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翻看上市房企的财报,发现在下行市场中,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大额计提减值、增收不增利、净利润下滑严重、降债艰难。
但又各自有着不同的问题,比如万科信用债超融、越秀地产表外负债、招商蛇口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华侨城经营市场化低等。
相比这些房企,远洋集团面临的危机更加紧迫,也被很多人忽视了。
2023年财报中,远洋集团协议销售额505.3亿元,下降50%。营收464.6亿元,比上一年多了3亿,毛利润减半到11.83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到211亿元。
先不说毛利率、净利润率、归母净利润率这些考核赚钱的核心指标。光是看到归母净利润亏损进一步扩大,就感到十分不可思议,也察觉一个很重要的信号:
远洋集团可能会是一个“恒大式”结局。
2022年开始,远洋集团下滑速度出乎意料的快。下滑不止是营收、利润表现,利润暴跌531.82%、净利润暴跌407%、核心净利润暴跌684%,公司应占亏损规模达到了159.3亿元。。亏损主要是远洋集团进行了大规模计提减值和出售附属公司录得亏损。
不赚钱是其次。
远洋集团不断抛售北京颐缇港、成都太古里等核心资产,不但没增加现金流,却越卖越亏。当意识到连颐缇港、太古里这些优质资产都卖,就说明远洋集团面临的问题并不简单。
审计师也给年度财报标志了保留意见,揭开了远洋集团遮了多年的伤疤。
2023年财报表现,说意外也不意外,说不意外也意外。不意外的是它的业绩表现没有太大改善和经营困境也没有脱离。而意外的是,
远洋集团已经准备资不抵债。
近三年,权益资产从2021年447.8亿元降到258.6亿元,再降到207.9亿元。账面上,远洋集团还有200多亿元的净资产,但剔除少数股东权益,自身持有的资产规模仅有70.3亿元。
占比上,远洋集团持有人应占权益从2021年63.96%降到49.27%,再降到33.81%。
净资产减少那么多,跟这两年计提减值有关,分别减值亏损65.36亿元、112.83亿元,总额达到178.2亿元。
按照这种减值资产速度,远洋集团归属公司净资产很快会清零,甚至为亏损。有业内人士告诉我们,远洋集团最近开了一个高层会议,会上承认了公司目前资不抵债。
现在,手中现金只有50亿元,而且还包括受限制部分的,有息且有961.43亿元,只比2022年少了不到10亿元,其中有697.5亿元、占比73%是一年内要到期的。净借贷比率已经高达438%。
远洋集团现在面临就是存亡问题。
2023年末,远洋集团全口径土地储备有3621.3万㎡,权益面积为1907.3万㎡,权益比仅有52.67%,平均土地成本为6500元。
光看手中土地储备没有太大意义,而是要看这些土地是不是都被进行抵押贷款了。2022年11月,远洋集团郑州全资子公司应收账款保理融资违约消息,已经扯开他的遮羞布。
随后,股东中国人寿伸出援手买下了成都太古里、北京颐缇港项目。市场下行加上窟窿太大,即使世界500强排名第89名的中国人寿也根本没办法持续提供资金“补洞”。
后面,中国人寿、大家保险联合工作组进驻了远洋集团董事局,随着对于企业真实情况的了解。两大险资股东或许也明白两点:无力回天、趋势难逆。其中,中国人寿在2023年中期财报上就直接对远洋集团的长期股权投资清零。
在今年年初,远洋集团境内信用债券展期方案,9只债券余额182.7亿元全部展期30个月,从第15个月开始按照本金5%、10%、15%、15%、20%、35%的节奏,每个季度分期摊还本金。
虽然这种强硬的化债方式让一些债权人倍感不适,但至少表明远洋集团不逃废债的决心。
在2023年度财报业绩会上,中国人寿高管也直接表明了态度,“投资策略始终保持审慎稳健的投资风格,将从严把控投资项目的信用风险和资产质量。公司对远洋集团的投资敞口非常小,去年已经开展完了减值工作,不会对公司未来产生任何不利的新增影响。”
也就是,远洋集团首要任务就是完成化债和现有项目的“保交楼”,股东做完能做的就“弃疗了”。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待远洋集团,它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一个承建商。
现实中,远洋代建业务虽然早在2005年已经布局,但是一直没有作为主要业务推进,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链条,到了2018年左右通过处置安邦保险下面不动产项目才成立专门的代建平台,有了初步框架。
直到公司“爆雷”之后,远洋集团才全力发展代建业务。最近几个月,远洋代建的宣传也是铺天盖地。现在代建业务中,绿城集团、蓝城集团、旭辉建管已经形成了头部优势,腹背还有招商蛇口、龙湖、融创。
所以,它还是老样子:踩错节奏。
在房地产行业中,谈混合制企业,很多人都会直接想到万科,但其实远洋集团应该算是首家完成混合制改革的房企,也被称为“红筹第一股”。
所有制改革+成功上市,帮助远洋集团快速实现规模膨胀,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实现销售百亿的企业,2009年规模进入了行业前20名。
这一年,也是远洋集团发展历程的巅峰,巅峰过后往往就是下坡路。后面几年,它一边拿着高价地,一边发展养老、物流、商业地产、长租公寓等业务。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点:
第一、三大股东中国人寿、南丰集团、安邦保险的轮番斗争,不同险资对于不同资产有偏好,直到南丰、安邦退出后才平静下来;第二、李明着力打造了金融投资平台远洋资本,其中隐藏了很多表外负债。
债务出现违约后,李明却成为了“背锅侠”,被指“经营策略猜错节点”。但是,险资股东本身也有至少30%责任。成为“背锅侠”,李明最好的结局就是荣退。
在去年9月,李明已经很少出现在公开活动中,无逻辑观察当时推测,准备离任。不过这篇文章却被和谐了。
直到今年3月底,李明辞去了远洋控股集团董事长一职,已经一个信号。但官方给出理由是:李明将更聚焦于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工作。
这个时候忍不住想问:远洋集团已经准备资不抵债,还需要聚焦经营管理哪些业务?按照这个理由也可以推测:
远洋集团最后的结局会是怎么样的?
一是进入破产清算。因为房地产行业结算存在2-3年的时间差,现在账面还有70.3亿元的净资产,且有670多亿是短期有息债务,所以也要看远洋集团能不能加快完成结算回款,当下形势知易行难。
其次就要看债权人会不会依法进行强制清算,还有存在多少表外负债。
前面提到了,险资股东联合工作组进场之后,化债上强硬且有决心。破产清算概率比较小。
二是私有化退市。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结果,并且可行性更大,关键则是在于股东的意愿。
以2023年6月底公布股东持股情况来看,中国人寿、大家保险和远洋集团高层持股比例达到了近63%,这是一个相对高度集中持股情况。
如果想要完成私有化退市只需要完成剩余37%股份的收购,目前远洋集团总市值为20.56亿港元,完成收购只需要不到8亿港元的代价。
对于中国人寿、大家保险来说,这只是一笔小钱。花小钱,就能“保住面子”,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