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即元文宗天历元年,他幼名朱重八,排行老八的意思。原来,朱元璋的老爸是兄弟两个,老大家生有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五和一个女儿;老二家有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和一个女儿。朱家生的孩子非常多,这是陷入家庭贫穷的重要原因。
朱元璋出身卑微,其家境十分贫寒。在朱元璋出生后十年,曾搬迁到了濠州钟离县西乡,又迁到太平乡孤庄村,这个濠州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经过数次搬迁后,他们的日子开始有些好转,依靠租种田地勉强维生。可这时偏偏发生了天灾和瘟疫,使本来就困难的生计无法维持下去了。
1344年,即元顺帝至正四年,淮河流域广大地区发生旱灾、蝗灾与瘟疫,旱灾与蝗灾导致庄稼颗粒无收,饿死很多百姓,瘟疫则直接夺取人命,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大哥都未能逃脱。
穷途末路,朱元璋伤心至极,最让他感到痛苦的莫过于他和二哥竟然没有能力安葬自己的父母,因为自己家没有田地,租来的田地只有使用权,田主不理睬他们的哀告,就是不让他们埋死人。这让他们郁闷得不得了。在他们兄弟唉声叹气的时候,有位好心人家奉献出一小块的土地,让兄弟俩安葬他们的父母。
这段往事,对于朱元璋心灵的创伤很大,以至于数十年后,他成为大明王朝的皇帝,每每触及此事,仍然号啕痛哭,而不能自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啊!当年却苦于方寸之地,以他凶狠阴冷的性格,肯定得找老田主算账。
宰杀小花牛朱元璋小时候有段放牛的经历,跟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靠给当地富人放牛过活。有一天,朱元璋与周德兴、徐达、汤和等小伙伴正在为主人放牛,他们实在太嘴馋了,确切地说是饿得厉害,大家纷纷出主意,一定要弄点儿吃的。
汤和说:“下河抓鱼去吧。”
徐达说:“天旱得厉害,水都快干了,哪里来的鱼?”还有的说:“山上有野兔,咱们去抓两只。”
有人马上回答说:“走都快走不动了,怎么可能捉到野兔!”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众人都低下了头,不再做声。
朱元璋在旁边坐着,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面对着牛群,目光落到一头小花牛身上。他突然大步向前,用胳膊抱住小花牛后腿,旁边的周德兴心有灵犀,抄起砍柴斧,照着小花牛脑袋狠狠砸下去。
汤和、徐达等人也围将上来,大家三下五除二就把小花牛弄死了,然后分头拾干柴,就地生火,烤牛肉吃。
大家吃得很过瘾,狼吞虎咽过后,面前只剩下牛骨头和牛尾巴,这时候才有人想起惹了大祸,少了头牛,如何向主人交代呢?胆小的甚至吓哭了。
朱元璋胸有成竹,自愿把此事承担下来,他吩咐大家将牛皮和牛骨掩埋,用黄土盖住地上的血迹,然后将牛头扔进山洞,将尾巴塞进石头缝里。
天快黑了,大家赶着牛往回走,心里都七上八下的,见到东家,朱元璋假装愁眉苦脸地说:“小花牛钻进山里,夹到石头缝里,拉不出来了。”
这点小儿科,岂能瞒过东家的眼睛,接下来发生的事儿可惨了,朱元璋当晚被狠狠教训一顿,天明后就被赶了出去。
明史权威学者吴晗先生评论道,朱元璋虽然吃了苦头,丢了饭碗,却由此深受伙伴们的信任,认为他敢作敢为,敢于担当,大家心甘情愿把他当做自己的头目。根据历史资料,徐达只比朱元璋小四岁,两人的相识应该是在参加红巾军之后,否则我们难以理解朱元璋称帝后那么急切地诛杀徐达,狠心对自己的小伙伴兼战友下毒手是不容易的。
由此看来,徐达似乎没有参加这次宰杀小花牛的恶作剧。
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是当年宰杀那只小花牛的主角之一。有种说法,是汤和先加入了红巾军,然后写信给朱元璋,把后者拉进去了。当时由于战功,汤和已经官居千户,虽然自己年龄高、资历深,但他对朱元璋却相当恭敬,可能与宰杀小花牛有些关系。
有趣的是,这些参与宰杀小花牛的伙伴们,好几个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当然这是后话。
少年出家当和尚朱元璋没了父母,兄弟们各奔前程,说白了就是讨饭去了。朱元璋生活无法自理,经常饿得昏过去,邻居王大妈看他可怜,给附近寺庙的住持送了点礼物,求他们收下这个可怜的娃子。
对朱元璋而言,现在解决温饱最重要,当和尚是个不错的选择。朱元璋进的这家寺庙叫於皇寺,后来改名为皇觉寺。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曾在原址东北十五里处重建皇觉寺,并命名为大龙兴寺。进入寺庙后,朱元璋拜僧人高彬为师,邻居的人帮助他完成了出家仪式。
在寺庙里,朱元璋做个挑水做粗活的小和尚,住持见他聪明伶俐,于是教他读史书,同时发现他虽在佛前,却没有禅心。然而此时的温饱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想那年月,外面都在闹饥荒,寺庙也好不到哪里去,否则穷人们早把寺庙挤爆了。寺庙没有足够的粥供给众僧了。
朱元璋在寺庙里待了不到两个月,住持正式下达寺庙破产倒闭的通知,数十名僧侣队伍解散了,各奔东西、自谋生计去了。
这年他才十七岁,未成年呢。
做乞丐云游四方朱元璋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讨饭生活,其间他长了很多见识、学到很多东西。
当时情景是十里八乡之内,连树皮草根都被吃光了,凡有人家的地方就有饿死的人,托钵化缘与沿街乞讨差不多,朱元璋饥一顿饱一顿,但尽管食不果腹,他却探察到人心所向。云游四方是认识现实社会的最有效方式,所谓观察人间冷暖、体会世态炎凉、领略人类各色嘴脸,直到很久以后朱元璋回忆起这段生活时,依然万分激动。
在元朝统治风雨飘摇之时,他分明看到这个异族王朝的末日,在老百姓的苦难和诅咒中,看到汉人政权势必重新统治中国。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乱世是英雄的舞台,这是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大好机遇。当然,他根本想不到做皇帝的事儿,只是觉得穷人出头的日子到了。
加入起义队伍1352年,元顺帝至正十二年,此时的天下已经陷入动荡局面。朱元璋也投奔濠州的郭子兴部队,做了郭子兴的亲兵。
这一年,朱元璋二十四岁。
在1351年,今天安徽省阜阳县白鹿庄发生了韩山童、杜遵道、刘福通等领导的白莲教暴动。数月过后,北迄黄河以北、南到长江以南,各地农民起义群起响应,烽烟四起。待到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部队时,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福建、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到处都有头上裹着红布的红巾军士兵了。他们分为数十个团队,占山为王,割据为雄,遂成燎原之势。
朱元璋虽然没有读过书,但他在寺庙里认识了些文字,了解不少历史知识,他曾为讨饭的缘故云游四方,因此见多识广,很会看人脸色,加上少年时代养成的机智果断、敢作敢为的性格,更重要的是打仗不怕死的勇猛作风,使他在这支农民组成的造反部队里,有种鹤立鸡群的卓越形象,于是郭子兴就破格提拔了他,将他安排成自己的亲兵卫队里的头目。
后来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足以改变朱元璋的命运,起因是郭子兴被歹匪赵均用劫持,属下们为如何营救主子急得抓耳挠腮,这为朱元璋提供了发挥个人才智的时机,他假扮郭子兴的女儿马秀英前去成亲,乘机里应外合打败赵均用,救出了郭子兴。
感动之余,郭子兴看到朱元璋的闪光点,并将养女马秀英嫁给朱元璋为妻。这个马秀英可不简单,她就是后来名声很大的马皇后。
事业小有成就冬天时,元军大举围攻濠州,朱元璋与郭子兴被拒之于城外。
第二年的春天,元军头领死掉了,围城危机便自然解去。趁此两军休战的机会,朱元璋跑回家乡,招兵买马,把几乎所有参与宰杀小牛犊的伙伴们都带上,把同一片蓝天下生活的乡里乡亲们招至麾下,不到十天的工夫,就招募了七百人。
郭子兴见朱元璋甚是了得,居然招进来七百号人,马上将之升为镇抚。濠州的红巾军里,共有五个元帅,郭子兴是其中之一,这五个人平起平坐,基本上分不了高低,谁都想当老大,都带有江湖味。
可想而知,农民起义队伍素质原本就低,在这里更无纪律可言了。这五个老大经常闹内讧,有次郭子兴差点被其他四位合伙害死。朱元璋知道这里不是久留之地,在他们手下做事,永无出头之日,很难干出事业来。
经做过精心的调查后,朱元璋发现在此长住无益,于是就把手中兵权交给别人,只和徐达等二十四个人出走,选择自主创业。这次他没回自己老家,而是打了郭子兴老家的主意。后来,又瞅准敌人的薄弱处,狠狠偷袭了元军,招降了一批元军。
所谓元军,就是元朝的军队,为蒙古政府服务的军队,这些人绝大多数是汉人,汉人加入汉人的队伍很快就融合了。
朱元璋的江湖义气,在许多历史资料中都有记载。有一次,朱元璋打败一支曾隶属于他的部队后,俘获了这支部队的数万名将士。这些人惶恐不安,唯恐遭到报复。朱元璋则毫无怒色,下令在里面挑选五百名壮士,担任自己的宿帐保卫。
当晚,风高夜黑,狂风四起。朱元璋蒙头大睡,全然不担心自己的安危,帐外可是白天还杀红了眼的敌人啊!想那灯火飘摇之中,这五百人听着朱元璋的鼾声大起,遂为其宽容和博大的心胸所感动。从此,全军死心塌地,极大强化了朱元璋的实力。
向前辈刘邦靠拢朱元璋充实了军队,一方面整顿纪律,一方面加紧训练,使其战斗力迅速增强。同乡里有个叫李善长的,他读过很多书,很看好朱元璋,于是主动前来投靠。
朱元璋听说他很有学问,就留他在军营里当谋士。有一次,朱元璋问李善长:“现在全国烽烟四起,如何才能天下太平呢?”
李善长回答说:“秦朝末年,也曾这样大乱过。汉高祖刘邦是平民出身,因为他心胸开阔,能够知人善任,征战过程中不乱杀人,因此只花了五年时间,就平定了天下。现在全国上下陷入大乱,呈现土崩瓦解之势,与秦末形势非常相似,您何不向汉高祖学习呢?”
朱元璋与刘邦算得上是同乡,有故事说朱元璋之所以起兵造反,是受到伙伴们的怂恿,他们认为刘邦起兵造反了,做成了皇帝得到了天下,你也可以嘛!于是,朱元璋就坚定了意志。对他来说,农民变成皇帝不是幻想,一千七百年前的汉高祖刘邦就是前辈。
在中国的封建皇帝中,刘邦与朱元璋有着很多共同点,这两个人都是平民出身,其他皇帝基本都是以豪门世族起家。虽说都是农民,与刘邦比较起来,朱元璋的地位更加卑微。
刘邦起兵前,好歹还挂着亭长的头衔。亭长是战国时期设置的职位,当时,在国与国之间的邻接地带设亭,相应置亭长,以防变乱。
秦平定六国之后,以十里为亭,设置亭长,属于国家最低层次和最基础的吏官,负责管理乡村间十里方圆的治安警卫工作,并协助管理民事,其管辖范围,略小于我们今天的乡镇,但比普通村子大多啦,至少在普通民众面前,他们可以神气十足。
自此以后,朱元璋就把汉高祖刘邦当做心目中的榜样。
攻克金陵城朱元璋想练练队伍,他带领这帮人马小试牛刀,连续打下滁州、和州。此时,郭子兴已经得病死了,他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就做了副元帅。
郭天叙没有真本事,缺乏指挥战斗的经验,加上红巾军将士多是朱元璋的亲信,朱元璋名义上是副帅,却掌握了实权。后来,郭天叙在攻打江苏南京的时候,被降军叛徒杀死了。朱元璋成为统帅。
1356年,即加入起义队伍的短短四年之后,他已经成为这支部队名正言顺的元帅。
朱元璋大权在握,遂率领大军大破元朝水军,并把后者打了个七零八落,农民队伍战胜了正规军。一鼓作气,趁热打铁,朱元璋指挥部队攻打南京,先把驻守城外的元军打得大败,数万投降的官兵充实到自己队伍,紧接着,毫无斗志的南京守军出门投降,近五十万军民夹道欢迎。
有了金陵这块风水宝地,朱元璋终于奠定了最稳固的基础,不仅获长江天险之地利,获得江浙富饶经济之供应,又平添兵民五十万。朱元璋把南京城(当时叫集庆)改名应天府,并设天兴、建康翼元帅府。
从此,朱元璋有了革命根据地,可以全力向江南及周边扩展势力,并认真地做他的皇帝梦了。
平定南方且说刘福通领导的东系红巾军,在黄河以北地区声势浩大,牵扯了元帝国的主要打击力量,使南方红巾军得到了相对从容的环境,也给了朱元璋整合南方各部的机会。
却说群雄纷争导致地方割据,各地红巾军之间并不买账,其中对朱元璋称帝威胁最大,即势力最强的是张士诚与陈友谅。
张士诚领导的红巾军的势力范围是江浙膏腴之地,是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号称天下最富;陈友谅领导的红巾军的势力范围则是荆湖地区,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大片土地,号称土地最广,实力最强。如何对付陈友谅和张士诚,成为朱元璋左右权衡的重大问题。
朱元璋的绝大多数部下对陈友谅心怀畏惧,对张士诚则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因为前者非常凶悍,后者意志柔弱,所以他们希望先捏软柿子,再碰硬石头,这是合情合理的。
事实上,朱元璋也动过这种念头,但他也知道付诸行动的危险性,最后,朱元璋听从了谋士们的建议,决定先除掉雄心勃勃的陈友谅,尔后再回过头收拾软骨头张士诚,因为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垫必乘虚而入;若先打陈友谅,不思进取的张士诚可能坐山观虎斗。
战略步骤定下了,朱元璋克制自己的贪欲,不为蝇头小利所动,暂时把近在眼前的张士诚放到旁边,全力对抗强大的陈友谅部队,从开始就在战略方面占据了优势,为日后霸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我们看看这两个人的出身和德行。
这个陈友谅,乃沔阳打鱼人出身。他做过小县吏,趁着天下大乱便投笔从戎,加入造反农民的队伍。他曾在起义军头子倪文俊手下当小文书,翅膀长硬后发展自己的势力去了,很快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地方势力。倪文俊与合伙人闹矛盾,不得已跑往黄州自己老部下陈友谅处落脚。谁料,此时的陈友谅已经变得心狠手辣,而不再像当时那样毕恭毕敬了。
却说陈友谅正愁自己手下人马不多呢,见老上司这块肥肉自己喂到嘴边,假装兴高采烈地欢迎莅临。几天后,陈友谅就在酒宴上宰掉老上司,同时宣布接收其兵马,自封官职为宣慰使,又自封为平章政事。
再说张士诚,他是泰州人,靠走私贩盐发家致富,盐铁是国家严管专卖物资,所以走私贩盐利润丰厚。后来天下大乱,有了经济积累的他们兄弟几个就起兵闹事,起义之初无非杀人泄愤而已,先闯进盐场保安室把保卫乱刀剁死,然后遍灭周围诸富家。
当时盐场工厂生活极其艰辛,干苦力活的劳工对生活很不满,于是纷纷加入队伍。天下动荡形势犹如潮涌,张士诚带领数百人竟然顺利拿下泰州,接着又拿下兴化、高邮,迅速占领了常熟、苏州、湖州、绍兴、宜兴、淮安、徐州、宿州、泗州,连带朱元璋的老家濠州,全部归其所有。很明显,这两个家伙水平都不高,只是动荡乱世中浮出的渣滓罢了。朱元璋出身卑微,虽然陈友谅和张士诚也都是平民出身,但他们的家庭背景比朱家好得多,他们个人也没像朱元璋那样经历太多苦难,可能也正因为如此两人在个人素质上逊色于朱元璋。据说,在革命队伍里,朱元璋经常要读书人为自己读史,可见其谦虚好学的学习精神是相当积极的。
何况,朱元璋身边围聚着很多腹有良策的奇才呢。总之,最后陈友谅和张士诚都被朱元璋灭了,尽管过程是曲折的,但结局是注定的。
挥师北上平定了南方的军阀头子,朱元璋终于可以指挥大部队全力北上了。1367年,即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军北上,拉开灭亡元朝战争的序幕。此时,元朝政权不可同日而语,昔日耀武扬威、在亚欧大陆所向披靡的蒙古铁蹄,在红巾军等反元武装势力的沉重打击下,其力量已经不足以统治全国,淡出历史似乎成为必然。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朱元璋召集诸将商讨灭元大计。根据元大都的地理位置和元朝的兵力部署,制定了先拿下山东,以打破大都的屏障,然后回师河南,斩断大都的羽翼,然后再挥师西进,攻打下扼守东西要道的潼关,以占据统摄中原的战略优势。等到这几个步骤都实现后,半个天下已经为我方所掌握,此时方命令大军全力进攻元大都。朱元璋的参谋们的眼光是客观的,上述方略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当年十月,徐达、常遇春等将领率领二十五万大军,从应天府浩浩荡荡地出发,到今江苏镇江沿运河北上,路上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大军到达山东后,遂攻克今山东临沂、滕县等地,拿下这些要地后,侧翼部队的安全得到保障。
主力军队继续北进,继而攻占山东益都、昌乐、寿光等地,并夺取济南及其附近州县。元顺帝慌了神,紧急命令陕西等地元军迅速驰援山东,但各路元军不听使唤了,他们大多按兵不动。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一个小噱头。
据史料分析,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但在元朝政权日益衰微的时候,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尚未广泛普及。话说由于民众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剧烈的社会动荡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朱元璋组织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元朝政府严阵以待,搜查得十分严密。朱元璋不知道怎样传递消息,军师刘伯温想出一个计策,命令士兵把藏有“八月十五日夜起义”的纸条放入月饼里面,再派人分头运送到各地的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中秋节晚上响应。
到了八月十五日的那天晚上,果然各路义军同时行动,起义军如星火燎原之势。数天后,徐达带领部队就攻下元大都,这次成功来得比想象的要顺利。
消息传来后,朱元璋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让全体官兵与百姓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立下大功的月饼,作为节日糕点赏赐群臣。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建立大明王朝。在以后的日子里,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广泛传播开来,成为我国民间独有的文化现象。
统一天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建年号为洪武。
从1352年朱元璋放弃乞丐的身份,正式加入老家的红巾军起义队伍,只用了短短的十六年时间,便完成了从讨饭乞丐到帝国皇帝的角色转换。这一年,朱元璋四十岁,是为洪武皇帝,史称明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