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吃到的原来是它,小儿的发型竟然也与它相关

以冬话美食 2024-05-05 00:59:14

恣态优雅的螳螂是昆虫界最冷酷的猎手,它们捕食可以捕到的所有昆虫,包括自己的同类,甚至包括自己的老公。螳螂属于螳螂目螳科,非常好辨认,头部呈倒三角形,转动灵活,前足特化成镰刀状的捕捉足,用来捕食和防御。体色大多为绿色,也有少数为褐色,空气湿度和遗传因子都会影响螳螂的体色,干旱的年头会出现较多的褐色个体,父母都是褐色的子女也大多为褐色。螳螂黄县话称作“刀螂”,“螂”轻声变韵,“ang”读作“eng”,如“水狼”“衣裳”均作如是读。

中华大刀螳个头最大,黄县话称为“大刀螂”,它的体态修长,后翅基部具明显大黑斑,遇到危险时前翅会像帆一样升起,展开紫红色的后翅,以恐吓对手。

雌螳螂产卵的时候,尾部会像三D打印机一样,一层一层地产出卵和泡沫状分泌物,形成切片面包似的卵鞘。

泡沫干燥后,会形成棕色的保护层,轻软而坚韧。大刀螂的卵鞘个头最大,较为粗短,有时甚至近乎圆形。中药称为“团螵蛸”。

广斧螳较为短粗,腹部宽而扁平,故又称为“广腹螳”,黄县话叫“屁刀螂”,可能是因为它遇到危险就会张开翅膀,肚子使劲撅撅儿着。

屁刀螂的卵鞘外面没有那么多的泡沫包裹,所以它产卵的时候会产在向阳背风的树枝上,以保证安全过冬。中药称为“黑螵蛸”。

短胸大刀螳前胸较短,也是属于体形较为粗短的种类,体长比屁刀螂长,但比大刀螂要短一截,在黄县话里没有专门的名字,应该是归入屁刀螂一属。

刀螂的卵鞘学名叫“螵蛸”,产于桑树上的叫“桑螵蛸”,是有名的中药材,有缩尿的功效。黄县话称螵蛸为“䗚蟭”,《唐韵》:“䗚蟭,螳蜋卵也。”《博雅》:“䗚蟭,螵蛸也。”《博雅》即《广雅》,成书于东汉三国,为避隋炀帝杨广之讳而改名,说明黄县话的这种叫法是承自汉唐,还是很久远的。其中“蟭”轻声减音,“iao”读作“iu”,“蛣蟟”也是这样读的。黄县民间认为,把䗚蟭放灶灰里烧了给小孩吃,吃了就不尿炕了,这看起来还是比较符合中医理论的。也可以直接嚼了生吃,别有一种浓郁醇厚的滋味。

到了冬天,手指甲旁的皮肤因干燥而裂成细小的肉刺,一碰就钻心地疼,医学上叫“甲缘逆剥”,黄县话叫“刀螂刺儿”“刀螂皮儿”,因为它看起来像刀螂胫节上的尖刺。黄县话形容一个人长得又高又瘦,而且走起路来有点探勾探勾的,会说“长嘞和个刀螂样儿嘞”。

黄县习俗中,新生的婴儿过“百岁”的时候才可以剃头,但也不能全部剃去,要在囟门周围留椭圆形的一圈胎发,形状像刀螂的卵鞘,黄县话称之为“留个小䗚蟭”。

刀螂静如处子,动若脱兔,那优雅修长的身段,威风凛凛的大刀,颇有一代宗师的气度。《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螳螂举起前腿想挡住车子前进,比喻不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螳螂看上去是不自量力,但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还是值得赞许的。《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一个故事: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这说明古人是把螳螂当作勇武的象征来尊敬的。相传明末清初栖霞人王郎正是见到螳螂捕蝉而有所悟,遂创出以快速刚猛见长的“螳螂拳”,如今螳螂拳在江湖上声名远播,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更是胶东的主要拳种,分为太极、梅花、七星、六合、小架、八步等流派。黄县传习的主要是六合螳螂,不过有意思的是黄县人称拳法时叫作“螳螂拳”,而不说“刀螂拳”。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