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泰之死,是司马昭时期一件令人感到扑朔迷离的事件。
因为他的死法,在史料中居然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记载。
在贾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济弑杀曹髦后,面对司马昭如何处理的逼问,陈泰一口咬死:“只有斩杀贾充,才能以谢天下。”
这显然不是司马昭要的结果。
随后陈泰就毫无悬念地死了。至于死因,《魏氏春秋》记载是呕血去世,而《汉晋春秋》则说是自尽。
这就让人很费解了:曹髦死后,众多朝臣中,除了陈泰之外,连一个哭岔气的都没有。陈泰怎么会如此“悲伤”,以至于怎么死的都说不清楚,还被史书想出了两种死法。
这实在是太奇幻了。
陈泰在高平陵之变后与司马懿合作劝说曹爽投降,为何此次又拒不配合司马昭?陈泰究竟是不是曹魏忠臣?导致陈泰之死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陈泰
要弄清楚陈泰对曹魏的态度,就要从陈泰的父亲陈群说起。
陈家起初并非颍川的名门望族。从陈群的祖父陈寔开始,陈家才得以兴盛起来。陈群的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都是名士,在当时颇具影响力。
但在东汉末年,想要成为世家豪门,仅靠着一个好名声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人在朝中出任显贵的要职才行。
所以陈群积极入世,追求出将入相的梦想。
陈群几经辗转,终于到曹操那得到重用。曹操十分赏识陈群,将其视为心腹。
在曹丕曹植的夺嫡之争时,陈群坚定地选择曹丕一方,成为助曹丕成功夺嫡的“曹魏四友”之一。曹丕对陈群极其信任:
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常叹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
220年,曹丕即王位后,封陈群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
而当曹丕登上魏王之位,左中郎将李伏提出代汉的意见后,尚书陈群就和其他大臣一起积极响应,并上表劝进。
226年,曹丕去世前,陈群被任命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不仅掌控机要,还统领禁军,与征东大将军曹休、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一起成为托孤重臣。
陈群由此一举进入曹魏核心层,颍川陈氏由此跃升为顶级名门望族,成为颍川集团的核心家族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曹操、曹丕等历代曹魏君主对陈群有知遇之恩。陈家的兴旺发达,可以说是与曹魏命运息息相关。
当然出于维护颍川集团整体利益的想法,陈群向曹丕提出了历史名制:九品中正制。
虽然这个制度帮助颍川集团快速占据了朝中要职,使其逐步确立对谯沛集团的绝对优势。但客观来看,九品中正制的主要作用,还是帮助曹丕筛选并争取到一大批顶级名门的支持,为曹魏代汉夯实了基础。
由此可见,陈群有维护陈氏家族以及颍川集团利益的想法不假,但是他在曹魏发展中所起到的重大功绩也不可磨灭。
所以陈群对于曹魏的忠心是不容置疑。
陈群
同为颍川集团中的翘楚,司马懿是荀彧的学生,陈群是荀彧的女婿,两人的关系不言而喻。
他们一文一武,可以算是天下士族在朝堂和军事领域的领袖。
所以他们起初是合作关系,一起联手发展颍川集团的实力,共同制约谯沛集团。
太和中,曹真表欲数道伐蜀,从斜谷入。(陈)群以为……帝从群议。
(曹)真复表从子午道。(陈)群又陈其不便。
陈群之所以阻扰曹真伐蜀,很大可能是担心曹魏宗室所立军功太重,在军事领域树立绝对权威,会挤压了颍川集团在军界的发展空间。
但合作并不代表支持,陈家对于司马家而言,或许只是松散的合作者,而非坚定的支持者。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既然陈家不完全站队司马家,为什么高平陵之变时,陈泰会帮助司马懿劝曹爽投降呢?
因为陈泰是被骗的。
249年,高平陵之变发生。当时陈泰作为尚书,跟随曹芳曹爽一起参加谒陵。
事件发生后,司马懿派人劝曹爽放弃抵抗,曹爽犹豫不定,便派尚书陈泰和侍中许允去朝廷打探口风,并和司马懿协商。
陈泰和许允两人显然是被司马懿的承诺给骗了。他们回去告诉曹爽,只要放弃抵抗投降,司马懿承诺只免官不要命。
(司马)懿使侍中高阳许允及尚书陈泰说(曹)爽,宜早自归罪。
于是曹爽选择投降,自己被杀还连带被灭了三族。
为什么说陈泰是被骗了呢?可以看看同去协商的许允,他一直十分坚定地反对司马氏。
许允与李丰、夏侯玄关系密切。李丰等密谋诛杀司马师的事情败露后,许允就被司马师流放到乐浪,并在途中去世。
陈泰、许允忠于曹魏,曹爽才会派他们到朝廷打探消息,并与司马懿谈判。而正是因为陈泰、许允颇具影响力,他们才以信誉作保,劝曹爽放弃抵抗。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封赏了一大批人,连持中立立场的郭淮,都被封为车骑将军。陈泰、许允两人却并没有获得太大的收益。
陈泰在高平陵之变后就离开朝廷奔赴西线战场,可以看作是远离而非靠近司马氏的表示。
综合以上来看,在高平陵之变中,陈泰应该是被司马懿所利用,过于相信了其人品,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冤大头。
洛水之誓太有迷惑性
陈泰在西线的发展实在太顺了。
从249年到雍州开始,仅五六年时间内,陈泰就多次挫败姜维的北伐,成为西线曹军名副其实的统帅。
这让司马昭感到了威胁。
因为司马懿也是靠刷军功发迹的。
司马懿起初是给曹操做主簿,属于标准文官。但曹丕非常信任司马懿,将之视为心腹,两次征吴都让司马懿留守。孙权进攻襄阳时,司马懿前去督军救援。司马懿便开始涉足军事。
此前的军权主要掌握在夏侯诸曹手上。即包括曹氏和夏侯氏。夏侯惇、曹仁、曹休、曹真、曹爽、夏侯渊等人都先后出任过大将军或是大司马的职位。
但到了后来,这些远支宗室老的老死的死,开始青黄不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诸葛亮发动北伐打上门来。此时有过带兵经历的司马懿便被推出来挑起了大梁。
可叹诸葛亮北伐并未达成兴复汉室的目标,反倒帮助司马懿刷了一波军功。
随后辽东作乱,司马懿再度临危受命率兵出征。待司马懿带领魏军大获全胜后,曹叡病逝,司马懿成为托孤重臣掌握军政大权。
249年2月,司马懿趁着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突然在洛阳发难,一举夺取了大权,是为“高平陵之变”。
回顾司马懿篡魏的整个过程,会发现除了长寿之外,他还很好地利用了两点:诸葛亮北伐和军权制度BUG。
诸葛亮北伐,让司马懿脱颖而出,快速升阶;军权制度BUG,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让司马懿得以一步步接近核心权力。
而现在陈泰就多次立下战功,在255年正月郭淮去世后,就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二州的军事,成为当时曹魏西部的最高军事长官。
256年,吴将孙峻率军出淮、泗,司马昭即调陈泰为镇军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并诏命徐州监军以下皆受陈泰节制。孙峻退兵后,朝廷又召回陈泰,改任左仆射。
257年,诸葛诞起兵寿春,采取联结东吴,以逸待劳,拒守扬州(治寿春,今安徽寿县)的方略,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亲率六军征讨,驻军丘头,由陈泰总管行台。得胜回朝后,陈泰前后以功增加食邑至二千六百户,子弟一人被封为亭侯、两人为关内侯。
陈泰不就正按照这条路子在走吗?
陈泰名震西北
陈群是地位不亚于司马懿的士族领袖,陈泰自然继承了其父的衣钵,在士族中颇具号召力。更麻烦的是,陈泰在军事上还是一把好手,可谓是能文能武。
不难预料,如果不加制约的话,陈泰在朝堂和军中的权威一再提升,随后替代司马氏的地位并非难事。
司马昭想过剥夺陈泰的军权,比如多次将其调回朝廷。但陈泰多年统兵,早已与曹魏将领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仅靠一纸任命就指望将陈泰架空,其效果可谓是微乎其微。
总不能眼睁睁看着陈泰成为第二个司马懿吧?
正在这时,成济当街将魏帝曹髦杀了。司马昭意识到这是一个将陈泰拉下水的好机会。
司马昭召集群臣商议善后事宜。当时不少臣子纷纷借故推托不到场,陈泰就是其中之一。
毕竟臣子杀了君主,这种就是个天坑。你支持曹魏吧,今天在司马昭手里还怎么混得下去?要是支持司马昭吧,那岂不是要跟着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蹚这摊浑水。
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昭点名要陈泰到场,并让他的舅父荀顗去叫。
高贵乡公之杀,司马文王会朝臣谋其故。太常陈泰不至,使其舅荀顗召之。
这里面包含了两点信息:
1、陈泰绝非司马昭心腹,否则派人去找来即可,犯不着公开点名让陈泰舅父去通知。
2、司马昭可以用荀家人来威胁陈家,说明陈家此时在实力上难以与司马家相抗衡,已经处于弱势的被动地位。
可惜陈泰思维缜密、千防万防,却没料到司马昭拿他家人做文章。陈泰无奈对荀顗说:“舆评拿我跟您相提并论,现在来看,舅父不如我啊。”
明知刀架在脖子上,在家人的逼迫下,陈泰只得哭着过去了。
子弟内外咸共逼之,垂涕而入。
陈泰很清楚去了之后的严重后果:
若顺着司马昭的意思,提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么作为提议者,陈泰必将承担所有伤害,为天下人所唾弃、声名狼藉,职业生涯将就此终结;
若不顺着司马昭的意思,那势必就会公开得罪司马昭,之后将险不可测。
陈泰明白,这次已经被司马昭拿捏死了。无论怎么选,他都必定会输得一败涂地。
与其认怂被坑,不如勇敢面对。
陈泰好歹还是有一些风骨,面对司马昭的逼问,他一口咬死:“只有斩杀贾充,才能以谢天下。”
这就等于反将了司马昭一军。
贾充是司马昭为数不多的铁杆心腹。如果司马昭采纳陈泰的建议,杀了贾充,那么司马氏的势力将被大大削弱;
如果司马昭不采纳陈泰的建议,就是要包庇凶手,那么等于公开承认自己和凶手是一伙的,到那时司马昭的压力可就大了。
好家伙,陈泰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番极限操作,将司马昭逼入了死局!
这是陈泰最后的抗争。
成济弑君
正是因为陈泰的公开提议,才让司马昭被迫卖了成济,并要灭其三族来抵罪。
而成济兄弟一看,哪有这么坑心腹死士的?于是兄弟二人光着身子跑到屋顶上,用行为艺术试图把事情闹大,将司马昭的罪行广而告之给捅出去。后来司马昭被迫取消灭成家三族的决定,才勉强稳住了成家人为其保守秘密......
陈泰的提议,差点让司马昭收不了场。可见他这个回击有多致命。
但陈泰将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陈泰毫无悬念地死了。至于死因,《魏氏春秋》记载是呕血去世,而《汉晋春秋》则说是自尽。
曹髦死后,一众朝臣中连哭岔气的都没有,可陈泰却如此“悲伤”,显然这不合常理。
而陈泰的态度在现场就已经借助言语充分表达出来了,也就是说他无须再以死明志。
他这样稀里糊涂地被“气死”了。那么很大可能,他的死亡就和司马昭的报复相关。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嘛。陈泰这么公开和司马昭对着干,结局不早就很明显了吗?
陈泰的这次抗争,还是远远比不上“淮南三叛”的壮烈和痛快。
虽然一再被利用和坑害,但是陈泰始终拿不出勇气来奋力一搏。只能说他对司马昭不够了解,一直对其还抱有幻想。
在培养出强势的颍川集团之后,却最终又被其所吞噬。
陈氏家族会以如此方式退出历史舞台,或许是一度权倾天下的陈群所万万没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