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北宋的社会环境相对来说要比南宋稳定,经济发展也是超过南宋的。就南宋商业发展来看,交易的商品种类繁多,并且数量庞大。加之南宋统治者都很重视工商业,让工商业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同时,以农业为主的广大老百姓在南宋初期逐渐稳定下来,农业也取得了恢复和发展。
南宋偏安一隅,却将经济发展的如此繁荣,主要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有关。南宋政府对于经济的大力支持,使商品经济呈现多样化,也是其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社会的繁荣,让南宋政府面对强敌才有钱来解决诸多问题,我们就从南宋经济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说起,来深入挖掘其中的成因。
南宋商业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南宋的商品经济,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在城乡贸易,南宋与金国的对外贸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奇珍珠玉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器器,天下无有者悉集于此。”出自耐得翁《都市纪胜》
商品交易的种类以粮食,棉花为主,夹杂其他诸如海鲜,野味,盐油等等。当时的临安市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上到粮食等主要民生物质,下到各种瓜果,应有尽有。
在与金国的对外贸易中,南宋主要输出的是茶叶,其次为布匹,棉花等等,而金国输入到南宋的商品主要以皮毛,人参等为主。除了以上之外,南宋对于海外贸易的交易量也很大,输入的商品主要是为统治者提供的奢侈品,而输出的商品以有色金属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印刷业有了飞速发展,书籍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开始流通。
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商业网络的畅通,其交换活动遍布城乡,远至海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通畅的流通网络。中心城市是通畅网络的中心点,也是主要商品的聚集之地。东南以临安为中心,以建康,镇江,广州为纽带,辐射乡村海外。临安,不仅是南宋政府的都城,也是全国最大,最为繁华的商品交易城市。在临安西南,以蜀中成都为商业网络中心,发展出区域性质的商品交易市场。
南宋在北方边境专门设置有管理商品交易的部门,在南方沿海也设置有相同职能的部门,同时,全国各地的各类市场应需而生,农村的草市,实市,山市,夜市等遍布,打破了市场交易时间的限制。
商品意识和交易的灵活性宋代商人很注重交易的信用,树立诚信意识,每个商铺都有自己的名号,从各种文献资料记载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些字号大多数以商家本人的姓氏为主,从很多影视剧中,我们发现,店铺的招牌与幌子有着很大的区别,店铺的招牌一般是在向人们表明自己的身份,在广大的消费者群体中树立自己与店铺的形象。而幌子则是一些流动性的性质,只是暂时性的表明身份的一种辨识。
销售方式上,有多种多样的叫卖,比如用唱歌的方式进行叫卖,还有以商品性能为主的吆喝声叫卖,拿着自己的商品四处兜售的叫卖,这些叫卖声是中国古代商贩们的特殊销售方式,也是中国古代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所谓的叫卖叫买,就是通过商贩们的喊声来吸引顾客,向顾客生动的介绍他们的货物,扇动顾客购买他们货物的热情,以达到推销商品的作用。这种吆喝的叫卖声在南宋时期十分流行,人们将其称为“喝故衣”,后来演化成了一门专门的技艺。
南宋时期的交易量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从当时的税收可以看到南宋时期当时的交易量有多大,当时南宋的税收是商品总价值的十分之一,每年税收达到两万万贯以上,可见当时南宋的交易量有多么大。
南宋商业繁荣的成因南宋自给自足的灵活政策带给了商业发展很好的前提条件,统治者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安置流民,鼓励开荒种地,积极的发展农业生产,同时,采用先进的套种,轮种,育肥等技术来大力发展,由于北方的大量劳动力南迁,积极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农业的发展,让广大农民手里有了余粮,粮食开始在市场流通。
粮食进入市场,逐步演变为商品粮和军粮两种,“全仰广米”(出自真德秀《真文山公集》),浙江一代的富户开始从事贩卖粮食的买卖,他们从市场上大量的收购粮食,用船只将其倒买倒卖周边国家,成为沿海贸易主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粮食的富裕,让一部分农民开始转入到商业上来,这样大幅度的增加了商业从业人员的数量,沿海一代的农民或者渔民“不事田产,唯招接海上诸货,贩运浙西诸邦,网罗海中诸物以为生。”(出自常棠《瀚水传》卷上),为了供应市场需要,多种经济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经济个体。
从南宋开始,手工业逐步分工明确,生产的商品种类繁多,带动和促进了商业的快速发展。
在都城临安,根据当时的文献资料记载,从事工商业的行当多达四百一十四行,政府按照行当和区域来划分,将他们称作行,团,或者市,他们即是手工业作坊,又是开店铺做买卖的商家。
行业种类的增加,是南宋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是促成南宋商业繁荣的一个主要原因。
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是经济繁荣的重要体现,由于南宋政府加大了对于经济的恢复力度,加之北方大量人口进入南方城市之中,与农村城镇形成了交相呼应,商业网络四通八达。
海上贸易的繁荣,也是南宋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南宋政府迁到临安以后,当时的财政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鼓励和支持官员与外国商人接触,容许他们进入南宋来做贸易,并且对于外国商人来到南宋做生意给予很大的优惠。
那些成功招商的官员,政府会给予奖励。举个例子,当时的南宋政府为了打开海外贸易这一块,专门派人到泰国等周边的亚洲国家,邀请这些国家的商人来南宋做生意。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当时有个叫蔡景芳的商人,从大食招商来了一个商人。这个商人来到南宋以后,看上了乳香,一次性的就购买了三十万贯的货物。政府对于蔡景芳一次就奖励了一万贯,并且还授予了一个官职。
南宋初年,为了打开海外贸易的通道,政府专门开放了杭州,温州,泉州等城市的港口,对于外国商人的船只进入港口,政策上给予最大的优待。若是这些国家来南宋做生意的船只遇到风浪,政府还专门接济给他们钱粮,并且派船只将他们护送回国。
为了应对日益繁荣的对外贸易,政府加大了对于船只的建造水平,并且将指南针大量运作到海上贸易中,为对外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技术保障。南宋时期,船只的建造已经开始有了隔离舱,就算船只被撞坏也不至于下沉。同时,政府规定,海上贸易的船只,必须要配备指南针,船员必须要掌握季候风的知识,这些措施的实行,让南宋在当时的航海技术中,处于遥遥领先的世界水平。
在南宋时期,对于做对外贸易的商人,按照其资本大小分为大客,小客。资产在百千万以上的就是大客,百千万以下的是小客。根据《夷坚志》记载,有个姓杨的商人,一开始资产只有不到百贯,做了海上贸易十几载,资产就达到了两万贯,后来每次交易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多一次交易达到了四十万贯。
南宋政府继承了北宋的有关政策,对于做生意的商人很有天赋的,准许他们通过科举考试来进入仕途,对于政府部门遇到的一些棘手的经济问题,总是会召集商人们来听取他们的意见或者建议,使朝廷的官员逐渐认识到工商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对于商人不再是抱着看不起的态度,这也为后来明朝王明阳提出的“工商皆是民”的思想打开了先河。
总结总之,南宋一直处于战争时期,使得民族融合与人口大量的迁徙,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和商品交流发展,为民族融入到中华大家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南宋政府为了繁荣经济,发行了纸币,缓解了金属货币的压力,对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南宋经济的繁荣,恰好印证了一句话,两宋虽然富庶,但是军事落后,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
用现代的目光去审视南宋的历史,南宋商业繁荣的成因对我们现代的商人有很多启迪,首先,生意人要以诚信为本,守法经营,开阔经营思路,使自己利润达到最大化。其次,成功的商业模式,要有成功的包装,就如同南宋时期为了推销自己产品发明的叫喝衣一样,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商人成功了,就应该担负起社会的责任。
背影
是湖广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