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华严寺(三):清院古意与宝殿雄浑

牛爷大走四方 2025-03-03 17:28:07

(续接上文·宝殿佛像壁画绽佛光)

穿过山门便进入了清代小院。

小院中央的位置的是建于清乾隆五十年的过殿,过殿前有一镌刻着“上华严寺”四个大字的鼎式香炉。

过殿建于一石台之上,为上华严寺的念佛堂,同样殿前出抱厦。

梁架上绘有精美的龙形图案和绚丽彩绘。

殿内供奉着香樟木雕的毗卢遮那佛。

过殿左右各有一小门,设计独具匠心。小门的外侧连接着一组配殿。

外方内圆的造型蕴含着华严宗说理有方、说事圆融的深刻寓意。左侧的方形门上镶嵌着“拈花笑”的砖雕,两侧镶嵌着“花开见佛留心印,米香传衣续祖灯”的对联。内侧的圆形月亮门上方镶嵌着雕有“古刹”的扇形砖雕。

右侧的方形门上镶嵌着“擎竹间”的砖雕,两侧镶嵌着“翠竹黄花皆佛性,清池皓月净禅心”的对联。内侧的圆形月亮门上方镶嵌着雕有“圣境”的扇形砖雕。

过殿两侧的月亮门背后分别刻有 “藏龙”“伏虎” 的字样。

穿过“拈花笑”门,来到过殿后面左侧的祖师楼。

祖师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二层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

一层祖师殿内供奉着禅宗初祖达摩。

与祖师殿相对,位于过殿后面右侧的是伽蓝楼,建筑规制与祖师殿相同。

一层伽蓝殿内供奉的是伽蓝神关羽的造像。

大雄宝殿位于伽蓝殿和祖师殿的西侧,上华严寺的中心位置,是上华严寺的主殿。建在五米高的月台之上,月台前正面置石级,周围装勾栏,四周巨相苍松,枝叶繁茂。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依旧址重修。大雄宝殿矗立在4米多高的月台上。

高台石阶下,南北两侧雄踞着两尊威风凛凛的狮子。狮子造型极为逼真,肌肉紧实而富有力量感,昂首的姿态尽显王者风范,双目圆睁,炯炯有神。狮子的毛发卷曲细密,根根分明,仿若在风中微微拂动;锋利的爪子坚实有力地踏在地面,彰显着无畏的气魄;尖锐的牙齿整齐咬合,散发着让人胆寒的凶猛气息。狮子身上还精心雕刻着璎珞等精美装饰,在威武之中巧妙融入了一丝华丽,刚柔并济。

大雄宝殿高台石阶两侧各有砖刻禅语一通,均为126字,是清代书法家崔卿云所书。南侧是唐·黄檗禅师语录:“日升之时明,虚空未曾明;日没之时暗,虚空未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然自如;佛及众生,心亦如是。若观佛作清净光明相,观众作垢浊暗昧相,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凡人皆逐境生心,若欲无境,当忘有心,心忘则境空,境空则妄灭。见善来相迎亦无喜心,见恶相种种亦无怖念。但自忘心,同于法界,方得自在”。

北侧是唐·永嘉禅师语录:“凡人多于事碍理,境碍心,常令逃境以安心,遗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若将心无心,心却反成有。为有贪嗔痴,故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用菩提!故祖德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沿阶而上,高台之上左右两侧即为钟鼓二楼。钟楼内,巨钟沉稳悬挂,钟身铸刻的精美花纹与佛教经文,在岁月侵蚀下愈发古朴。当钟声响起,沉闷雄浑,悠悠传遍四方

鼓楼中的大鼓,鼓面紧绷,每逢法事,鼓点激昂,与钟声交织,一缓一急,在寺院上空回荡,为这片佛土增添了几分神圣与庄严,唤醒着人们内心的虔诚 。

高台中间大雄宝殿前置有一鼎形香炉。

大雄宝殿东向,面阔九间,53.75米;进深五间,29米;单檐五脊顶,出檐3.6米,檐高9.5米,殿顶正脊高1.5米,两端的琉璃鸱吻高4.5米,筒瓦长0.8米,重约27公斤。总面积为1559平方米,巍峨壮观,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辽金佛殿。

大雄宝殿庑殿顶正脊两端的鸱吻, 高达 4.5 米,比故宫太和殿鸱吻还要高出 1.1 米,是全国最大的鸱吻之一;主要由黄、绿、蓝、紫、黑五色琉璃烧制而成;呈龙首鱼尾状,张口吞脊,龙口内露出较长的舌头和锋利的龙牙,龙须粗壮蜿蜒,龙眼巨大,双眼怒目,尾曲前伸;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北侧鸱吻为金代原物,高 4.5 米,上宽 2.6 米,下宽 2.8 米,厚 0.68 米;造型挺拔,由吞着正脊的龙口,吻头后部的龙鳞、用力支撑的龙爪和向上卷起的青尾等部分组成。其张口吞脊,露出较长的舌头和锋利的龙牙,牢固地衔住正脊,龙须粗壮蜿蜒,龙眼巨大,双眼怒目,尾曲前伸,如一朵鱼尾盘花形象。

鸱吻头上双角粗壮,向后平弯成犄角状,耳后长须向上飘卷,雕刻成卷草纹样。腿、膝自体内突出,爪向下抓,踏在屋顶之上,支撑有力。其背部呈水波纹,由下至上整齐排列白色脊椎状物,层层向上出挑,宛如鱼背骨刺,脊梁部分由头后至尾端饰单行圆形连珠体。

南侧鸱吻为明代补铸,高 4.55 米,宽 2.76 米,厚 0.5 米。整体轮廓更显硬朗,吻头更偏向兽型,龙角上翘,龙须装饰淡化似狮鬃毛,花纹不再繁琐。双目瞪视前方,爪部也明显兽化,上不见类似龙爪的小毛刺装饰,不似北吻粗壮硕大,类似兽爪,在整体造型中所占比重下降。尾部宽大,线条粗犷,上有些许龙鳞装饰,简洁明了。

大雄宝殿上方高悬着 “大雄宝殿” 方匾,字体古朴粗壮,笔画雄浑有力 ,尽显深厚书法功底,与大殿的宏伟相得益彰,此匾为清代原作,历经岁月仍光彩不减。下方的 “调御丈夫” 横匾同样是清代原物,在其他佛寺中较为少见。“调御丈夫” 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称号之一,高度赞扬了佛陀普度众生的智慧与慈悲。

大雄宝殿的南立面均匀设置了三道大门,每一道门都呈现出莲花花瓣的形状,名曰壶门,为已知较古者,这在众多佛殿建筑中比较特别。

殿内采用减柱法,减少内柱十二根,扩大了前部空间面积,便于布列佛像和进行佛活动。佛坛上塑有五尊佛像,即五方佛,五方佛高 3.1 米,佛像面相扁平上宽,肉髻顶上有桃状宝珠,端坐在仰覆莲花须弥座上,莲花宝座高 2.9 米,座上雕有盘龙、花卉等图案,背光装饰复杂,纹落细腻、有金翅鸟。

五方佛身旁还有六尊胁侍菩萨,立於莲台小座上,卷发垂肩,双耳或单耳饰圆环,项配颈环、头戴簪冠,下裳中幅长垂曳地,或窄袖、或散袖、或通肩披衣,外配璎珞。神情刻画生动,姿态各具魅力,属明代泥塑中的上品之作。

中央为毗卢遮那佛(木质),位于明间佛台正中,通高 8.147 米;东方阿閦佛(泥质),位于北梢间佛台正中,通高 8.169 米;西方阿弥陀佛(木质),位于南次间佛台正中,通高 7.995 米。

东方阿閦佛(泥质),位于北梢间佛台正中,通高 8.169 米;南方宝生佛(木质),位于北次间佛台正中,通高 8.211 米。

西方阿弥陀佛(木质),位于南次间佛台正中,通高 7.995 米;北方不空成就佛(泥质),位于南梢台正中,通高 7.838 米。

大雄宝殿顶部天花板彩面共 973 块,大部为清代制作,所绘圆环、龙凤、花卉、梵文等图案,极富变化。

大雄宝殿两侧各供奉有十尊诸天像,左右对称分布,整齐地排列在佛殿两侧,个个形态各异,高约 2.8 米,头戴宝冠,身着甲胄,手持刀、剑、琵琶、伞等各类法器 ,如同忠诚的卫士一般守护着主佛。

他们头戴宝冠,宝冠的样式繁多,有的镶嵌着宝石、珍珠等珍宝,在光线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冠上的装饰图案有花卉、瑞兽等各种吉祥元素,寓意美好。

长袍的质地感通过衣褶的雕刻得以体现,衣褶自然流畅,仿佛随风而动。甲胄部分则雕刻精细,有鱼鳞甲、锁子甲之类的不同样式,甲片之间的连接紧密,并且在甲胄上还装饰有各种图案,如火焰纹、云纹等,增强了其华丽感。

他们有的腰间束带,带上挂有香囊、玉佩等小物件;手上戴着各种手镯、臂钏,这些配饰的雕刻也非常细致,展现出古代工匠对细节的严格把控。

有的诸天像面容慈祥,双眉舒展,眼睛微闭,带着一种慈悲为怀的神态,仿佛在俯瞰众生,传达着佛教的慈悲与宽容;有的则是怒目圆睁,眉头紧锁,神情威严,展现出护法诸天的英勇气概,能够镇摄邪魔外道。

他们有的站立如松,身姿挺拔,双手合十或者手持法器置于胸前,表现出虔诚恭敬的姿态;有的则是单腿屈膝,身体微微前倾,像是在迎接挑战或者准备出击,动感十足。

大雄宝殿北次间的准提佛母像,共 87 身。准提佛母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三面八臂,各执法器,两侧菩萨、罗汉、武士围绕,顶部化佛若干,座下护法威严。

大雄宝殿南次间的西方净土经变,共 206 身。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胁侍两侧,主殿顶部射出万道光芒,昭示佛法无边,殿下御路亭榭祥云环绕,菩萨、罗汉、比丘、伎乐天参差排列,人物形态飘逸,线条流畅,绘出一幅宏大的讲经场面。

大雄宝殿两侧山墙和后檐墙南端的七地九会说法图,共九会,为释迦牟尼佛在7个地方进行的9次讲经说法的场面,九幅壁画画面表现均为主佛居中就坐,四大菩萨胁持两侧,前有供养菩萨侍奉,后有十六菩萨相伴,另外还有天王、金刚、明王等分别护持。赴会聆听者多在前和两侧,其中有菩萨、诸天、帝释、神将、比丘、居士等,或立或坐,或倾或侧,或昂首,或侧视,各类形象不等,姿态各异。更为惊奇的是这些壁画历经几百年,依旧色彩靓丽,画面保存完整,是华严寺壁画中当之无愧的珍品。

大雄宝殿南尽间的十六宝观,共 66 身,其内容源自《观无量寿经》,为湛水凝流观、宝池德水观、观音宝相观、宝地圆成观及上生三品、中品三生、下品三生观等十六观;是念佛者通过十六种观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方法。

壁画以十六个圆布局,每个圆内描绘对应观想内容并附标题,中心绘海水莲池,两侧分别是西方三圣与供养人参拜图。

这十六观依次为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等,涵盖从观日、水、地等自然景象,到观佛菩萨像、真身,再到观不同辈往生净土者的修行与往生之相,生动地展现了佛教中通过观想修行以达往生的教义,是研究佛教文化和艺术的珍贵资料。

壁画四周云气缭绕,奇神异境隐约可见,神态各异的天王、力士筋骨雄健,神情威武,为降魔镇妖状。朝拜弟子人物面形丰满,个性鲜明,姿态优美,比例均匀,穿戴华丽,非常贴近生活、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

环殿壁画于清光绪十六年由大同本地画工董安等人绘制、共875.2平方米。殿顶平棋为明代宣德年间补装,在清代光绪初年重新彩绘,有1012块、纹饰无一雷同。

(未完待续·双阁一塔伴古韵今辉)

拍摄于2024-04-11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4
牛爷大走四方

牛爷大走四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