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临床十年后重读《伤寒杂病论》的新心得(8.16~8.20)

梁老的笔记 2024-02-22 03:20:56
8.16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太阳病的治疗,适宜采用轻微的汗法以促使病邪从汗而解。若过度发汗,导致大汗淋漓,则会损耗过多的津液,病邪并未因此而清除,这也是为何在西医中,使用解热药后,虽然表面上热度减退,但实际上体内津液的损耗却加重了,进而易导致病邪内陷而引发咳嗽、鼻炎等问题。

此时,不仅需要慎重使用下法,还要密切注意“日晡发热”的症状仅为轻微的热势,而非强烈的潮热。同时,腹痛表现为“心下至少腹满而痛”,整个腹部区域疼痛难忍,甚至不能触碰。此类症状表明已形成结胸病,应考虑使用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证包含了阳明病的一些症状,应与大承气汤证进行区分。大承气汤证按之疼痛加剧,且潮热严重,伴有大汗;而大陷胸汤症由于水热结于胸中,热邪郁结在此,故仅有轻微的潮热,腹痛程度也非常剧烈,严重到肌肤尚未触及就已经非常疼痛。此条文所描述的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腹膜炎”相似。

本人没有在腹膜炎使用大陷胸汤的经验,现代的医疗环境估计很难再有机会在腹膜炎使用大陷胸汤的机会。然而,据刘渡舟老先生的医案记载,有关于此的经验疗法。他主张采用大泻的方法,甘遂等药物性并不直接作用于腹部,而是分散到腹腔各个部位。并通过破洞的地方将炎症分泌物倒吸回胃肠道,随后排出大量瘀血。

8.17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小结胸热结的病变范围较之大结胸要小得多,主要局限于胃脘部位,即心下。胃脘指的是现代医学所指的胃部区域。大结胸病变范围则从胃脘一直延伸至少腹关元穴处。大结胸的疼痛症状即使不按压也会存在,而小结胸的疼痛症状则需在按压时才会出现。此外,还有一种痞症,其发病部位也在胃脘区域,但无论怎样按压都不会引起疼痛。在脉象表现上,“脉浮”说明病变程度较轻,而“滑”则表示有痰邪内蕴。在实际临床诊断中,浮脉虽不一定出现,但滑脉一定存在,且多见于寸部。

因此,小陷胸汤所针对的证候是因痰热互结而形成的病变,长期吸烟的人最容易罹患此种疾病,同时,胃中有痰热互结的胃炎患者也较多见。而大陷胸汤所针对的则是水热互结所形成的病变,这两种证候的病因存在明显的差异。

【小陷胸湯方】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栝樓實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樓,取三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栝楼去胸腔痰饮、瘀血,黄连清热、泻热;半夏祛痰祛水。

小陷胸汤临床上非常常用,本人几乎天天都有使用的机会,可以是咳嗽、肺炎、胃炎、心脏病、心血管堵塞等疾病,只要确定是胸腔范围有湿热都可以用;临床上还会经常会遇到一些久治不愈的胸腔疼痛,只要明确是湿热导致的,都可以往这个方向考虑。

8.18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此作協熱利也。

太阳病二三日,通常未传里,此刻患者不能卧,坐姿使其感到舒适,这表明心下胃脘部位存在水饮。当患者躺下时,水饮可上逆横膈膜,引发喘息、气短和欲呕的症状。然而,出现“不能卧,但欲起”的症状并不一定意味着心下存在水饮。在7.5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中提到了“喘”的另一种情况。这不仅涉及到胸腔内的病变,在后续的《阳明病》中还将探讨另一种喘息情况,即“腹满而喘”。

因此,本段所述的“喘、气短、欲吐”应从两个角度进行考量:首先是实证结滞,其次是本条所论述的水饮。此时,通过脉诊可以对其进行区分。若脉象沉紧、沉滑或沉大,则可能为实结。然而,若脉象微弱,则表明并非实证,而是水饮所导致的症状。这也暗示着心下存在寒水,即代谢不掉的水。

针对太阳病二三日的患者,医生误用下法则会引发两种后果。首先,邪结气逆导致心下水饮与热互结而成结胸。这种结胸为水寒之结。其次,寒湿、水饮内陷而引发下利,称为“协热利”。这种下利不同于热利,它同时包含寒热两种情况,需要根据具体的寒热表现进行相应的治疗。

8.19太陽病,下之後,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脇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本文主要阐述了太阳病误下后不同脉象所反映的几种情况,但并非出现某种脉象就一定对应后文所阐述的情况。实际上,一个脉象往往可以反映多个方面的证候,因此在临床上,脉证互参对于诊断更具参考价值。尽管如此,逐一分析其病因病机,对于提高医术仍然具有一定的帮助。

具体内容正在考虑要不要细讲。有兴趣的可以在评论里留言,人数多的情况下,会另外写一文详细论述。

8.20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文蛤散方】文蛤五兩 麻黃三兩 甘草三兩 生薑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箇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湯用五合,調服。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者,與芍藥三兩。

“病在阳”就是病在表,表证当以汗解;“反以冷水潠之”即用冷水喷皮肤,“灌之”即用冷水浇身,无论是用冷水潠还是灌都会导致皮表被冷水束缚而汗发不透,表热不能因汗而解除。西医目前普遍还是用这些物理降温的方法,在我们中医看来,这是绝对禁止的办法,表面上看起来烧是下降了,实际上病毒更加进入身体,残留在身体里面,反而更容易导致其他疾病。

“弥更益烦”,体表有热不能汗解,热闷在身体里面,所以说“其热被劫不得去”,这个时候人当然会很烦躁,在7.7条的时候也讲了“不汗出而烦躁者”,太阳病汗出而不得出,这个人一定会很烦躁。

“肉上粟起”,粟起就是平时长的鸡皮疙瘩,之所以会长这些小疹子,就是外面的冷水与表热相互激荡而成,也是汗透发不彻底的一个情况。

“意欲饮水,反不渴”,因为汗发不透,皮下水道不通,导致身体误以为缺水了,所以想喝水,但病还是在表,热不在胃肠道,没有里热,所以不渴。不像白虎汤证那样热结于里而出现口渴。

当出现上述所说的汗出不透而引起皮肤粟起、烦躁,水代谢障碍的情况下,用文蛤散。《宋本》的文蛤散只有文蛤一味药,《长沙古本》和《桂林古本》都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的文蛤汤。此处病仍在表,且为汗出不透,所以用大青龙汤改桂枝为文蛤的文蛤汤更合理;另外,这里有的“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与大青龙汤的“不汗出而烦躁者”有着相同的病机,所以需要用大青龙汤结构的处方帮助身体发汗,汗出透了,表热解了,人就舒服了。若用了文蛤散不好,说明水代谢障碍已不在皮表,已经进入三焦,所以要改用五苓散。

0 阅读:2

梁老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