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1936~2015),是河北省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位中医专家,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十大名医之一。
李士懋大师在临床上非常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比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急症。他认为中医的优势在于治疗急症。李士懋大师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诊断时基本不做检查,而是主要依靠脉诊,而且他的诊断非常准确。
李士懋投身中医,与其母亲患有高血压有关。当时,高血压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母亲多处求医无果,后来,服用了中医余冠吾开的中药治好了,此后几十年一直没有复发。
后来,余老又治好他父亲的关节炎。亲眼看到的这些整合,让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士懋在选择专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医,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分配到大庆油田总医院, 在这里度过了17个寒暑,也让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大夫,变成了临床经验丰富,精通温病,为中医急危重症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名中医。
在早期,李士懋在临床中对脉诊其实并不重视,但是在后来的临床中吸收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使他慢慢地看重脉诊,最后唯重脉诊。他深研中医经典,发现最经典的辨证方法就是脉诊。因此,他将历代能够收集到的脉书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对27种脉象进行条分缕析,并结合临床做了大量去伪存真的工作。
他反复学习和应用《伤寒论》,形成一个特别明显的感觉,那就是如果理解了某一方证的脉象,就能够悟透该方证的病机,在临床中就能够灵活化裁、融会贯通。如果对方证的“脉”理解不透,那么用起来就生涩死板,心中没底。因此,他经过长期摸索,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从此以后,他就很少让病人去做机器方面检查了。
李士懋大师在长期的读书、临床、研究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医思辨体系——“溯本求源,平脉辨证”,他认为“本”主要在于经典,而“源”的重点在于临床。《内经》和《难经》等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构架。张仲景则建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巍峨大厦。
所以,欲溯本求源,就要深研经典,悟透张仲景是怎么创立和运用“辨证论治体系”,从而获得启迪。李士懋进一步指出:张仲景把“脉学”引进“辨证论治”体系之中,就是给这一体系注入了灵魂。
李士懋认为,脉诊在“望、闻、问、切”的四诊体系中,占到了五成至九成的分量。他围绕“脉诊”不断探索,先后撰写了《仲景脉学求索》《脉学心悟》《濒湖脉学解索》《平脉辨证传承实录百例》等专著。此外,他还和妻子田淑霄共同编著了《脉学心悟》一书。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