:
寒林昏鸦相与还,下有跂石苍孱颜。
曾於古图见仿佛,已怪刀笔非人间。
君家石屏谁为写,古图所传无似者。
鸦飞历乱止且鸣,林叶惨惨风烟生。
高斋日午坐中见,意以落日空上行。
君诗雄盛付君手,云此非人乃天巧”。
当然,那几块产自虢州黄河中的紫石,尽管它们的表面满满的诗情画意,让几位宋代大文豪争吟不已,高潮迭起。但是,作为当代玩石人的我们,也是无法一睹“芳颜”了。
然而,该产地的梅花玉《双清图》(见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bfede5fcee74caaa0fdd6b373cb63f3.jpg)
图27-23 《双清图》 梅花玉 17*15*27厘米 孙福华 藏
27-23),却可以让玩石人“望梅止渴”。你看,在浅浅的茶褐色的背景上,该石表面一左一右的两根浅绿色的线条,它们像不像弯曲得玲珑有致的梅干?你再看,那两根梅干不仅左高右低,而且在其拐弯处还绽放着数朵梅花......如此的诗情画意,即使画梅高手,也会为之拍案叫绝吧?!
于是,今天的玩石人,如果掌握一些基本的油画绘画技巧,那么,就能够对欣赏“色”派奇石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点彩法,通过将颜料以点状的形式分布在画布上,就可以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比如厚涂法,是通过堆积大量的颜料来创造出丰富的质感和强烈的立体感。比如薄涂法,则能够营造出透明、柔和的效果,非常适合表现细腻的光影变化。由此可见,学习这些绘画技巧,并将之运用到欣赏“色”派奇石的审美活动中,将更有利于体验奇石表面石色构图的视觉效果、质感、立体感,以及它们的光影变化。
当然,掌握一些基本的油画绘画技巧,即使是对于奇石配座者来说,也是一种必要的知识储备。这是因为,在给奇石底座上色的这个流程中,据行家介绍,也同样需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色调的协调。如果得当,那么,就能够表现出底座上的奇石的层次感和质感,让底座上的奇石更加生动、真实。
《石道》(1-4卷)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