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函谷关遇关尹子之彊,写出了道家文化的经典著作《道德经》。
老子的身份并不仅仅是周朝的文化官员,还是一位德道的道法修真者;与同样有着修行爱好的关尹子,是有共同语言的!
看 、听、触这些感觉,都是我们人类观察认识自然、社会的主要途径。
但老子在《道德经》中为什么要说“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据之而弗得”,这些“弗见、弗闻、弗得”的说词呢❓难道这是一种理性思维的思考吗❓结合文章随之都是感性形象展示的文字描述,可以说这些“希夷微”都是些并不需要理性思维的产物;也就是说观察认识自然、社会的途径,还有着一种并不需要看、听、触,而依靠自身“觉”的途径❗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希;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夷;据之而弗得,名之曰微。三者不可至诘,故捆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悠,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5332f19f53d256fe4f4933a712b87fb.jpg)
这是文始版本《道德经》“知道”范畴内的第十四章文字;文章的第二段文字,描写的就是一种恍惚杳冥情景的意识。
其实这是一种修炼中的意念,是在表述第一段“希、夷、微”的具体内涵。说出这样的见解,并不是我的逻辑思维,而是修炼践行道法中的一种体感体悟!
老子本章节讲述的是“修身”之道,也就是现代流行的修真之道中的情景,如吕洞宾、张三丰、张伯端等修行且己得到验证的道法。
值得一提的是,流行千年的儒家版本的《道德经》,对此章节一、二段落文字仅是一些“大同小异”的改动,可见其撰译者并不能领悟其中的内涵,不敢妄动❗
但为了吹嘘儒学的思想,便“死搬硬套”地将原文,实事求是的“执今之道”篡改成了“执古之道”,以体现儒家“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思想多么的有渊源❗
清汤神面
道生一,那什么生道呢?道从何而来呢?道是什么形象呢,如何描述它体认它呢?如果道可以描述可以意会可以认识,那你是拿什么去认识它呢?拿你的意识去认识它吗?可是意识就已经包含在道中了啊。这么说你岂不是需要拿道之外的另一个东西去认识它,那也就是说除了道之外,还存在一个可以认识道的东西,那跟道生万物不矛盾了吗?可见道是无法描述却又可以生起万法的。道教修行人最应该参的就是拖死尸的是谁?以破除我见,去幻证真。把楞严经里的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好好看一下吧,教你认识我们本自具足的妙明真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是要证悟的。可怜的道教修行人,执着于长生不死,纵经八万劫,仍是三界六道一游魂啊。
ab3721a
万有力与电磁力的统一是:物体(粒子、星球)之间不但有引力还有斥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都是电磁波力。中子、原子是带电的,物体是带电的。物体内外都有变化的电参数,还有变化的机械参数。能解释太多的现象,包括人类社会现象。宇宙、地球、动植物是个大化工厂。 黑洞是一台非常大的水泵(风机) 真空有电流 时间是事物变化过程! 光内外同样有引斥力及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