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说到糖尿病,估计谁心里都堵得慌。高血糖,低幸福;胰岛素不听话,生活就像绑了沙袋。
可偏偏总有人心里嘀咕:我天天吃二甲双胍,为什么血糖还是压不下来?这药是不是没用?医生是不是坑我?老大哥今天给你说道说道,别光盯着药看,问题可能压根不在药上。
先别提药,咱们先说个场景。早晨起来,面条煮得热气腾腾,旁边配着两根油条,再来杯浓豆浆。
吃完心满意足,还惦记着晚上家里炖红烧肉。到了医院一查血糖,嗬,飙到10以上。
你心里直骂:这什么破药,一点用都没有。可你真觉得是药的问题吗?你不看看你吃的那些东西,糖尿病都要给你跪下了。
天天吃二甲双胍,却把它当万能灵药,殊不知你这不是在治病,是在自欺欺人。
就像江湖上练武的,光练招式不练内功,遇到高手还是挨揍。
二甲双胍这东西,它确实是降血糖的“内功心法”,但它不是你拼命吃糖的挡箭牌。别的不说,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就摆在那里:它主要是通过减少肝脏糖输出、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来降血糖。
简单说,它让你的肝“少偷懒”,让细胞“不装死”。可问题来了,你要是每天给它添乱,肝糖输出刚减下来,你又吃进去一堆碳水,细胞刚刚听话,你又整上高热量饮食,这药能顶个啥?
有人还不服气,说我遵医嘱一天两片,早晚吃得老老实实,怎么还不管用?老大哥就问你了:你知道它最好的吃法是什么吗?空腹吃,还是饭后吃,你搞清楚没?
二甲双胍这药,肠胃刺激不小,很多人空腹吃了胃不舒服,医生一般建议饭后吃。
但问题也在这儿,饭后吃药,药效启动需要时间,等它起作用了,你刚吃进去的饭早就化成血糖在血管里撒欢了。
有些人不妨试试饭前吃小剂量,或者分次服用的缓释片,这些细节差着呢。
再说个扎心的事。
糖尿病人最怕什么?不是吃药,而是懒。二甲双胍降糖是厉害,可它降不了你那三尺宽的肚腩。
你不动弹,胰岛素敏感性能上去才怪;你不锻炼,脂肪堆积会越来越多,血糖还能稳?科学研究一再证明:规律运动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的关键因素之一。
201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就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要有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自行车。
而那些靠药物“躺赢”的人,只能在血糖反弹的路上越走越远。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还不解气,觉得自己都这样了,为什么病还反复?老大哥再问你:你知道二甲双胍的极限在哪里吗?它能降的血糖是有限的,平均也就1-2mmol/L,剩下的得靠你自己。
如果你的血糖已经高到天花板了,光靠它,能翻天?这时候,医生一般会建议联合用药,比如加上胰岛素或其他口服药。但很多人一听“联合用药”,就觉得自己病重了,心理压力一大,病情更难控制。
这完全是误区。联合用药不是病重的标志,而是规范治疗的一部分。
2022年《糖尿病管理指南》早就强调过:在单药疗效不足时,联合用药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风险。
再退一步说,二甲双胍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它对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不错,但要是你本身就不是2型糖尿病呢?比如有些人是1型糖尿病或者特殊类型糖尿病,它根本不适用。
还有些人,表面上是糖尿病,实际上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引发的代谢综合征。这种情况下,药物只是治标,根源在你的生活方式。
老大哥告诉你,糖尿病是“慢性病之王”,它考验的是长期的自律,而不是短期的药物依赖。
说到这,估计有人要问了,那到底怎么做才能让二甲双胍发挥最大作用?老大哥给你几条掏心窝子的建议:
吃药不是万能的,生活方式才是关键。控制饮食,减少高GI食物(比如白米饭、白面条),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全谷物。
2021年《营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高纤维饮食能显著改善血糖控制。
运动是最好的“药物”。
哪怕每天只是快走30分钟,都能让你的胰岛素敏感性提升不少。
定期监测血糖,别盲目加药或停药。有些人觉得血糖降下来了就停药,结果反弹更严重。
药物需要医生调整,自己别瞎折腾。
注意并发症的预防。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定期体检非常重要。
保持好心态,别跟自己较劲。
糖尿病是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偶尔血糖波动是正常的,别因为一次失控就自暴自弃。
老大哥再多说一句:二甲双胍是个好东西,但它不是灵丹妙药。
别光盯着药看,看看自己的生活习惯,问问自己的自律性。糖尿病这条路不好走,但走好了,健康的日子还是能过得舒舒服服的。
别让药替你背锅,也别让懒惰毁了你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管理指南2022.
2. 《营养学杂志》.高纤维饮食对血糖控制的影响,2021.
3. 《中华糖尿病杂志》.二甲双胍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2020.
4. 《内科学年鉴》.运动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益处,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