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天下之大稽,北魏开国皇帝的爸爸和爷爷,竟然是同一个人

小龙评历史 2024-12-13 16:10:43

鲁襄公二十五年,齐国大夫崔杼与门客杀齐庄公,立其弟为齐国新君,崔杼为掩饰弑君罪行强迫史官写国君因病逝世,但史官提笔写下:崔杼弑其君。

崔杼大怒,提剑杀死了史官,随后又叫来史官的二弟,命其写国君病逝,但史官的二弟写下的依旧是崔杼弑君。

崔杼又杀了史官的二弟,命史官的三弟来写国君病逝,但得到的答案依旧是崔杼弑君,在崔杼杀了史官三弟命史官四弟来写国君病逝时,史官四弟写的依旧是崔杼弑君,终于,崔杼的内心彻底崩溃,夺门而出,这时有一位城南的史官走了进来,他对史官的四弟说:我来此地是因为害怕你们都因为秉笔直书被崔杼所杀而没人记录真实历史。

这个史官一家宁愿牺牲生命也要记录真实历史的故事出自《左氏春秋》,但是大家先别激动,有几件事必须要弄清楚,崔杼弑君的故事能被流传下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当时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就算崔杼能在齐国一手遮天,但周边国家的史官还是有可能将崔杼弑君的故事记录下来。

第二,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贵族权力极大,就算某一个贵族在一定时期得势,也不太会把事情做绝,因为你要维护长期统治就得得到各个贵族的支持,这也是崔杼没有选择杀了史官全家自己写历史的原因。

第三,崔杼政治生涯的巅峰期只持续了2年,2年后就失势被杀,这样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在他死后,他政治生涯中的污点当然会被无限放大。

所以,真相有些残酷,史官秉笔直书的故事能流传于后世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两点:

第一,崔杼还没有那么强;第二,崔杼最后输了。

随着皇权在中国古代权力体系中不断加强,史官秉笔直书的空间越来越小,“曲笔”成了常态,但在有汉一朝,史官们在帮助帝王避讳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各种曲折暗示,将历史真相以比较隐晦的方式透露给读者,真正把改史这件事玩到一个新高度的政权是北魏。

所有人在位高权重后,都会试图把自己不光彩的历史从大众的记忆中抹去,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即便你的权力大到可以让史官完全按照你的意思去书写历史,但事物之间的客观规律是无法被更改的。

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王朝在修史问题上可谓煞费苦心,但有些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你改了历史中的一些细节,其他问题就会变得不合理。

另外,那个“崔杼定律”也在作用于北魏王朝的统治者身上,你管得了自己统治下的北方史官,你管得了南朝史官吗?再者,你北魏虽然在北方建立了一百多年的统治,但你拓跋家终究无法千秋万代,待你的政权瓦解,那些被刻意隐藏的真相也将浮出水面。

被魔改后的北魏官方史书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谜题: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他的爷爷和爸爸竟然是同一个人。

遗腹子

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他的人生可是相当不容易,但同时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以下关于拓跋珪成长经历的介绍都来自于《魏书》。

《魏书》成书于北齐,北齐以北魏正统自居,故《魏书》内容大多参考北魏官方史书,根据《魏书》记载,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早年经历是这样的:

拓跋珪的爷爷是代王拓跋什翼健,父亲是什翼健的世子兼嫡长子拓跋寔,母亲是献明皇后贺氏。

拓跋珪还没出生时,有一个刺客要对拓跋珪的爷爷代王拓跋什翼健行刺,拓跋珪的父亲,大孝子拓跋寔替父亲挡下一刀,并因此受了重伤,不久便离世,拓跋珪成为了拓跋寔的遗腹子。

拓跋珪6岁时,前秦军大举进攻代国,代王拓跋什翼健不敌,带着王子皇孙四处逃离,有一次被敌人追杀时,拓跋珪和其母亲贺氏所乘的马车轮子出了问题,其母贺氏绝望地祈求上苍说难道这个有天命加持的孩子只能命丧于此?随后天色大变,轮子早已出现问题的马车一路狂奔200余里也没翻车,拓跋珪母子因此转危为安。

后来前秦军围攻代国国都,眼看拓跋什翼健大势已去,其庶长子(拓跋珪的大伯,拓跋寔的异母兄)拓跋寔君丧心病狂,闯入大殿杀了父亲拓跋什翼健和所有弟弟,只剩下一个最小的弟弟拓跋窟咄得以幸免(当然了,拓跋珪母子没事)。

城外前秦军见代国大乱,遂杀入城中俘虏了所有代国王公大臣,并准备将这些人送往长安交给前秦天王苻坚发落,苻坚对大多数代国人都宽宏大量没有追究,唯独认为拓跋寔君弑父丧尽天良,将其带到长安五马分尸。

至于拓跋珪,原本苻坚是准备把他安排在长安的,但有一名叫燕凤的代国旧臣向苻坚求情:说拓跋珪年幼,如果把他留在代国,以后代国复国,这个孩子继位后会一直感念大王的恩情的。

而苻坚竟然同意了燕凤的建议,真把拓跋珪留在了代国。

代国灭亡后,苻坚将原代国土地交给了原匈奴的两个部落首领刘库仁和刘卫辰掌管。

拓跋珪跟着母亲贺氏以及贺氏的另外两个儿子拓跋仪及拓跋觚游走于贺兰、独孤等部落之间。

可能有朋友认为上面这句话有点别扭,为什么不直接称拓跋仪和拓跋觚为拓跋珪的弟弟,这个后面会揭晓。

期间几次有“反贼”想暗害拓跋珪,但在其母亲和一些忠义之士的保护下得都转危为安。

后来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崩溃,各势力纷纷复国,此时年仅16岁的拓跋珪就因为“能力出众”在各方势力的支持下复立代国,之后又改“代”为“魏”,随后的几年里,英明神武的拓跋珪率将士东征西讨,平定了包括实力最强的后燕在内的多方势力,最终一统北方建立北魏王朝。

以上这个版本的拓跋珪创业实录可谓精彩,拓跋珪法理上正统,能力上无敌,就是那个天选之子。

但有人可能要问了,这里面好像有些逻辑问题呀,逻辑漏洞肯定是有,而且很多,但是这些暂时先不看,《魏书》中拓跋珪的身世和成长经历,与南边和后世的史书出现了灾难性矛盾,南边的史书不约而同的称拓跋什翼健根本就不是拓跋珪的爷爷,而是他的爸爸。

爸爸的爸爸不叫爷爷

南朝史书中的《宋书》、《齐书》以及记录时间跨度更大的《晋书》,都称拓跋什翼健与拓跋珪不是祖孙关系,而是父子关系。

如果你说《宋书》和《齐书》是有意“黑”拓跋珪还有情可原,《晋书》可是成书于唐朝,唐继承的是隋的班底,而隋继承的是北周,北周从北魏获得的正统性,唐朝史官没有必要去黑他拓跋珪。

还有一点,《宋书》的成书时间要早于《魏书》,当然了,你可以说不管成书早晚它都是南朝史官修的,黑北朝是政治正确。

但既然要“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清奇的角度呢?纠结于拓跋什翼健是拓跋珪的爷爷还是爸爸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别急,史书中矛盾的地方不止这些,关于拓跋什翼健之死,《魏书》中给出细节是被其庶长子拓跋寔君所杀,也就是拓跋什翼健在代国灭亡之前就死了,他没被前秦俘虏。

但南朝的史书给出的可不是这样一番场景,在南朝的史书中,是拓跋珪绑了拓跋什翼健向前秦投的降。

而前秦天王苻坚对拓跋什翼健和拓跋珪的处置是这样的:拓跋什翼健留在长安学习礼法(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而拓跋珪虽然投诚有功,但是绑了自己父亲有罪,流放到蜀地去悔过。

如果说北朝修的《魏书》有不合理的地方,那么南朝的史书中不合理的地方就更大了,其中最大的一个不合理就是拓跋珪竟然能把拓跋什翼健绑了送给前秦军,要知道,那一年拓跋珪6岁,一个6岁的孩子能绑了自己的国君父亲(或爷爷)?那简直不是天选之子,是妥妥的神仙了。

北朝的史书与南朝的史书似乎都没法看了,但是别着急,把这些不合理的地方串起来,整合分析,我们其实能够发现有一个关键的人物贯穿始终,这个关键的人物就是:拓跋珪的母亲,献明皇后贺氏。

这个女人,可是相当的不简单。

复杂关系

拓跋珪的母亲,献明皇后贺氏,是贺兰部首领之女,嫁给代王拓跋什翼健的世子拓跋寔,怀上拓跋珪后不久,拓跋寔遇刺身亡,而后拓跋珪出生。

拓跋寔死后,贺氏应该是被人收继了,因为除拓跋珪外,她又生下了好几个孩子,且父系都来自代国王族一脉,自匈奴开始,草原民族就有父死,子娶后母,兄死,弟娶其嫂的风俗,这种的风俗来自于草原部落的利益需求,一个部落的公主嫁到另一个部落,代表着两个部落的联盟,子娶后母弟娶嫂是为了通过婚姻关系继续维系两个部落之间的联盟关系。

按照《魏书》记载,收继贺氏的是拓跋寔的弟弟,拓跋什翼健的嫡次子拓跋翰,献明皇后与拓跋翰至少有两子:拓跋仪、拓跋觚,另有拓跋烈身份存疑,疑似也是拓跋献明皇后之子。

如果拓跋寔死后,其弟弟拓跋翰收继其嫂子贺氏,这也符合草原习俗,说得通,但问题是这位拓跋翰仿佛是一个工具人一般,其出现似乎只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献明皇后贺氏的其他几个儿子的父亲是谁。

《魏书》在写拓跋寔君反叛杀死拓跋什翼健和他的诸多弟弟的时候特意提了一句,此时拓跋翰已经死了。

从拓跋珪的父亲拓跋寔被刺客杀死,到代国被灭,拓跋寔君杀了拓跋什翼健和代国一众王族之间只有短短6年。

我们按极限时间算,拓跋珪的叔叔拓跋宏就死在代国被灭的前夕,不到6年的时间拓跋翰得完成与嫂子贺氏连生三子的任务,然后又在恰到好处的时候死了,这难度着实很大。

贺氏的小儿子拓跋觚年龄不可考,但不少学者认为其出生在代国为前秦所灭之后,如果这种说法成立,贺氏又是如何与已经死去的拓跋翰生下孩子的呢?

这位所谓的拓跋寔的弟弟恰到好处的出现,和恰到好处的死,以及南朝所有史书都不约而同称拓跋什翼健是拓跋珪的父亲,我们不得不做出另外一番设想:

拓跋寔死后,出于部落联盟的诉求,贺氏的确是继续被拓跋家的人收继了,但是这个收继贺氏的人,不是拓跋寔的弟弟拓跋翰,而正是拓跋寔父亲,拓跋什翼健。

拓跋什翼健收继贺氏时,贺氏应该还没有生下拓跋珪,所以拓跋珪出生时,他名义上的父亲是拓跋什翼健。

至于拓跋珪到底是拓跋寔的儿子,还是拓跋什翼健的儿子,就只有老天知道了。

弟弟收继嫂子的情况,在草原民族间很常见,但父亲收继儿媳的情况似乎并不多见,所以拓跋珪称帝后,要用其叔叔拓跋翰之名为自己母亲遮丑。

如果这一设想成立,那么其他所有不合理的问题都会变得豁然开朗。

现在,把北朝史书与南朝史书中所有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汇总,再把贺氏在丈夫拓跋寔死后又被公公拓跋什翼健收继这个假设带入,看看会得到怎样的一幅历史画卷吧。

矛盾

先来看《魏书》中不合理的地方:

这个不合理的地方首先来自那个所谓的拓跋什翼健的庶长子:拓跋寔君。

根据《魏书》记载,拓跋寔君是在前秦军已经兵临城下,代国灭亡在即的时候杀了代王拓跋什翼健和自己所有的弟弟自立(最小的弟弟拓跋窟咄不在身边,所以侥幸逃过一劫),但有一点很奇怪,拓跋珪和他母亲贺氏当时也在城中,但是却没有被杀。

拓跋寔君在国家将亡之际杀了自己的父亲和所有弟弟究竟有何意义呢?争着去当亡国之君?还有既然他丧心病狂至此,能杀自己的父亲和所有弟弟,为何唯独放过了拓跋珪这个侄子,真是因为拓跋珪吉人自有天相?

上文我们提到了只以工具人身份出现的拓跋寔的弟弟拓跋翰,其实这个所谓的拓跋寔的兄长拓跋寔君更是工具人,他的出现只是为了完成杀死自己的父亲,杀光所有王氏成员的历史任务,任务完成后,他就要被苻坚五马分尸。

其实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个所谓的拓跋珪的大伯拓跋寔君,他的名字本身就很奇怪,他是拓跋什翼健的长子,叫拓跋寔君,而拓跋什翼健的次子(嫡长子)叫拓跋寔,这两个名字未免太像了一点吧?

拓跋什翼健的其他的儿子名字有:拓跋翰、拓跋阏婆、拓跋寿鸠 、拓跋窟咄等,没有这种名字高度相似的案例出现。

更巧合的是,这个所谓的拓跋什翼健的庶长子,叫拓跋寔君,“寔君”与“弑君”同音,而拓跋寔君的历史使命只有一件,就是去弑君。

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还是这个所谓的庶长子拓跋寔君根本就是后世之人人为造出来的工具人?

虽然都是工具人,但这个拓跋寔君与拓跋寔的弟弟拓跋翰还不一样,拓跋翰大概率真有其人,只是拓跋珪安排他“替”拓跋什翼健收继了自己的母亲贺氏,而这个拓跋寔君大概率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么个人,北魏史官“造”出他来就是要完成“弑君”的历史使命。

所有需要被掩饰的地方一定有很关键的东西,《魏书》安排这位极大可能并不存在的拓跋寔君来杀死拓跋什翼健,所要掩饰的真相只能是拓跋什翼健当时没死,或者杀死拓跋什翼健的另有其人。

好,这里面就又要说到南朝史书中的最大漏洞了:6岁的拓跋珪竟然能绑了代王拓跋什翼健去投前秦。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大概率可以认为所谓的拓跋寔君是个不存在的人,所以拓跋什翼健没有在代国灭亡时被杀,南朝史书中关于拓跋什翼健被抓到长安的事大概率是真的,问题是到底是谁抓了拓跋什翼健投奔的前秦。

前文已经提到过,草原民族之间婚姻关系其目的往往是巩固部落联盟,背后是利益考量,女子丈夫死后,如果女方部落仍想与男方所在势力联合,这女子要再找对方部落中一个实力派结婚。

女子并不代表她自己,她代表的是部落利益。

但以上情况反过来讲,就是如果女子所嫁的势力不行了,女子大概率不会丈夫所在部落生死与共,而是会优先选择放弃这一部落而回归自己本部或另找其他势力。

从贺氏的人生履历来看,这个为了让自己所在贺兰部与强大的代国势力始终保持联盟,而不惜在丈夫死后嫁给老公公的女人,是极具政治头脑的,这样的人,在代国势力即将灭亡的时候是绝不会选择去陪葬的。

不但不会陪葬,她还会把想方设法去靠上更大的势力。

理解了这一点,代国灭亡前后的真实历史情况就呼之欲出了:

前秦军兵临城下,代国灭亡在即的时候,献明皇后贺氏不愿意给代国陪葬,相反,她要用自己手中的筹码赌上一把。

为此,她绑了拓跋什翼健去投奔前秦,只有6岁的拓跋珪当然没有能耐绑了代王拓跋什翼健去投前秦,但他的母亲,那个野心勃勃的贺氏却有这样的能力。

贺氏知道,仅靠一张临时投奔的投名状是无法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要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就得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代国唯一合法继承人,有这样的身份,日后与前秦苻坚讨价还价时才能有最大的溢价空间。

为此,贺氏决定斩草除根,把拓跋什翼健的其他儿子全部杀掉。

日后拓跋珪复国时,拓跋什翼健那个唯一活下来的小儿子拓跋窟咄决定跟拓跋珪死磕,且原代国势力大量选择站拓跋窟咄,这些经历过代国灭亡时期国老臣,知道谁是代国的守护者,而谁又是背叛者。

贺氏大概率确实跟苻坚提出过让其子拓跋珪继续留在代地,但玩了一辈子政治的苻坚又岂会看不懂贺氏那点小九九,于是他以绑架君父的罪名把拓跋珪流放了,没了拓跋珪贺氏也就没有了争夺权力的抓手。

后来拓跋珪又被允许回到代国,大概率是因为那两个掌管代国的匈奴人刘库仁和刘卫辰有失控的迹象,得把拓跋珪给放出去搅乱形势。

自己的母亲绑了自己的父王(或爷爷),且杀光了自己这一脉的所有王族成员,这件事实在太不光彩,为了掩盖自己母亲早年的这一罪行,北魏史官们制造了拓跋寔君这个便宜好用的庶长子,把所有罪过都推到他的身上,在完成历史使命后,他也会恰到好处地被苻坚五马分尸。

因为是自己和母亲亲手摧毁了拓跋什翼健所建立的“代”,所以在拓跋珪复国后,选择的将“代”改为“魏”。

以上是拓跋珪母子最可能的早年“创业”过程,期间充满了荒诞与血腥。

但关于那段历史还有一件事没有被解释清楚:国破家亡后在各个草原部落间流离失所的拓跋珪,是如何做到在前秦崩溃后,以16岁的年级快速完成了复国的。

献明皇后贺氏虽然是贺兰部首领之女,但单凭娘家实力是不足以支撑其子拓跋珪完成复国并一统天下大业的,一定还有其他的什么力量在帮助他。

拓跋珪建立的北魏能够屹立百年不倒的根本原因是做到了离散诸部,达到了将游牧部落变成编户齐民的效果。

十六国时期的胡人首领大多都经历了深度的汉化,编户齐民的重要性谁都知道,那么为什么只有拓跋珪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离散诸落,分土定居”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拓跋珪复国时的那位最大的“天使投资人”。

0 阅读:4

小龙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