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者无畏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8-27 16:38:25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亡国之君 王延政)

公元945年,南唐军队攻破闽国都城建州,皇帝王延政被俘虏,闽国宣告灭亡。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控制范围,大概和今天的福建省相当。

当时,建州虽然失陷,但是福州和泉州却仍然在闽国将领的掌握之中。

福州掌握在将领李仁达手里,而泉州则掌握在闽国皇室宗亲王继勋的手中。

王继勋是闽国皇室后裔,他当然想要在政权颠覆之际尽可能保全国祚,于是提出要和李仁达联手,共同抵抗南唐的入侵,但是李仁达却一点也不买他的账。

乱世之际,各有算盘,你王继勋是皇室,你和闽国生死与共,荣辱与共,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不过是给你家打工的将领,生逢乱世之际,我没有那么多的信念感,我也不想要为谁拼命,而只想要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李仁达拒绝和王延政合作,不合作还不算,他还派弟弟李弘通带兵数万攻打泉州。

李仁达在闽国做了将近二十年的武将,作战天赋也许没有,但是作战经验一定是有的,而泉州的王继勋是闽国末代皇帝王延政,被俘虏的那位老兄的长子,素来养尊处优,他是天赋也没有,能力也不行,强敌来犯他不能抵挡,泉州内政也让他治理的一团糟,负责辅佐王继勋的泉州指挥使留从效实在看不去了,只能是拿掉王继勋的管理权,自己亲自来主政泉州。

所谓树挪死,人换活,您看王继勋治理泉州不怎么样,换留从效治理泉州,那真是效果卓著,成绩明显,留从效不仅很快稳定了泉州局势,还轻而易举的击败了外敌,把李弘通杀的是铩羽挫鳞,落荒而逃。

(主政泉州 留从效)

这个时候,其实无论是福州还是泉州,从兴复闽国的视角来看,已经是不可逆转,大势已去了,所以福泉二州都要和南唐保持一种合作或者协同的关系。

我们先来说李仁达的福州。

这个李仁达,他一直和南唐保持着某种密切的联系,自他攻打福州失败之后,南唐认为李仁达已经无多大用处,所以就不想要让他留在福州了,主要是在福州一天,他就能掌握兵权一天,南唐方面怕他生事,多次要求他离开福州迁居南唐的都城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南唐通电福州好几次,让李仁达赶紧过来,李仁达当然是高度警觉,这到了金陵就是人家地面,人家地面不由得自己说了算,万一到了金陵,那皇帝李璟老儿脸一变,把自己杀了,把自己关了,自己找谁说理去?所以李仁达是说什么也不去。

李仁达不去,那么李璟就必须派人把李仁达给弄回来,皇帝派出的人,是南唐枢密使陈觉。

值得一提的是,陈觉还是主动请缨的,在李璟面前打了包票,说自己到了福州之后,肯定是手到擒来,乖乖让李仁达到金陵养老。

陈觉想的挺好,但是等他到了福州之后,他才发觉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个李仁达相当凶狠,动辄要打要杀,陈觉虽然是以南唐特派的身份出使福州,可李仁达从来不把他放在眼里,也不把他当个人物,陈觉好几次想要开口,话到嘴边却没勇气说出来,他在福州待了一段时间之后,话没能说出来,闷气倒是生了不少,到最后只能是悻悻告退,离开了福州。

从福州回金陵的路上,陈觉挺不是滋味,当时出使福州时夸下海口说要带李仁达回来,现在孤身一人返回,皇帝会不会发怒?同僚们又如何看待自己?以后还不沦为朝廷的笑柄?

(自作主张 陈觉)

这回去的路很漫长,可是他说服自己内心的过程则更为漫长。

思来想去,陈觉认为不能回去,这样回去脸上实在无光,于是这位仁兄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他途径剑州,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南平时,竟然假传南唐朝廷诏令,擅自调动剑州和建州等地的南唐军队,然后集合起来开始进攻福州。

陈觉进攻福州的行动已经是他在没有得到朝廷授意下的擅自行动了,结果还有一位南唐的大臣叫做魏岑,当时正好也出使福建,他一看陈觉自行带兵攻打福州,这要让这小子给打下来了,那么陈觉就是头功一件,是天大的功劳,这等功劳怎可让陈觉独享,于是魏岑也坐不住了,他也在福建纠结了几队南唐的军队,开始策应陈觉,想要加入到陈觉攻打福州的行动中,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真要打下了福州,他本人也能分一杯羹。

陈觉和魏岑都是没有朝廷命令而擅自行动,按理说他们这样违反纪律调兵,那是要受处分的,杀头也不过分,但是消息传到南唐皇帝李璟这边,李璟却十分开心,认为陈觉和魏岑这俩人干得好啊,真是甚得朕心,约等于三国演义里曹操正想要收拾许攸没理由呢,结果许褚上来就把许攸给砍死了,所以皇帝不仅没处罚陈觉和魏岑,反而又派出大将王崇文支援战场,等于是南唐不宣而战,从四面八方就把福州给团团围住了。

李仁达当然知道早晚有这一天,但是他没想到,这一天竟然来的如此之快,重兵合围,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向五代中的正朔政权后晋求援。

但是后晋的尿性大家也知道,后晋的兵力全都用来对付辽朝契丹,它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救援福州,所以还是老样子,李仁达向后晋求援,后晋只是给了他一堆显赫的职务,而没有派出一兵一卒。

(出兵帮助 钱弘佐)

后晋指望不上了,李仁达又遣使者到吴越国,请吴越国出兵帮助。

吴越和南唐是邻居政权,对两国来说,如果想要扩大本国的势力,福州都是必争之地,所以吴越肯定是不会眼睁睁看着南唐轻取福州,因此吴越王钱弘佐立刻派兵驰援,吴越军联合福州兵对战南唐军,南唐军不敌退去,福州这才算是解了围。

从战略眼光来看,南唐当时据有建州等地,南唐的兵力也早就渗透到了福建,而李仁达困守孤城,吴越又是被临时拉来的救兵,对战场环境更不熟悉,以福州兵和吴越军的战斗力,何以击败南唐军?

《左传》有云:师克在和,不在众。

在某些情况下,一支军队在战场上能否取得胜利,其关键不在于兵力的多少,而在于内部的团结。

围攻福州的南唐军有好几支,兵多将广,但是他们对福州发动的攻击是临时起意,事先没有周密的计划和部署,也就没有可以统一指挥南唐军的将领,陈觉想拿首功,魏岑要拿头功,他们不配合,不合作,不协同,不互相帮助,而是各自为战,毫不团结,因此很容易就被逐个击破。

福州城解围了,李仁达终于松了一口气,南唐攻打他,他是不打算跟南唐混了,后晋不帮忙,他也决意不再臣服后晋,患难见真情,吴越这回出兵帮助,他大为感动,当即决定以后要归顺吴越。

既然李仁达要归顺吴越,吴越当然也不会客气,钱弘佐马上派出安抚使鲍修让领兵驻扎进了福州。

(镇守福州 鲍修让)

这件事儿办完之后,钱弘佐就病逝了,王位传给了弟弟钱弘倧。

钱弘倧在位的时候,李仁达和吴越那可以说是蜜月期,关系打得火热,他亲自到吴越觐见,吴越对他也是大封特赏,但是李仁达就是李仁达,他狡猾的很,去吴越是去了,可是从来不滞留,到了之后待不了多久,就会立刻返回福州。

说白了,李仁达很难真心臣服吴越,回到福州之后,他和吴越派出驻兵福州的鲍修让也一直关系不和,李仁达想要在福州说一不二当小霸王,可鲍修让认为李仁达不过是丧家之犬,是吴越降臣,他决不允许李仁达在福州搞个人主义,俩人是针锋相对,水火难容,可以说是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了。

矛盾既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杀机必然出现,李仁达召集亲信密谋,要除掉鲍修让,解决掉驻兵后背叛吴越,再投南唐,谁知道鲍修让比他反应更快,提早察觉到了李仁达的阴谋,先李仁达一步动手,直接引兵攻入李仁达的府邸,诛杀了李仁达还不算,顺手还族灭其家,一个不留。

仔细算来,李仁达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背叛的一生。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我们都知道,张飞管他叫做“三姓家奴”,意思是他最先侍奉丁原,后来背叛丁原投奔董卓,之后又杀董卓供王允驱使,西凉兵把朝廷打散之后,吕布又自己单干,最后被曹操捉了,他又要投靠曹操,幸好刘备在一旁善意提醒“君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曹操这才把他杀掉。

吕布总是自诩他是天地之间的大英雄,至少艺术作品里的貂蝉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他不明白,作为武将,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有一件事情绝对不能做,那就是叛变,一而再再而三的叛变,男子汉大丈夫,还要怎样在天地间立足?

(身死族灭 李仁达)

吕布已经是叛变集大成者了,没想到五代十国时期更有后来人,就是这位李仁达,他背叛王延羲,背叛王延政,背叛王继昌,背叛卓岩明,背叛南唐,背叛吴越,可以说已经背叛成了习惯,背叛成了爱好。

他太过相信自己的能力了,认为自己反复横跳也没有关系,他也太轻视这个乱世对人品的制约力了,无论世道乱不乱,礼仪道德荣辱廉耻那都是检验一个人的标准,不能因为乱世沦丧,人心崩坏,你李仁达就可以随波逐流,自甘下流。

越是混乱的,缺失道德的时代,拥有高尚品格的人,才越能成就大事儿。

否则武力值第一的吕布不为人所敬,而刘豫州却可以成就帝业呢?

阅看几朝史书,可有一个背叛君主的人落得好下场?

所以他不被鲍修让杀死,也早晚身死,只不过死法不同罢了。

因为,人无信不立,将无德不成,李仁达拥有过权柄,掌握过大军,占据过城池,他狡诈,敏感,多疑,反应快,有头脑,够残忍,他符合在乱世中成就一番大业的所有基本条件,但却唯独缺少了一点,那就是尊重自己的心。

你背叛了别人,不仅仅是在伤害信任你的人,同时也是在侮辱你自己。

参考资料:

《十国春秋·卷九十二》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

黄伟民. 留从效政绩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

柏杨·柏杨曰(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 阅读:67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