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太和四年(公元 369 年),春寒尚未散尽,长江岸边的建康城却已弥漫着一股炽热的气息。桓温站在将军府的露台上,目光如炬,凝视着北方。历经三次北伐,他已成为东晋朝堂上最具权势的人物,而这一次,他决心直捣前燕的心脏,成就不世之功,进而为代晋自立铺平道路。

桓温的大军在广陵集结,战船绵延数十里,旌旗蔽日。这一次,他选择了水路进军,沿淮河入泗水,再由桓公沟直抵黄河,直指前燕重镇枋头。前燕朝廷得知消息后,一片哗然,慕容暐急召太傅慕容评商议对策。慕容评虽手握重兵,却生性怯懦,一时间竟拿不出应对之策。唯有吴王慕容垂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愿领兵抵御晋军。
桓温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抵达了枋头。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挥师北上时,局势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前燕一方面派使者向前秦求援,另一方面,慕容垂亲自率军,在枋头附近构筑防线,与晋军对峙。桓温试图速战速决,多次派兵挑战,慕容垂却坚守不出,晋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军的补给线逐渐拉长,粮草供应出现了问题。桓温本指望利用黄河水道运送粮草,却没想到黄河水位下降,船只无法通行。无奈之下,他只得命人挖掘运河,试图连通淮河与黄河,以解燃眉之急。但这一举措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让晋军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
与此同时,前秦的援军在苟池的率领下赶到了。慕容垂抓住时机,与苟池商议,决定对晋军发动突袭。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慕容垂亲率精锐骑兵,绕道晋军后方,切断了桓温的退路。与此同时,苟池也从正面发动进攻,晋军腹背受敌,顿时陷入了混乱。

桓温如梦初醒,意识到局势已无法挽回。他连夜下令撤军,试图保存实力。然而,慕容垂早已料到这一招,他在晋军撤退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埋伏。当晋军行至襄邑时,慕容垂的伏兵突然杀出,晋军顿时大乱,死伤无数。桓温率残部狼狈逃窜,直到逃回淮南,才算是摆脱了追兵。
枋头之战,桓温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他的北伐大业不仅功亏一篑,还让他在朝堂上的威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回到建康后,桓温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愤怒之中。为了挽回颜面,他将战败的责任归咎于豫州刺史袁真,指责他未能打通石门水道,导致晋军粮草断绝。袁真不服,据寿春反叛,东晋内部陷入了一场新的内乱。

而前燕在慕容垂的带领下,不仅成功抵御了晋军的进攻,还收复了大片失地。慕容垂因此声名大噪,威望日隆。然而,这却引起了慕容评的嫉妒和猜忌。慕容评在慕容暐面前屡进谗言,慕容暐对慕容垂产生了怀疑。慕容垂为了自保,不得不带着家人和亲信投奔前秦。
前秦皇帝苻坚早就对慕容垂的威名有所耳闻,他亲自出城迎接,对慕容垂礼遇有加。慕容垂的到来,让前秦如虎添翼。几年后,苻坚挥师东进,灭亡了前燕,统一了北方。

枋头之战,这场决定东晋与前燕命运的大战,最终以桓温的惨败而告终。它不仅改变了东晋与前燕的政治格局,也为前秦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而桓温,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东晋权臣,在经历了这场惨痛的失败后,再也没能实现他的霸业梦想。多年后,当人们回首这段历史时,枋头的硝烟似乎仍未散去,那一声声悲歌,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无常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