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中探讨歌曲《映山红》的起源,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

快乐鉴骚词 2024-05-02 09:17:25

#头条创作挑战赛#

革命歌曲《映山红》再次被唱红,是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场合,“快乐女声”的赛场,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于革命歌曲的魅力,感叹于传统文化的魅力。《映山红》是一首带了浓浓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相结合的典范歌曲,选用“映山红”作为红军的象征,除了“映山红”颜色的视觉效果,象征了红军的牺牲和奉献,也有来自传统文化中“映山红”的象征意义。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说起《映山红》的文化传承,就不得不说“映山红”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传统文化中最常提到的“杜鹃花”,而“杜鹃花”的起源是“杜鹃鸟”的故事,即大家熟知的“杜鹃啼血”,而“杜鹃鸟”则起源于神话故事,“望帝”的故事。

“望帝”,名杜宇,在古蜀国称帝,他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让帝位于鳖灵。但可惜的是,后期的鳖灵耽于政事,让百姓怨声载道。于是望帝便领着百姓去见鳖灵,但鳖灵闭宫不见。望帝毫无办法,最后病逝,化身鸟儿,飞到宫里叫唤,人们认为是望帝,所以取名“杜鹃”。

宋代诗人丘葵在《杜鹃花》,就详细的描述了这两种意象:

望帝千年魄,春山几度风。

声声向谁白,岁岁作花红。

寂寞荒烟裹,妖娆细雨中。

可怜溅成血,无复见蚕丛。

声声向谁白,岁岁作花红

“望帝千年魄,春山几度风”,望帝数千年以来的魂魄,数千年以来的精神,从随着春山这几度春风而来。

“声声向谁白,岁岁作花红”,望帝所化身的“杜鹃鸟”,这一声声的叫唤,是在向谁表白呢?当然是表白无功,最后每年都化作了“杜鹃花”的鲜红颜色。

“可怜溅成血,无复见蚕丛”,“蚕丛”,古蜀国第一代君主,后代指古蜀国君王。可怜望帝化身的“杜鹃鸟”,声声啼叫,直至啼血,却再也不能见到古蜀国君王。

杜鹃鸟的叫声拟声为“子归,子归”,既是望帝希望早先那个一心为民的鳖灵初心回归,可能也是期望自己能够回归,重新带领蜀地人们安居乐业吧。杜鹃不分日夜啼叫,最后啼出了鲜血,染红了一种鲜花,人们叫它“杜鹃花”,这就是映山红的来历。

鉴于杜鹃花跟杜鹃鸟的深刻关联,人们也是很早就把它跟思乡情结关联起来。比如,诗仙李白就有《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诗仙是先在宣城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就想起自己在家乡常见的杜鹃鸟,想起了杜鹃鸟的叫声,“子归、子归”,一种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

诗仙的诗,是从一个游子的角度来写杜鹃花的思乡意象,而这首小晏的《鹧鸪天·其十三》,则是从一个思妇的角度来写杜鹃花的“子归”意象:

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

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

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

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

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

“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陌路上乱絮飞舞,就像思妇一颗胡思乱想的心;而杜鹃花和杜鹃鸟,特别是杜鹃鸟“子归、子归”的叫声,声声扣动思妇的心灵。

“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为什么游子一年有一年,却不能归来呢?我每年怨月不圆,惆怅忧愁 不能像轻烟一样飘散,到底是为了谁呢?

把“杜鹃鸟”和“杜鹃花”放在一起,象征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就像杜鹃鸟一啼血,就变成了杜鹃花一样。

歌曲《映山红》开头是这样写的,“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红军1934年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不管对于苏区老百姓来说,还是红军自己来说,就像一个游子离开了家乡。所以,“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就是苏区人民盼望红军这个游子归乡,而映山红,在传统文化中,就有思乡的意象在里头,所以,自然而然就有下一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除了游子思乡的意象,在传统文化中,映山红也很早就象征了军队,象征了征人,这也是歌曲《映山红》中映山红象征了红军的一脉相承。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晓行道旁杜鹃花》中写道:

泣露啼红作麽生,开时偏值杜鹃声。

杜鹃口血能多少,不是征人泪滴成。

杜鹃口血能多少,不是征人泪滴成

“泣露啼红作麽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滴着露水,流着红泪的杜鹃花到底是怎么生成?仅仅是意外呢它盛开时,恰逢杜鹃鸟啼血悲鸣,就认为是杜鹃啼血生成的吗?

“杜鹃口血能多少,不是征人泪滴成”,但杜鹃鸟的口中能有几多鲜血呢?能染红这么大片大片的杜鹃花?不,不能,这恐怕还是无数征人,无数边塞、边防战士的泪水把它染成的吧。

这首诗,可能是最早把杜鹃花和军人关联起来的诗词吧。只不过古人只是强调了征人的苦和泪。而歌曲《映山红》,则进行了升华,将杜鹃花的鲜红,解释为红军洒下的鲜血和牺牲。征人的苦和泪,是一种被动的奉献,而红军的鲜血和牺牲,则是一种主动的奉献,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一种主动牺牲。

望帝后来投诉无门,化身杜鹃鸟,实际上是一种亡国之痛,因此,映山红也就继承了这种传统,也就称为了一种亡国之痛的象征。这在历史上也是反复出现的,元灭南宋以后,民间藏匿了许多的南宋遗民,诗人真山民是其中的一个,他在《杜鹃花得红字》中,深刻的记录了这种感受: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多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多是红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望帝只能“愁锁巴云”,往事如云烟一样空空如是,最后只能将失国的遗憾寄托在映山红身上。

这其实是在说诗人自己,南宋灭亡了,他也只能“愁锁巴云”,回想起南宋的重重往事,就像过眼云烟一样空了,散了。而自己也只能将这些遗憾寄托在映山红身上。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多是红”,想回归故国的心愿,终将是不能实现的,就像映山红始终是红色的,不能变为白色一样。望帝是这样,诗人也是这样。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只能一年又一年,映山红每年都染出思国怀乡的红色,长长的、高高的挂在行人的望眼中。

同样的,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被迫长征,也是一种形式的亡国,那映山红的象征意义,也就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传承。

通过杜鹃花而思念故国的,不止有真山民,元代诗人潘音也是如此。潘音十岁而宋亡,闻长老谈崖山事,即潸然涕下。他在《闻鹃》中写道:

子规声切月轮斜,起望诸陵忆汉家。

妇女寻芳浑不解,鬓云争插杜鹃花。

妇女寻芳浑不解,鬓云争插杜鹃花

“子规声切月轮斜,起望诸陵忆汉家”,一大早,在子规鸟声声,月儿斜斜,就要下山了。诗人望着一座一座的陵墓,想起了当年还是汉家朝廷的时光。

“妇女寻芳浑不解,鬓云争插杜鹃花”,而妇女们只顾寻芳,却不解我们的痛苦。她们在云鬓上争相插上了鲜红的杜鹃花。可你们知道杜鹃花象征了什么吗?那是我们浓浓的思乡情结,更是我们有着切肤之痛的思念故国的情结。

同样,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中央苏区的人民看到了映山红,那象征了红军的牺牲,象征了老区人民对远方游子的呼唤。而远在他乡的红军看到了映山红,何尚不是象征了他们对老区的思念。

一曲“映山红”,既象征了苏区老百姓对红军的思念,也象征了红军对苏区、对苏区老百姓的思念。

0 阅读:0

快乐鉴骚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