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表达技巧梳理(二)

老谢语文 2025-01-23 18:06:31

高考古诗表达技巧梳理 (二)

常考的9种抒情手法及效果

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的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作用:酣畅淋漓,一吐为快,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

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怀。

作用:常使情感含而不露,意蕴悠远,深切感人。“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着我颜色。

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借景抒情,景含其中。诗人借对优美的江南春景的描绘,抒发了对江南的热爱、留恋之情。

3、寓情于景

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作用: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见“景”不见“情”,但仔细分析后却发现作者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物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把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寄寓在景物——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啼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之中。

4、触景生情

作者见到某一景物或景象后,受到眼前景物或景象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

作用:“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例:“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柳色引起了少妇的联想与感触,青春易逝,从而表明“闺怨”的主旨。

5、情景交融

作者将感情融合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情感。

作用: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的程度。一般“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但也有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开篇直接将愁绪表达于无言独上高楼之中,接着以“月如钩”的意象传达一种孤清与不圆满的遗憾意境,第三句用寂寞统领整个情绪,梧桐寂寞,深院也寂寞,心中的寂寞与环境的寂寞相暗合。

6、因事抒情

也叫借事抒情。作者借助于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来抒发感情。

作用:情感寓于叙事之中,表意委婉,抒情含蓄,意味无穷,耐人寻味。

例:“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无穷。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作者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7、托物言志

也叫借物抒情。作者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情感。

作用:诗歌中的物具有人格化色彩,表情达意含蓄委婉。

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作者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表达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8、用典抒情。

作者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严蕊《如梦令》)结笔虽未直接点出花名,却已作了回答。“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句中“醉”字,写出此花为人所迷恋的感受。

补充:常见典故含义

投笔——弃文从武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 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 

化碧——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 五柳——隐者的代称 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长亭——送别地的代称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采薇——隐居避世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折桂——科举及第 桑榆——垂老之年 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 

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 击楫——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青鸟——传信的使者 请缨——杀敌报国 抱柱——坚守信约 射天狼——打击入侵的异族

9、咏史抒怀

也叫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作用:用古人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表情达意委婉含蓄。

例:“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与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0 阅读:0
老谢语文

老谢语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