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农村青年想要跳出农门,有哪些途径?除了读书之外,当兵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可惜当兵的名额有限,许多人挤破脑袋都想去,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样的情况下,不免会导致有人条件优秀也会与之错过。
我是一名边疆汽车团的老兵,1983年国庆节过后,我们驻扎在叶城的部队要全部回昌吉团部进行冬训。当年的12月份,我们接到了去伊犁霍城县接新兵的任务。之前一连连长和二连指导员已经作为接兵干部先行一步,前期工作都已经完成,就剩下让我们去运兵了。
昌吉到霍城大约900公里,为了保险起见,连部组织了4辆车运兵,还有一辆“报饭车”和保障车。6辆车算是不大不小的一支车队,我的驾驶经验最为丰富,就由我带队去霍城县武装部和连长、指导员汇合。
一路平安无事,顺利抵达了霍城县的武装部。第二天一早,总共51名新兵,穿着整齐的军装,整装待发。等待当地政府领导开完欢送会后,我们便带着这51名新兵踏上了返程。
返回时,指导员坐在我的车上。因为我本身就是二连的,平时和指导员处得也挺好,我诧异地向他询问,怎么多了一个人?因为接到任务时,当时说的是50个人,结果接兵时却有51名新兵。
我们指导员姓黄,以下就称呼他老黄。老黄嘬了口烟,说道:本来名额是只有50个人,但我最后破例多要了一个。看我仍然不解,老黄便讲述了当时发生的事。
老黄和连长到达霍城之后,便和当地部门沟通征兵的要求,组织体检,政审等事宜,忙了10来天,终于将一切办的七七八八,他们也松了一口气。就和团部那边联系,安排派车过来,想着到时候随新兵一起返回,这趟任务就算是圆满完成了。
可是就当他们以为一切顺利时,却横生波折,让他们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
当把《入伍通知书》弄好后,他们就在县里的招待所休息,等待新兵拿到通知书后,再到县里来领东西,之后把接兵时间一通知就万事大吉了。当时他们两位正在闲聊时,招待所的保卫来告诉他们,门外有人找。
他们有些纳闷,在这个地方无亲无故的,会有谁来拜访呢?两人到了门外,却发现了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正在焦急的等着。看到他们两位出来,小伙子噗通一下就跪下了,两人大吃一惊,赶忙将人扶起来,带进了招待所了解情况。
这位小伙子名叫李兆国,1965年出生,当时刚满19岁,是霍城下面红星公社的。当时体检时,指导员对他还有一定印象,因为他是报名队伍当中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青年。但后来签发入伍通知书时,没发现他的名字,指导员以为他体检或者是政审出了问题,还为他惋惜。
李兆国穿的衣服很破旧,人冻得瑟瑟发抖,连长给他倒了一杯热水,他捧在手中慢慢喝着。稍微恢复了一下,他便道出了自己的委屈。
李兆国是家中的老大,在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一家六口人的日子过得很是艰辛。他祖辈都是农民,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所以李兆国从小就很努力的读书,一直读到了高中毕业。
1982年他参加了高考,但发挥失常考得并不理想,最终与大学无缘。父母本想咬牙再让他复读一年,但他考虑到两个弟弟的学习成绩更好,二弟也考上了高中,自己要再复读的话,家里负担会更重,于是他便说服父母,一起供弟弟读书。
当时红星公社有一所小学,他高中毕业后便进了小学当民办教师。到了1983年11月份,部队征兵的消息传来,他第一时间就报了名。由于他是高中毕业,体检也合格,而且征兵干部对他表现出青睐,他以为这次入伍当兵十拿九稳。
但没想到,一直等到其他人都拿到了《入伍通知书》,却没有他的任何消息,他才知道事情不对。经过打听,他才从大队书记那里得知,当年征兵的名额已满,自己被告知报名晚了一步!
他怎么也想不通,明明自己征兵消息一出,就去报了名,并且自己是村里不多的有文化,有知识,家境清白,身体也不错的年轻人。验兵当时,首长们似乎也很看好自己。怎么可能因为报名晚这个说法验不上兵?
他隐约感觉到事情没这么简单,于是又回想起,征兵前五天,大队书记那说话结巴的儿子,因为不想当兵还在村里闹了大笑话。后来,大队10多个年轻人一起体检时,也并没有看到书记儿子的身影,但他却拿到了入伍通知书,要入伍了。
他越想越不对,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急切想成为一名军人的想法,让他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去见征兵首长,了解清楚自己为何没拿到入伍通知,即使真如书记所说,名报晚了没验上兵,那么只要见到首长,也能有一线入伍的机会。于是他晚上冒着大雪就走到了县里,想要来求两位领导收下他。
连长和指导员一听事情原委,就感觉背后可能有隐情。因为条件优秀却被各种阻碍,导致无法当兵这种事情,在当年并不少见。况且这个年轻人在他们印象中的确很优秀,原本以为将来他会是部队可以培养的干部苗子,没想到这次却没有看到他。
但他们两位却不好处理此事,因为闹得不好很容易将事情整大,影响部队以后在当地的征兵工作。
所以连长和指导员也感到头痛,于是他们两人,让他坐下再休息一会儿,等他们商量个对策,看此事该如何解决。
连长的意思是,人都已经定好了,现在将谁剔除都不合适,只能安慰李兆国几句,告诉他明年再来参加验兵,到时候条件合适优先录用他。老黄却不同意,因为明年再过来征兵,这明显就是空话,谁知道明年的计划,要是不来这,那不是骗人家吗?
连长两手一摊,意思是那这事没办法了,让老黄去和李兆国说。老黄回到房间后,犹豫着该怎么和李兆国说,看到他渴求的眼神,老黄忍不住胸中激荡,说道:部队要你了,你到时候就跟我们一起走。
他给李兆国安排了住宿,嘱咐他明天早上跟他走,去武装部领了东西后先回家,三天后再到县里来,到时候跟着大部队一起出发。李兆国自然是眼含热泪,不住地感谢老黄。
连长知道老黄要多收一个人后,也是非常震惊,老黄的这种安排无疑是违反纪律的,可能要挨处分,还会影响自己前途。老黄也没有多说什么,只说自己回去后会向上级汇报,责任自己一个人承担。
听完老黄的讲述,我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问出了和连长一样的问题。
老黄停顿了一下便说道:爱国,你知道我当年是怎么入伍的吗?我的情况和李兆国很类似,当年我也是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也是差点被人挤下来,所以我才对他的遭遇感同身受。
李兆国有高中学历,文化水平高;他不忍心父母供他们读书太过于辛苦,便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为家里人分忧;就因为有一个军人梦,想改变家庭情况,他甘愿跑二十里路来县里为自己博得一个机会,这样有文化、有担当、有勇气的兵我们不招,那还招什么兵!
说完后,他重重拍了一下座椅,看得出来他胸中那种对现实的不满很强烈,只是迫于能力又感觉无可奈何。我又问他,那回团部了,那一关怎么过?可能还得挨处分。
老黄故作轻松的说道:能怎么说,实话实说呗!现在人已经在车上了,难道还把人家赶下车不成?团部政治处李处长是我老乡,到时候求他帮我说点好话,挨顿批评这事也就过去了。
虽然老黄说的很轻松,但我知道这一关恐怕没那么好过。回到昌吉后,也没传出来老黄挨处分的消息,我也以为他可能就是挨了顿批评,但85年年底时,他和我们一样都脱下了军装,转业回了地方。
至于李兆国,确实是个人才,很快就适应了部队的生活,而且由于文笔好,还发表了几篇文章,成为团里有名的“才子”。1985年,他竟然考上了军校,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证明了老黄没有看走眼。
退伍前,我和老黄深入的聊了一次。我问他转业是不是受到了那次招兵事件的影响,老黄没有正面回复我。而是扯到了其他话题,所以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老黄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老黄为这事儿有没有后悔过我不知道,直到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因为自己淋过雨,才总想替别人撑伞!我才彻底理解了老黄的举动。无疑李兆国很幸运,他遇到了“想替别人撑伞”的老黄,才改变了自己后半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