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陈毅在临终之际托付王震:此人曾要杀我,千万不要亏待他
世人皆知陈毅元帅是开国元勋,却鲜有人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竟然还在惦记着一个曾经要杀他的人。1972年的寒冬,病榻上的陈毅将老战友王震唤到床前,艰难地握住他的手说:"有个人曾经想要我的命,但我走后,你们千万别亏待他啊!"这句话让王震大为震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位元帅临终前竟然如此惦记一个"仇人",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个曾经要杀害陈毅的人,又是何许人也?而陈毅为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要特意交代不可亏待此人呢?
一、谭余保的革命历程
说起谭余保这个名字,如今的年轻人怕是很少听说过,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湘赣边界,提起这位红军指挥官,那可是无人不晓。1930年,谭余保加入中国共产党,彼时他还只是个朝气蓬勃的青年。那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范围内疯狂围剿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湘赣边界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就在这样的形势下,谭余保带领着一支队伍,在湘赣边界的崇山峻岭间开展游击战争。说起这支队伍,还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34年春天,谭余保的部队遭遇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弹尽粮绝之际,他带着战士们躲进了棋盘山的深处。
世人都说棋盘山险峻,可谁又能想到,正是这座山,救了谭余保和他的战友们。山里有个叫石牯塘的小村子,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将粮食和衣物送到山上。谭余保常说:"没有老百姓的帮助,我们早就饿死在山里了!"
1934年秋天,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按照组织的安排,谭余保和他的部队担负起了掩护主力转移的重任。那时候的情形,老百姓都记得清清楚楚:白天,国民党的飞机在天上盘旋;晚上,谭余保就带着战士们出来打游击。
有一次,国民党一个团的兵力围剿石牯塘。谭余保得到消息后,立即带领几十名战士,从三个方向向敌人发起进攻。敌人以为遭遇了大股红军,仓皇撤退,石牯塘的群众得以转移到安全地带。这一仗打得漂亮,可谭余保的部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的警卫员小张就是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
就这样,谭余保带着这支队伍在湘赣边界坚持了整整三年。那三年,他们经历了数不清的生死考验。白天藏在深山里,晚上出来打游击。有时候连续几天吃不上一顿热饭,但谭余保和战士们硬是咬牙挺了过来。
到了1936年,谭余保的队伍已经分散在湘赣边界的各个山区。通讯不便,消息闭塞,他们并不知道西安事变已经发生,更不知道国共两党已经停止内战,准备共同抗日。正因如此,当陈毅同志来找他们的时候,才会发生后来那场惊心动魄的相遇。
那时的谭余保,每天都在为找寻组织而发愁。他不知道其他地区的革命同志怎么样了,也不知道党中央到底在哪里。这种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日子,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实在是太难熬了。但谭余保告诉战士们:"咱们就是最后一个红军,也要把红旗插在湘赣边界!"
二、西安事变后的历史转折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这场震惊中外的政治事件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斡旋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这个重大消息传遍全国,可南方的许多游击队却仍被蒙在鼓里。特别是在湘赣边界活动的红军游击队,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与外界几乎完全失去了联系。中央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能及时通知这些游击队停止对国民党的军事行动,不仅会影响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更可能导致这些同志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1937年初,党中央决定派遣得力干部到各地寻找"失散"的游击队。陈毅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任务分工是这样的:陈毅负责湘赣边界,李先念负责鄂豫皖地区,刘少奇则负责与白区党组织取得联系。
陈毅接到任务后,立即带着几名地下党员向湘赣边界进发。可这哪是件容易的事?且不说路途遥远,单是打听游击队的下落就是个大难题。国民党的军警到处搜捕共产党人,陈毅一行不得不化装成商人,小心翼翼地打探消息。
在前往湘赣边界的路上,陈毅遇到了不少惊险。有一次,他们借宿在一家客栈,隔壁房间就住着国民党的便衣。那天晚上,便衣们正在大声谈论如何围剿共产党。陈毅和同志们只能屏住呼吸,等到天亮才悄悄离开。
为了打探游击队的消息,陈毅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同志们分头到各个集市去,假装收购药材,实际上是在打听游击队的消息。这个办法还真管用,很快就有消息传来:在棋盘山一带,经常有武装人员出没。
但是,找到游击队的踪迹只是第一步。更大的困难是如何让这些同志相信西安事变已经发生,国共两党已经停止内战的事实。这些游击队员在山里打了这么多年,对国民党的仇恨已经深入骨髓,要他们突然接受与国民党合作抗日的新形势,谈何容易?
陈毅深知这一点,他特意带上了《新华日报》和其他证明身份的文件。可是,这些文件在当时的情况下,真的能起作用吗?游击队员们会不会认为这些都是伪造的?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陈毅。
与此同时,在湘赣边界的各个山区,谭余保带领的游击队仍在与国民党军队打游击战。他们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次遇到国民党军队,他们都会奋力反击,这无疑增加了陈毅找到他们的难度。
就在这种情况下,陈毅终于得到了一个重要线索:在一个叫做松树岭的地方,有人看见过红军的旗帜。这个消息让陈毅看到了希望,他决定孤身一人前往松树岭,寻找谭余保的部队。这个决定,让他的警卫员十分担心,但陈毅说:"革命同志还在山里打游击,我们就得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他们!"
三、松树岭上的惊险相遇
1937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松树岭上雾气弥漫。陈毅带着一名向导,沿着羊肠小道往山上攀爬。这条山路十分陡峭,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口气。向导告诉陈毅,这条路是当地老百姓运送物资给游击队用的。
就在他们快要到达山顶时,突然从浓雾中窜出几个持枪的人。这些人身穿破旧的军装,但精神抖擞。他们二话不说就将陈毅和向导团团围住。其中一个人厉声喝问:"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到这里来?"
这些人正是谭余保的游击队员。多年的游击战争让他们养成了极其谨慎的习惯。任何陌生人接近,都可能是国民党派来的奸细。陈毅平静地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可游击队员们并不相信。
游击队立即将陈毅和向导带到了他们的临时营地。这个营地建在松树岭的一处凹地里,四周都是高大的松树,易守难攻。营地里的战士们看到陈毅时,都端着枪警惕地注视着他。
谭余保很快赶到了。当时的场面十分紧张,谭余保命令战士们加强警戒,同时仔细审问陈毅。陈毅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文件和报纸,向谭余保介绍西安事变后的新形势。但是,谭余保和战士们对这些"证据"持怀疑态度。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一个细节上。陈毅说起了1934年红军长征时的一些具体细节,包括红军在途经某些地方时的部队番号、指挥员姓名等。这些信息只有真正的红军高级将领才会知道。谭余保听后沉默了许久。
就在这时,一名哨兵急匆匆跑来报告:发现国民党军队正在向松树岭推进。谭余保立即下令部队准备战斗。陈毅说:"不要开枪!现在形势已经变了,我们要和国民党一起抗日。"但谭余保没有理会,他命令战士们进入战斗位置。
情急之下,陈毅说了一句话:"如果我是奸细,现在正是除掉我的最好时机。可我愿意和你们一起战斗!"这句话让谭余保动摇了。他仔细观察陈毅的表情,发现这位"可疑分子"确实没有丝毫慌乱。
最后,谭余保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陈毅留在指挥部,而他带队去侦察敌情。这既是对陈毅的考验,也是对形势的试探。如果陈毅所说属实,那么国民党军队应该不会主动进攻;如果是骗局,那么他们很快就会知道真相。
谭余保带着一个班的战士摸到山下,发现国民党军队确实没有进攻的意图,反而在有序地撤退。这个情况印证了陈毅的话。当谭余保返回营地时,发现陈毅正在和战士们讲述长征的故事,那些细节无一不是真实的。
这次侦察结果,加上陈毅展示的报纸和文件,终于让谭余保确信了西安事变后的新形势。但是,谭余保后来对战友们说:"当时虽然相信了陈毅同志,但还是派人严密监视着他,直到上级派来的联络员证实了这一切。"
四、游击队的重新集结与改编
在确认了西安事变后的新形势,谭余保的游击队开始了一场艰巨的转型。首先要解决的是与其他游击队的联络问题。当时在湘赣边界活动的游击队不止谭余保这一支,还有几支规模较小的武装力量分散在各处山区。
陈毅和谭余保商议后,决定派出多个联络小组,分头寻找其他游击队。这些联络小组每组由三到五人组成,都携带了相关文件和报纸。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联络小组还带上了谭余保亲笔写的证明信。
寻找其他游击队的过程并不顺利。有一个联络小组在寻找李明山部队时,整整走了半个月的山路。当他们终于找到李明山部队时,却遭到了扣留。这支游击队的战士们同样对国共合作的消息将信将疑。直到谭余保亲自前往说明情况,李明山部队才接受了这个事实。
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武器装备的统一整编。这些游击队的武器大多是在战斗中缴获的,型号不一,弹药补给困难。根据新的形势,这些部队要改编为正规军,必须进行装备的标准化。
1937年4月,各支游击队终于陆续集中到了一起。经过统计,总共有战士近千人,但能用的武器只有六百多支,其中还包括一些年久失修的老式步枪。陈毅立即向上级报告了这一情况,请求解决武器装备问题。
在等待新装备的同时,游击队开始了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以前打游击时,部队的训练主要集中在山地战术和伏击战术上。现在要成为正规军,就必须学习队列训练、战术配合等基本军事科目。
政治学习的重点是让战士们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多年的内战让很多战士对国民党军队有着根深蒂固的敌意。现在要与昔日的对手并肩作战,确实需要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陈毅在一次讲话中说明了形势:"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踏上了我们的国土,现在最重要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5月中旬,上级派来了军事教官,带来了一批新式武器。这些武器大多是德制和捷克式步枪,比游击队原来使用的武器精度要高得多。教官们手把手地教战士们使用新武器,讲解枪械的构造和保养方法。
改编工作进行得很快。原来分散的游击队被整编为一个主力团,下设三个步兵营和一个特务连。谭余保任团长,李明山任政委。各营连的指挥员也都从原游击队的骨干中选拔产生。
6月初,改编工作基本完成。新编成的部队进行了第一次战术演习,演练了进攻、防御等基本战术动作。虽然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与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这支部队也获得了新番号,正式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一个组成部分。
部队改编完成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配合其他部队防守湘赣边界的几个重要关隘。这些关隘都是进入江西的重要通道,一旦日军突破江西防线,很可能会从这些地方向湖南渗透。
五、从游击队到抗日主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消息传到湘赣边界时,已经完成改编的原游击队立即投入到抗日战争的准备中。这支部队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协助守卫萍乡至醴陵一线的铁路交通线。
这条铁路线对于战时物资运输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日军空军频繁轰炸,铁路沿线的防空工事建设成为首要任务。原游击队员们凭借多年在山区活动的经验,很快在铁路沿线的制高点修建了隐蔽的工事,并设置了多个观察哨。
8月上旬,日军飞机首次对这段铁路进行轰炸。战士们发现,这些轰炸机总是沿着固定航线飞来。于是,他们在几个关键位置设置了高射机枪阵地。在一次遭遇战中,这支部队成功击落了一架日军轰炸机,这是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个重大战果。
随着战事的发展,这支部队逐渐显示出其特殊的价值。他们既熟悉正规作战,又保持着游击战的传统技能。在一次日军突袭铁路线的战斗中,他们采用了游击战术,利用熟悉的地形优势,将一个日军小队引入伏击圈,全歼敌人。
1937年底,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南昌。这支部队奉命参与南昌保卫战。在这场战役中,他们负责阻击从乐平方向突进的日军。战士们在半山腰的隐蔽处设置了交叉火力点,当日军进入射程时,突然开火,造成敌人重大伤亡。
即使在撤退时,这支部队也展现出不同于其他部队的特点。他们采用分散转移的方式,避开日军的主力追击,然后又迅速集结,继续打击敌人的补给线。这种战法让日军疲于应付,也为主力部队的战略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1938年初,这支部队被调往赣南地区。在那里,他们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挑战:如何阻止日军利用当地汉奸收集情报。他们采用了一个独特的方法,让熟悉当地方言的战士化装成普通百姓,打入汉奸组织内部,成功破获了几个日军情报网。
春节过后,部队接到新的任务:配合游击队在敌后开展破袭作战。这时,他们之前的游击经验又派上了用场。他们帮助新成立的游击队设计战术,教授经验,使游击战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起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还创造了一套专门对付日军坦克的战术。他们发现日军的坦克在山地活动时常常会受到地形限制,于是利用地形设置路障,在狭窄的山道上伏击敌人的装甲部队。这种战术后来被其他部队借鉴,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1938年中期,这支由游击队改编而来的部队已经成长为一支成熟的抗日劲旅。他们不仅保持了游击队灵活机动的特点,还掌握了正规作战的技能,成为抗日战争中一支独特的力量。在后来的战斗中,他们多次参与大型会战,也经常独立执行特殊任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