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顺元年(1457年)六月初十,秦世子朱公锡上疏朝廷,请求换掉其父秦康王坟园中的碑石。秦康王碑文由谨身殿大学士王文所撰,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陈循所书。对于亲王而言,出动这个阵容为其撰写碑文,属于莫大的哀荣。那么朱公锡为何执意要废弃碑文呢?这还要从高层的变更说起。
秦康王墓石翁仲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蛰居南内多年的“大明战神”太上皇朱祁镇,在石亨等人的支持下,趁弟弟明代宗病重发动政变重夺皇位。随即废朱祁钰为郕王,改元天顺,并对朝堂实施大清洗。王文、陈循为明代宗所重,故被打入奸党,王文与于谦一道被处死,陈循则被流放铁岭卫。朱公锡一看风向突变,立马响应朝廷动向,提出将碑文毁掉重写。
“壬寅,秦世子公锡奏: “父康王薨,坟园碑石,系罪人王文撰文,陈循篆额,不可垂示后人。乞改命儒臣撰篆立石。”(《明英宗实录》)
此举虽然被正在疯狂找机会给自己挽尊的明英宗,以“君子不以人废言”制止。不过也能看出朱公锡非常会来事。
会来事,也会搞事朱公锡,生于正统二年(1437年),为秦康王嫡四子,生母秦康王妃陈氏。虽然在兄弟中伦序最幼,可三个兄长都是庶出,嫡出的他是秦王之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正统十一年(1446年)五月,被册封为秦世子。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二十八日,秦康王朱志(土絜)薨逝,在位28年,享年52岁。天顺二年(1458年)五月,朱公锡正式袭爵,奉命前往西安进行册封的正副使为泰宁侯陈泾和吏科给事中鲁崇志。
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北京爆发曹吉祥、曹钦之乱。朱公锡接到朝廷平乱成功的敕书后,立即上疏表示想要赴京朝贺。二曹之乱对明英宗而言本就不是很么光彩的事,且宣德以后禁止宗王朝觐已成为朝野共识。所以明英宗祭出“道里遥远”旗号,让他不必来京。
会来事,必然会有所求。朱公锡整事的能力也不差。
秦康王去世后,其一万石岁禄照例应当住支,可朱公锡于当年十月上疏称没有财力为先王治丧,且家里人口众多难以为继,请求准许他继续支领亲王岁禄。考虑到前两年秦王府刚遭受火灾,连府库都没能幸免,明代宗大度地予以准许。
全民植树
天顺二年(1458年)闰二月前后,朱公锡趁着明英宗复辟,正要展示新朝新气象的时机,上疏连提三个请求:
其一,朱公锡指出父王坟园太小,缺少种树的地方,想要亲自赴京陈情。就为这么点一封奏疏就可以搞定的小事而要求进京,估计是在找借口在皇帝面前露个脸、卖个好。然而明英宗显然不领情,表示此事已令有司处理,“道途辽远”,你就不必来了。
其二,朱公锡提出朝廷赐予的仪仗毁于大火,请求让工部重新打造一副颁给。仪仗关乎宗室的脸面,受封的同时会赐予,其后想要新的,必须拿出过硬的理由,且要以旧换新,不然谁知道你的仪仗是真坏,还是假坏。朱公锡轻飘飘地一句毁于大火,显然有揩朝廷油的嫌疑,然而明英宗还是同意了,不过加了一句“不为例”。
其三,朱公锡表示府中所用的纱罗、叚匹、三梭布和夏布,当地不产,是以想要派人前往苏杭采买。这个要求不算出格,朱祁镇一口答应。
秦藩典膳侯介很会揣摩上意,见朱公锡崇佛,提出想要出资修缮一座古寺。这也算是为本地文化事业做贡献,朝廷和地方不会来管你。但在侯介的蛊惑下,朱公锡竟然脑洞大开的要给这座寺院求个御赐寺额。大明以儒治国,讲究的是崇文尊孔,对佛道由僧录司、道录司发放度牒进行管控。所以明英宗对秦王这种离经叛道的荒唐要求,直接以“不准”二字打发。
结果朱公锡在侯介的撺掇下还来劲了,皇帝明确表示不行,依旧三番两次的上疏奏讨,如此牛皮糖行为终于惹恼了皇帝。天顺三年(1459年)三月,明英宗下旨严厉斥责秦王,并缉拿侯介交给法司处置。
“此等琐事听其拨置烦扰如此,其余府中之事不能持正可知。侯介已送法司。今后王宜谨守礼法,勿顺下人私情,辄使轻率妄动。庶全令名,而无后悔。王其戒之!”(《明英宗实录》)
成化五年(1469年)闰二月,在朱公锡的奏请下,增给其庶长子镇安王朱诚泳禄米本色二百石。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又增给秦府食盐岁十引。
西安古城墙及护城河
正统十年(1445年),秦藩受命从西安右护卫选调一千军余赴延绥协助驻军进行秋防,此后成为定例,正军又屡屡被调往宁夏戍守。
朱公锡对朝廷这种长期薅自己羊毛的行为很是不满,遂于成化十年(1474年)四月,以护卫军将士“畏避差役,多致逃亡”为由,上疏表示而今“虏寇已遁”,边防压力骤降,要求免除再派军余赴延绥的诏令,以让他们获得修养。明宪宗体量秦藩护卫军将士的艰辛,予以准许。
成化十三年(1476年)闰二月,朱公锡奏称本府失火,殿庭门庑俱毁,请求如周、楚二府一般,让有司负责重建。
王府重建,陕西方面必然需要出钱出力,因此陕西守臣在接到工部的勘察文书后,大倒苦水,表示秦王府重建工程太过浩大,现如今边境吃紧,难以挤出所需劳役,况且王府殿宇所用木料皆为巨木,民间也难以采买到,要求王府也出一把力。获得明宪宗许可。
“狭西守臣勘报:‘是役工程浩大,且今边事未宁。除王自助银二万两外,计其工力犹多。况殿宇用木甚钜,非民间所有,宜令本府护卫径拨官军采办。其余夫匠,照军三民七之例,相兼为便。’”(《明宪宗实录》)
为给红颜讨名分,向当朝皇帝行贿朱公锡的原配西安后卫指挥使王徽之女,她于景泰二年(1451年)九月被册封为秦世子妃,天顺二年(1458年)五月晋封秦王妃。
成化四年(1468年)七月初九,秦王妃王氏去世。朱公锡展现出情深意笃的一面,虽然没能如大文豪东坡居士一般亲自操刀撰写《亡妻王氏墓志铭》,或来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进行悼念,可他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悼念王王妃。
成化五年二月,朱公锡上疏朝廷,提出要给王王妃立碑,将天子颁给的谕祭文,及当年封妃的册文都刻上去。这种要求多少有些违制,不过自幼经历的苦难,使明宪宗非常感念亲情,准许他立碑,唯一的要求是让他自掏腰包。
“甲寅,秦王公锡以妃王氏薨,奏欲于坟前立石,镌录谕祭文,并妃封册,以昭恩命。礼部覆议,宜令王自备王料镌刻,且戒不得生事扰人。从之。”(《明宪宗实录》)
苏东坡画像
但是男人嘛,在女色上喜新厌旧实属正常,一如王苏轼在原配王弗去世一年后就迎娶其堂妹王润之,朱公锡在王王妃去世后,很快又有了一个红颜知己:嵇氏。朱公锡对嵇氏的定位——或者说是在嵇氏的枕边风作用下——为秦王继妃。
明初,多有亲王元妃薨逝,朝廷再为其册封一位继妃的先例,比如鲁荒王朱檀的两位汤妃,再比如周宪王朱有燉元妃吕氏去世后续娶巩氏。
可到了明英宗时代,事情出现变化。在此之前,正妃去世,不管是否有子嗣都可以续娶,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样做存在很大问题。原因很简单,继妃之子也是嫡子。若元妃生有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多一个继妃也无所谓。可若是元妃无子,而亲王又已有庶子,那么一旦继妃生下儿子,就会对庶长子的继承权造成冲击,进而对王国的安定带来隐患。
有鉴于此,明英宗决定防患于未来。天顺四年(1460年)四月发布诏令,对宗王续娶做出限定,必须膝下无子才能续弦。
“己巳,命诸宗室王府:凡无子者,方许请继室;生子至八岁者,方许请名;女至十五岁者,方许请封。著为例。”(《明英宗实录》)
朱公锡虽然没有嫡子,但有庶子——镇安王朱诚泳,所以不具备续弦的前提条件。但他撒泼打滚地表示我不管,我就是要把嵇氏扶正,为此还不惜向皇帝献礼。礼部和皇帝被他缠地受不了,遂于成化十年(1474年)四月同时敕封嵇氏,给她一个继妃的名头。
“甲申……敕封秦王公锡继娶嵇氏为妃。时例,宗室有请封继妃,无后者方许。王已有子诚泳,而为嵇氏请封不已,甚至有所贡献。礼部不得已,覆奏但赐敕授以继妃之名,不遣官册封。”(《明宪宗实录》)
在这里朝廷跟朱公锡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在“崇简王朱见泽”篇提到过,册封王妃需要经历“告庙、传制、遣使册封”等一系列流程,即便是继妃也同样如此。随着宗室人口的增多,宗王续娶也变得频繁,是以朝廷不再派遣册封使节,改由王府派人进京领取金册和冠服。可见金册和冠服是确立继妃地位必不可少的物件,也正因此才称之为册封。而敕封则只有敕书没有金册,自然更不会有亲王妃冠服。名为继妃,可跟次妃又有何异。说穿了,这就是皇帝和礼部合起伙来哄朱公锡开心而已。
亲王妃九翟冠
朱公锡自然清楚其中的弯弯绕,所以收到敕命后又派人入京,将金灿灿的百两黄金呈到皇帝案头,求他网开一面给予嵇氏册命冠服,若是害怕有后来者,在诏书上加一句“不为例”不就得了。
然而明宪宗笑纳了秦王所赠的小钱钱同时,却并未给他办事。因为就在敕封嵇氏为秦王继妃的前两天,朝廷刚传制遣使册封都指挥佥事廖珷之女廖氏为镇安王妃,儿子都成婚了,你还要硬给他找个正牌小妈,为老不尊不说,搞不好还会让秦藩陷入动荡。所以关起门来开心一下还行,变假为真朝廷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善待宗室朱公锡行事虽然多少有些不靠谱,但在对待宗室的态度上,比老爹秦康王却要好得多。
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一月,朱公锡的从弟第三代兴平王朱公铄薨逝,由于无子,兴平郡国除封,朝廷赐予其王妃吴氏每年二十石养赡米。成化十四年(1478年)九月,在朱公锡的奏请下,朝廷又增给吴氏养赡米每年三十石。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七月,在朱公锡的奏请下,朝廷赐予秦藩辅国将军朱公䥸(音mi)遗孀张氏、朱诚浙遗孀李氏,养赡米每年各三十石。
秦藩镇国将军朱公潞去世后,其遗孀王氏曾以“孀居乏嗣”为由上疏朝廷,请求赐予养赡米每年三十石,结果被拒。直到成化二十一年十一月,在朱公锡的奏请下,才同意给予每年二十石养赡米。
成化十七年(1481年),朱公锡的伯母秦怀王妃张氏薨逝。要说这位张王妃也是一位苦命人。宣德元年九月二十七日,明宣宗传制册封她为秦王妃,结果次月初七,秦王府中就传来秦王朱志均薨逝的消息。以北京到西安的道里计,此时册封使团应当还在路上,也就是说张氏成了望门寡,好在没人逼迫她为素未蒙面的丈夫殉葬,却也只得背着秦怀王妃的名头在王府中孤老终生。
西安古城墙及护城河
“生则同衾,死则同穴”是国人形容夫妻恩爱、生死不离的一句谚语,夫妻死后同穴合葬是华夏传统。可明初宗王一级并未执行合葬制度,多数宗王夫妇去世后实施同兆域异穴而葬,有些甚至没能安葬于同一兆域。这多少有些有违人伦,不通人情。
秦怀王去世时,尚没有亲王夫妇合葬的事例,故秦怀王墓为单穴墓。朱公锡认为让伯父、伯母死不能同穴有违孝道,故上书朝廷请求派员对秦怀王墓进行改造,增添一穴以便让他们夫妇合葬。英宗朝以后夫妇合葬已成为宗室的常态,故明宪宗给予支持。其后朱公锡又奏称,秦怀王坟园未建用以祭祀的享堂,恳请如例添造,再次获得明宪宗恩准。
“(成化十七年三月)丁丑……秦王公锡奏:‘伯父怀王薨逝时,未有合葬事例。今王妃张氏薨,宜如例差官添圹合葬。’上从之。寻又以享堂未立,乞如例构造。亦从之。”(《明宪宗实录》)
当然作为一个不怎么靠谱的亲王,朱公锡关爱宗室的举动,自然也有不靠谱的时候。
比如成化十六年(1480年)十月,朱公锡奏称,从弟永寿王府辅国将军朱公鐼(音fen)已为其女会宁县君选定平民胥钦为婿,请朝廷依例赐予胥钦仪宾职事。结果朱公锡、永寿王朱诚淋及朱公鐼,被明宪宗骂的狗血淋头,还累及秦藩长史、永寿王府教授等辅导官被有司逮问。
你道为何?
“崇愍王朱由樻”篇说过,为保证血统的纯正性,明宗室的婚配仪式非常复杂,除三书六聘之外,还要历经藩王上疏奏请选婚,皇帝降旨准奏,藩王上报人选奏请册命冠服,朝廷传制册封四道关卡,是为“二请二敕”。现在朱公锡直接跳过前两道手续直接请封,这属于典型的擅自选婚,本就属于朝廷严打的行为。西安都城隍庙西安都城隍庙
西安都城隍庙
何况会宁县君年仅12岁,离15岁这道准许选婚的最低年限还有好几年。当年永兴王朱志墣曾想给三个儿子养童养媳,已经够离谱了,结果你这里又打算来个养童养婿,真是离离原上谱,一谱更比一谱强。所以不狠狠地敲打你,还待如何!
“甲子……秦王公锡奏:‘永寿王府辅国将军公鐼女会宁县君选民人胥钦为配,乞授仪宾职事。’礼部奏:‘旧例,王府子女必年十有五方许选婚。今会宁县君年甫十二,未经奏请,辄擅选婚,乞降敕戒谕秦王、永寿王及公鐼,今后宜遵成宪。仍行所司,逮问长史教授等官如律。’从之。”(《明宪宗实录》)
阿越说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二月二十四日,秦王朱公锡薨逝,在位29年,享年50岁,朝廷赐谥曰惠。《逸周书·谥法解》曰“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看似“惠”与仁爱有关,应当是个美谥,可实则是个是褒是贬的字眼,单看汉惠帝、晋惠帝等以“惠”为谥的帝王成色就可知晓。
就说他执意要推上继妃宝座的嵇氏吧,就可不是省油的灯。朱公锡去世后,照例岁禄应当住支,结果她两手一摊,表示除非一万石全给,否则王府没钱操办丧事。明宪宗先是以“狭西频年饥馑,民力不堪”为由,答应给予一半,其中本色三千石、折色二千石。嵇氏还不肯罢手,一定要全支一万石,明宪宗被她搞得头痛不已,只得妥协。
此时朱公锡的庶长子镇安王朱诚泳年已而立,按理父王的丧事应当由他操持,结果嵇氏这位所谓的继妃却能代表秦藩与朝廷过招,可见其手腕之高深。要不是她肚子不争气,搞不好围绕着秦王继承权,又会上演一幕宫斗大戏。也正因此,朝廷才会用“惠”给他盖棺定论。
相关文章秦康王朱志土絜(上):兄终弟及的最终赢家,削藩后依然被薅羊毛
秦康王朱志(土絜)下:为“羊吃人”构陷都督,袒护亲信虐待宗室
辽惠王朱恩鑙:本府宗室为何要谋害辽王,去世后为何全城拍手叫好
韩惠王朱徵钋:十岁袭爵的庶长子,以德报怨对待欺凌自己的长辈
代惠王朱成錬:试图拍皇帝马屁,结果拍在马腿上的马屁精
文中所述“秦藩镇国将军朱公潞”,似乎名字不对,应该从“金”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