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较差,是长期困扰医学界的重大问题。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所提供的调查数据:2018-2019年期间,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率仍不足1/3;而在接受治疗的这部分患者当中,血糖控制率也才刚刚超过一半……
必须承认,在这一现象的背后,“难以坚持天天用药”是关键原因之一!

有统计数据显示,至少有30%的糖尿病患者会漏服药物,尤其是需要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患者。
而真正能够做到“坚持天天用药”的患者,在现实当中,可能连50%都不到!
要知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用药方式往往会给糖尿病患者埋下巨大的健康隐患。血糖像“过山车”一般忽高忽低,会持续损伤全身血管(包括大血管与微血管)和神经。
临床研究早已证实,用药依从性差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规律服药的患者至少高出20%以上。
与此同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在用药依从性差的患者身上更加常见。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呢?
除了加强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外,“简化用药方案、降低给药频率”无疑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用药这件事情从“每天1次甚至每次几次”简化到“每周1次甚至每两周才1次”,自然就会让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坚持下去了。
近年来,在我国上市了3类以“周”为单位来给药的“低频高效”降糖新药。
它们各有特点,能够帮助到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
假如搭配合理,甚至有可能让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摆脱“天天用药”。
接下来,我们就带大家专门了解一下这3类降糖新药。

一说起“司美格鲁肽”,相信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不会陌生,这是如今在降糖与减重领域最热门的明星药物之一。

从药物分类的角度来看,“司美格鲁肽”是一种典型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是通过激活“肠促胰素受体”从而发挥降糖、减重效果的一种“肠促胰素类降糖药”。
在最新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当中,专门将“肠促胰素类降糖药”给单列为了一类特殊类型的降糖药,并特别强调:这类药物不仅具有“较强”甚至“非常强”的降糖作用;与此同时,其中部分药物还能够显著改善心血管结局和肾脏结局!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而这类药物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现阶段,除了极少数药物具有口服版本(比如司美格鲁肽)以外,其余均以皮下注射为给药方式,并且,不少药物都只需要“每周皮下注射1次”(在家自行注射),比方说,司美格鲁肽注射版、度拉糖肽以及替尔泊肽等等。

从药物特性上来说,司美格鲁肽注射版不仅具有很强的降糖(最大糖化血红蛋白 HbA1c降幅可达1.8%)与减重效果(最大体重降幅接近10%),同时,也有非常确切的“心肾保护”证据。因此,它很快就成为了这类药物当中“最著名”的那一个。
与司美格鲁肽一样,同属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度拉糖肽,虽然在降糖与减重方面可能不如司美格鲁肽注射版那么显著,但有研究认为,度拉糖肽的“心血管保护效应”可能优于司美格鲁肽。
因此,对于减重效果要求不高,但心血管风险很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度拉糖肽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周制剂中国证据与专家指导建议》
而要说谁有可能在降糖与减重方面比司美格鲁肽注射版还“更胜一筹”的话,那就非替尔泊肽莫属了!(替尔泊肽最大糖化血红蛋白 HbA1c降幅可达2.0%;最大体重降幅可超过13%)
从机制上看,替尔泊肽除了可以激活“胰高血糖素样-1受体”以外,还能同时激活另一种名为“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的肠促胰素受体。这很有可能是替尔泊肽能够在降糖与减重作用方面“胜过”司美格鲁肽的关键所在。
只不过,现阶段,替尔泊肽在“心肾保护”方面的临床证据还未被全部揭示。因此,很难说,在“心肾保护”方面,替尔泊肽是否一定就比司美格鲁肽或度拉糖肽更优。

总之,最新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已经明确建议:心肾风险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优先使用具有“心肾保护”证据的降糖药;而合并肥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则最好使用兼具“减重效果”的降糖药。
不论从上述哪一点来看,司美格鲁肽注射版、度拉糖肽以及替尔泊肽这几种“每周只用注射1次”的肠促胰素类降糖药,无疑都已经成为了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首选的“一线降糖药”。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2 基础胰岛素【周制剂】毫无疑问,近年来在胰岛素领域最大的进展,莫过于首个胰岛素【周制剂】---“依柯胰岛素”的诞生!
作为全球首款超长效的胰岛素【周制剂】,依柯胰岛素通过优化分子结构大大延长了药物半衰期。其主要模拟的是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可以作为“基础胰岛素”的替代方案。

过去,基础胰岛素的注射频率一般是“每天1次”,每年365次。而自从有了依柯胰岛素以后,这一注射频率可以锐减至“每年52次”。
有研究显示,依柯胰岛素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了胰岛素使用者的治疗依从性,并显著提高这部分患者的血糖达标率。
在降糖效果方面,临床研究显示,依柯胰岛素可使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幅达到1.5%-2.0%,与基础胰岛素【日制剂】相当。
而在药物安全性方面,依柯胰岛素的作用曲线则更为平稳,低血糖发生风险低,尤其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不论是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替尔泊肽等肠促胰素类【周制剂】,还是依柯胰岛素这样的基础胰岛素【周制剂】,它们都是需要通过皮下注射来给药并且“每周至少注射1次”的降糖药。
那么,有没有只需要“按周”来口服的降糖药呢?
别说,还真有!并且,这种口服降糖药居然可以惊人地实现“每两周才口服1次”,它就是全球首款“双周口服DPP-4抑制剂”---考格列汀。

事实上,从作用机制来看,“DPP-4抑制剂”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列汀类”降糖药,主要是通过“间接”作用于肠促胰素系统来发挥作用的。
也正因为是“间接”产生作用,因此,这类药物也并不会像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那样带来很强的降糖与减重效果。
从已有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双周制剂】考格列汀与利格列汀等【日制剂】的降糖效果类似,可以带来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大约0.96%的降幅;与此同时,可显著降低餐后血糖波动,尤其适合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
除此以外,考格列汀无低血糖风险,对体重影响中性,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还很低,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优先选择的。

综上所述,这3类以“周”为单位给药的“低频高效”降糖新药,可以说是各有特点:
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和替尔泊肽等肠促胰素类【周制剂】以“强效降糖、减重”以及“心肾保护”见长,是肥胖/超重或心肾高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的优先选择;基础胰岛素【周制剂】---依柯胰岛素,则为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患者带了更便捷的选择,尤其适合老年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考格列汀则是只需要“每两周才口服1次”的降糖药,对于降糖强度需求不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尤为适合的。
当然了,如今早已不再是依靠某一种降糖药“单打独斗”的时代。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进行早期联合,已经成为降糖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好在,前面所提到的这3类降糖新药之间,也完全可以组合出非常好的药物搭配。
比方说,“肠促胰素类【周制剂】 + 依柯胰岛素”的组合可以大大减少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2型糖尿病患者的注射负担,并提供很强的血糖控制效果。
再比如,“肠促胰素类【周制剂】 + 考格列汀”的组合则能比较好地兼顾空腹与餐后血糖管理,与此同时,还能确保患者得到“心肾保护效应”。

对于过去确实常常因为服药依从性不佳、漏服药物而导致血糖反复波动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些“低频高效”降糖新药的出现,毫无疑问带来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更令人值得高兴的是,除了替尔泊肽以外,上述提到的其余药物均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包括依柯胰岛素与考格列汀)。
这意味着,使用这些药物的成本与门槛,也并不是太高!

药物使用说明书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年1月 第17卷 第1期
2,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年9月 第16卷 第9期
3,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周制剂中国证据与专家指导建议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年6月 第30卷 第6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