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历史:“喽啰”或者“小喽”,是何意?

作家老沈的文笔 2023-10-12 15:28:01

#古籍里的历史#

“喽啰”或者“小喽啰”,是为何意?

《现代汉语词典》说,这是名词,“旧时称强盗头目的部下,现多比喻追随恶人的人。”

大体是这样。

《水浒传》第二回,史进对众人说:“我听得少华山上有三个强人,聚集着五七百个小喽啰,打家劫舍。”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二,贼将孙飞虎唱道:“听说破,听说破,把黄髯定,彻放眉间锁。遂唤几个小喽啰,传令教撺掇。”

以上的“小喽啰”,都是指强梁的“部下”。

然而,说“大体是这样”,就是也不尽然。

王实甫再创作的元杂剧《西厢记》二,小红娘调侃崔莺莺:“觑俺姐这个脸儿吹弹得破,张生有福也呵!”莺莺假嗔道:“没查没利谎喽啰,你道我宜梳妆的脸儿吹弹得破。你那里休聒,不当信口开合。”

这个“喽啰”,显然不是说小红娘是强人手下。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喽啰,俗言滑也。”

明郎瑛《七修类稿》:“俗云喽啰,演义谓干办集事之称。《篇海》训‘啰’字,曰健而不德,据是二说,皆狡猾能事意也。”

其实,有一个比较恰当的词汇与之相对应,就是“狡黠”。

这是“喽啰”,比强人部下更早的含义。

《宋史·张思钧传》载,太宗曾因张思钧征伐有功,身形短小精干,称他为“喽啰”。思钧之子张承恩为三班奉职,人称其“小喽啰”。

此“喽啰”,则是精明强干且“小人一号”的含义了。而“小喽啰”,则因矮了一辈的缘故。

“喽啰”的“狡黠”之意,当从“短小精干”生发而来。

顾炎武《日知录》说:《唐书·回鹘传》:“加策可汗为登里颉咄登密施含俱录英义建功毗伽可汗。‘含俱录’,华言‘喽啰’也。”盖聪明才敏之意。

此《唐书》,是为五代后晋刘㫬、张昭远等编纂的《旧唐书》。记载的是唐代宗加策回鹘可汗的封号。

书中说,回鹘语的“含俱录”即华汉语的“喽啰”。顾炎武解释,就是“聪明才敏之意”。

宋初“短小精干”,亦从此生发。

其实,“喽啰”一词还可追溯到更早。

《南齐书·顾欢传》载其著有《夷夏论》。其曰:“蹲夷之仪,喽啰之辩”云云。

他说,至于外族异域的各种礼仪,叽哩咕噜的不同争辩,都和他们的习俗有关。

这是在450年前后。

《北史·王昕传》:“尝有鲜卑聚语,崔昂戏问昕曰:‘颇解此不?’昕曰:‘喽啰喽啰,实自难解。’”

这是在730年前后。

可知,那个时候,“喽啰”是“象声词”,形容外族异域之语言听不懂。

“喽啰”,古时亦写作“喽罗”“僂㑩”“楼罗”“娄罗”,但延续关系是清晰的。

其为“俗语”无疑,南北朝时为“象声词”;至唐及五代,成为表示“聪明才敏之意”的“形容词”;再至宋,又有“短小精干”之意;金元之时,才变成了专指强梁部下的“代词”,一直至今。

#妙笔生花挑战#

0 阅读:6

作家老沈的文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