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罗大伦频道
喉咙紧,喉咙痛,喉咙里呼噜作响,有痰咔不出来,不妨从中药“射干”身上寻找一些解决办法。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咽喉疾患中的常用药品“射干”以及治喉中寒痰难咔,喉中水鸡声的“射干麻黄汤”(成药寒喘丸);缓解刀片嗓、喉咙痛的甘桔清咽颗粒和一些日常生活中“养咽润喉”的小技巧。
射干
我们常说现代年轻人喜欢“玩梗”,很多话我们都听不懂。其实,古代的文人何尝不喜欢“玩梗”呢?就拿那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劝学》来说,文章后面还有一段话,说:“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万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劝学》中的射干就是中药射干,荀子说射干身材娇小,却能俯瞰百里之遥,是因为它生长在高山之巅,以此来劝说君子居必择乡。
而同时期的“神农氏们”也看到了射干,他们眼中的射干是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的良药。射干居高山之巅,而宜治“咽喉之痛”,其叶短小挺直,犹如“射人执箭干”,故而得名射干,射干专入肺经,善“散结气,化痰浊,利咽解毒”。下面,我们就来走进“射干”,看看它是如何从一朵象征宁折不弯的“君子之花”,变身成医咽喉肿痛的“解毒良药”。
“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
“喉中水鸡声”是个什么状态呢?
水鸡声就是水田里的鸡鸣声,其实,就是田鸡(青蛙)在水里咕噜咕噜的那种声音。张仲景以此来形容喉咙中有痰咔不出,呼噜呼噜作响的一种疾病状态。
组成
《金匮要略·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之。”
射干麻黄汤组成: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大枣、清半夏(可用法半夏替代)、五味子。
注:成药名“寒喘丸”。
射干麻黄汤并非“射干+麻黄汤”而成,而是以“射干、麻黄”两味君药组合而成的方剂,那么,我们就分别从这两味药物入手,看看此方的适用人群。
1、麻黄宣肺散寒
在《伤寒论》中麻黄入药大体可以分为“四大方向”,其一发汗,如麻黄汤;其二除寒热,如治荨麻疹的麻黄桂枝各半汤;其三治咳逆上气,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其四破癥坚积聚,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乌头汤。
而射干麻黄汤中选用麻黄之意,我觉得当属“其三,其四”之意。
外邪侵袭,气逆作咳,阳虚之人或痰湿内蕴之人,“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这样的咳嗽容易出现痰气交阻、寒痰凝滞的问题。
此时以麻黄为君,一方面取其速散风寒而宣肺气,另一方面又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麻黄既能发越阳气,又能通行阳气,引寒达表,开腠理以散邪,故而以麻黄配生姜、细辛以温肺化饮,佐五味子以敛肺气而止咳喘。
这就是射干麻黄汤中“散寒、化饮”部分,其实单看这一路用药,确实与“治外寒里饮小青龙汤”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因此在治“寒痰咳喘”时,常有人喜欢将“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作比较,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我觉得待看过“射干一路”药物的配伍思路后,也就不难区分了。
2、射干“直达病所,散逆气,化痰饮”
理解方证相合的内在逻辑之前,我习惯于先去理解方中每味药物的各自特点。
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记得初学射干麻黄汤时,我就好奇能够与“麻黄”比肩的“射干”,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呢?它真的像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所说“射干像草姜”一样有辛味,还是像百姓口传一样“嚼之辛凉入咽喉”?
其实,只需取几片射干泡一泡,煮一煮,嚼一嚼,就可以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学习心得,而在我看来射干麻黄汤中的射干无甚辛味,也非清凉,它的优点更体现在下面两点:
专入肺
都说名字与性格常有相似之处,射干就是如此,剑锋所指,药性所向。
射干“入肺而利咽喉”,能开结气,化痰凝,止喉痹,镇逆气,故而诸多本草对其描述,就像《本草衍义》所言:“治肺气、喉痹为佳。”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看到一个药方中以“射干”为主药,那么这个方子大概率来说是调理咽喉不适为主的方剂,比如罗博士之前介绍过的“丹栀射郁汤”,治小儿扁桃体肿大的“小儿咽扁颗粒”,以及射麻利咽口服液等。
味道苦
我们常说春天要增加些甘甜食物,这样可以滋补脾胃,以防肝气克之,初夏当吃些酸味以养心气,盛夏则需要苦味以燥湿,这就是“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以此类推,那么肺气上逆作咳,应该如何调养呢?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病的常见问题就是咳嗽、咳喘,肺气上逆作咳,需苦味药以泻之,故而射干麻黄中配伍“辛苦温”的款冬花配紫菀,以润肺下气,化痰止咳;射干味苦能散结气,化痰饮,少佐一点大枣,甘缓以和药性。
至此,射干一路用药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锁定病位,直奔咽喉之处,化寒痰,降逆气,以止咳喘之急。
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
麻黄与射干两路药物相合,不难看出射干麻黄汤是以“散外寒,化痰饮,止咳喘”为主的方剂,辨证技巧在于“舌淡苔白”,症状以“气逆、咳嗽”为主,特征性表现是“外感过后,痰凝喉间,咳不出又憋闷壅塞的”感觉。
与小青龙汤相比,两方的共同点在于“舌淡苔白,咳喘症”,而不同之处在于小青龙汤病位在肺,鉴别点在“化饮”,也就是说小青龙汤的痰液多,但质地清稀,兼症可见身体困重,胸闷,或四肢微肿,或颜面微肿等水饮不化的表现。
刀片嗓,喉咙痛
射干究竟是寒是温,这或许也是一个因人而异的答案。
翻阅历代的本草书籍,我们能看到射干的性味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味苦平”,到魏晋时期的“辛苦,略温”,到明清时期的“苦、略寒”,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就与它“化痰散结”与“利咽止痛”的两项能力有关。
射干麻黄汤取射干温化寒痰之能,故而药性从平变成了“略温”,单味“射干汤”能够清利咽喉,止痹痛,但吃多了容易拉肚子,这显然具备了“清热解毒的寒凉之性”,故而明清之后,时至今日射干在《药典》中的药性都被归属于“苦、寒”之列。
下面,我们就来说几种射干的日常用法。
我喜欢称“罗汉果,胖大海,射干,青果”为养咽润喉的四剑客。
喉咙痛的不爱说话时,就可以辨证的从中寻找解决办法。罗汉果以果实入药,又含有果糖成份,药性微凉,长于清肺气而利咽开音,如果咽痛时还出现了便秘的困扰,我会优先选择“罗汉果”。
胖大海甘寒之性,解毒之力优,也有缓泻之功,适合于“喉咙干痛,无痰”或者“明确有病毒感染”的情况下选择,脾虚之人不适合胖大海日常代茶饮。
青果性平,王孟英“养咽食疗方”的青龙白虎汤中的青,就是“青果”,此物善“生津液”,适合热病后期,热证消退之后,生津养阴的调养之选。
咽喉不适恢复期代茶饮方:玄参4.5克、青果3克、射干3克、桔梗3克、生甘草1~2克。
“喉科大家”张赞臣就有一个日常代茶饮的方子,是张老给“阴液不足,肝阳上亢”人群咽痛恢复期的调理方,此方适合于“舌红,口干,喉咙痛,偶尔咳嗽”的情况。
射干是这四味药中尤善“化痰湿,利结气”的一味,适合于喉咙痛,有痰,而寒热不明显时选择。以“痛”为主时,射干可以配利咽解毒的山豆根代茶饮,如:山豆根、射干、绿茶一捏,开水冲泡即可,山豆根利咽消肿,射干解毒化痰,两者强强联手直取咽喉,少佐一些绿茶,可使茶饮更加适宜。
除了这些日常小方子之外,射干也是很多“外感名方”的常用药,比如因新冠而广为流传的“清肺排毒汤”“甘桔清咽颗粒”。
清肺排毒汤源于《伤寒杂病论》中的四首经方合和而成,它们分别是散外寒治里热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调气的“小柴胡汤”,治湿的“五苓散”和治咽的“射干麻黄汤”。
故而,清肺排毒汤适合于明确的新冠感染,或外感病症初起,症状以“发热、咳嗽,咽痛”为主时选择。
如单纯以“喉结部位疼痛”为主,咽干灼热,咽部红肿,会随着吞咽、说话疼痛加重者,则可以选择“祛风清热,解毒利咽”甘桔清咽颗粒。
好了,这就是我今日想要分享的一些“清喉利咽”的小感悟。
中医初看很难,因为它历史悠久,名医辈出,辨证思路百家争鸣,中药方剂更是不胜枚举。
但只要沉下心来,中医也不难。
因为它就在身边,看得见、尝得到,寒、热、温、凉,清晰明了,只要我们愿意一味药、一味药地去理解它,总会有豁然开朗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