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区人民自卫军第七团成立的以前以后

义和江涛 2024-12-07 20:00:50

作者:李继之

(一)人民自卫军第七团建立的过程

人民自卫军第七团是一九三八年二、三月份在河北省蠡县县城宣告成立的。团长李弗畏,政治主任李继之,副团长王耀华,参谋长李宪周。下属三个营:第一营营长韩福全,教导员王福吉,副营长刘永义;第二营营长李锡荣,副营长杜闿軒,副教导员卢国俊(教导员原是李泽民又名李志忠,不久即离职他去);第三营营长强洪涛,教导员刘德汉,各营均辖四个连,加上团直属特务连,全团共辖十三个连,约计一千五百人左右。步枪、手枪、轻机枪(很少几支)共达千余支。是当时人员枪支均较充实的一支抗日武装部队。

这支部队的建立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它是由在蠡县县城成立的游击第五支队、在蠡县南区成立的游击第三支队和蠡县中部北部各区、村的人民自卫队(具体名称可能不一样)等几种不同建制的队伍合编而成的,在没有合编人民自卫军第七团之前,它们各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经历。现按它们成立的时间顺序简述于下:

(1)先说游击第三支队

游击第三支队是在蠡县南区,以七器村为中心成立的。但它涉及的区域则不只是蠡县南区,而是包括肃宁、博野、安平、饶阳、蠡县等五个县的接合部地区的几十个村庄。这个地区在一九三〇年左右曾因闹匪患建立过“联庄会”这样的地方自卫组织,主持者自然是地主、富农阶层中的头面人物。

据我所知(我就是七器村人,是亲眼目睹的)他们一次就购买了駁壳枪一百二十支,零星购置的步枪、手枪等也为数不少。这些枪支都由买枪户(地主、富农以上家庭)自行配带,借此看家护院护村,并没有结成固定的部队形式。

一九三一年以后,由于匪情消失,联庄会即自行解体。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在日本侵略军的淫威下,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旧政权瓦解,冀中地区顿时陷入无政府状态。大敌当前,在党的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不分阶级、不分党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抗战政策的号召下,冀中区各方人士纷纷起来组织抗日武装,顿时出现“司令遍天下,主任赛牛毛”的建军高潮。其中在党的直接间接组织和影响下建立的抗日部队的当然是主流,但借机混水摸魚、结队营私的也确有人在。可以称之为泥沙俱下魚龙混杂的非常局面。

在假借抗日名义,结队营私的分子中就有肃宁南区的曹志珍其人。曹是肃宁县谈论村人,该村距三支队的中心地七器村仅有八华里。曹志珍是同一九三〇年蠡县南区及五县接合部一带的匪众有牵连的人(后因投敌当汉奸被人民政府处决),其弟曹志德则是匪众的同伙,后因内部倾轧被暗杀。这时曹志珍既已拉起队伍,立即引起七器村方面上层人士的恐慌,害怕遭曹的侵害。

在外寇近敌的这种双重威胁下,七器村一带的地主富农阶层也便兴起拉部队以谋自保的意念。于是一九三〇年的旧联庄会组织开始酝酿恢复。领头人仍是原联庄会的会长户家营村(距七器村十华里)的仕紳李殿荣(地主兼旧军官家庭成份)和原联庄副会长七器村的李锡荣(富农、旧军人出身),此外新增加了南庄村的杜闿軒。杜也是旧军人。

不过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九三七年同一九三〇年的情况大不相同了。要搞军事性的活动必须同抗日战争结合起来,否则便没有号召力。恰在此时(一九三七年十月左右)以吕正操为司令员的人民自卫军已在冀中高阳地区蓬勃发展起来。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支持下,迅速形成了冀中地区抗日武装部队的主力和指挥中心。于是李锡荣、杜闿軒等人就兴起向吕正操司令员请委的念头,他们觉察到从上边请下个委任再组织武装队伍就名正言顺好办事了。

但他们同吕司令部的人没有任何联系,跟共产党打交道心里更摸不到底,因此他们想求助于我。我是七器村人,上过大学,素有共产党名声,因“七七事变”滞留家乡,正考虑如何奋起应变的问题,同时也觉得家乡的人、枪、物等条件在抗日事业上确有可为,所以就接受了他们的要求,(蠡县县委也同意),于十月初偕同杜闿轩到高阳人民自卫军司令部去请求委任。

当向吕正操、孙志远(人民自卫军政治部主任,我的北师大同学,同他以前工作上有过接触)、侯玉田(地方党的负责人之一)等同志说明情况和意图后,吕正操司令员当即亲手发给了游击第三支队的委任令,任命李殿荣为支队长、李锡荣为副支队长,李继之为政治主任(杜闿轩虽未明确任职,但以后的建军工作,主要是由他负责策划的)。

有了上面的正式委任,三支队的建军工作就逐步开展起来。(人、枪、款的筹划主要是通过按地亩摊派的方式进行,有的人则通过社会关系来集拢。但在委任令下达不久,我便被中共蠡县县委调去县城,从事建立游击第五支队的建军工作,所以第三支队后来的建军活动实际上我并没有参与,我只是起了一个桥梁作用。

直至一九三八年二、三月间奉命合编人民自卫军第七团时才又和他们汇合在一起。合编时,除了从五支队调入部分政治工作干部配齐营教导员和连指导员外,三支队按原建制编为人民自卫军的第七团第二营。

(2)再说游击第五支队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人民自卫军开赴晋察冀边区进行整训。由于主力离开,冀中区的局面一度出现混乱,新发展起来的武装队伍,由于缺乏坚强的领导和指挥,不断发生互相兼并和严重违法犯纪行为,群众情绪因而出现波动。面对这种形势,中共蠡县县委决定建立一支由县委直接控制的武装力量,以利于团结群众、开展工作,稳定局面。后经留守在冀中区的以孟庆山为首的游击司令部的批准,在蠡县县城着手建立冀中区游击第五支队。

第五支队以李继之、王耀华、张逊之三人为核心组织筹建。确定王耀华任支队长,李继之任政治主任(实际政委),张逊之任政治指导员(实际即政治副主任)。这支队伍的成立完全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没有任何现成的基础作依靠。

当时人枪的筹集主要通过三种途径。第一是经中共蠡县县委向各区村党组织下指示,号召党员带动进步群众,携带枪支到县城参军;第二是自己派人到四乡进行宣传动员,募集人员枪支;第三是利用同学和师生关系(李继之,张逊之都是蠡县高小的毕业生,又都在该校任过教师,因此有这个条件)募集力量。在当时的抗战高潮下,在党的正确政策的影响下,在蠡县县委的大力支持下(部队的服装给养都由县供给),通过以上方式,五支队的建军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

经过四个月紧张努力和艰苦工作,就集中起了五百余人,长、短枪四百余支。在支队部和政治处之下,分编为四个连。连排长都是选择在旧军队中受过一些军事训练的人,政治工作人员则多是当过小学教师的小知识分子,有从事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的能力。在政治工作干部中有一批共产党员,在军事干部中也有少量的党员。部队成分也比较纯洁。大都是农民和在乡知识分子。所以这支队伍在合编人民自卫军第七团的过程及其以后,在政治上起了较好的作用。五支队编为人民自卫军第七团的第一营。

(3)最后介绍区、村人民自卫队

这是“七七事变”爆发,国民党统治瓦解后,在党的领导下建起的小股地方抗日武装。除了南区由游击第三支队控制的村庄外,蠡县其他区村都建立了这样小型的武装组织。其任务主要是负责地方的治安工作。在合编人民自卫军第七团时,才集中到县城实行整编。

这部分队伍非属一个建制,成分比较复杂,干部残缺不全,整编时当然费些力气。但是在县委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进行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裁汰了不纯洁分子,从五支队中调进部分骨干力量建立起营、连党的组织,配齐军事和政治工作干部,很快完成了整编任务。成为人民自卫军第七团的第三营。

如上所述,人民自卫军第七团是由三个不同建制的部队合编而成的。这三支不同的队伍各有自己不同的建军历史,因而各有自己某些不同风貌。

第五支队(第一营)党的力量强,政治工作有基础,成份纯洁,所以部队较巩固,纪律也良好,能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第三支队(第二营)成份较复杂,党的工作、政治工作均无基础,有的人是为保枪而参军的,所以部队巩固程度差,不时有人弃枪离队(也正是纯洁部队成分的条件)。但在军事管理上较严格,由于成员中旧军队成分较多,有服从命令的习惯,认为“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所以像那样一支带浓厚地方色彩的队伍,在合编命令下达后,也能够较顺利地离开所在地区开到县城实行整编。

各区村的人民自卫队(第三营),由于是多建制的小股地方武装合成的,开始思想和组织状况比较涣散,经过淘汰冗员,建立组织,加强教育以后,也较快地形成统一的队伍。

(二)冀中区人民自卫军第七团成立后的变迁

人民自卫军第七团在一九三八年春编成于蠡县县城,到同年四月份,为配合保卫徐州的战役,乃调至高阳、保定一带地区执行战斗任务,从此脱离了地方性,迈出野战的第一步。同年六月又调至安国、定县地区。旋即改名为八路军第三纵队第二支队(后改为第七支队)第二十四大队,冀中全区人民自卫军的番号从此撤消。

二十四大队同二十二大队(原人民自卫军第二团)并列为冀中第二军分区(后改为第七军分区)的主力部队,改编成八路军第二十四大队后,大队长为翟家駿(原人民自卫军第四团政治主任),李继之仍任政治主任,参谋长仍为李宪周(不久后离队)。原人民自卫军第七团副团长王耀华改任大队总支书记,原团长李弗畏则奉命他调,至于营、连组织,除少数于部因种种原因有所变动外,基本上无大变化,改编后部队继续在定县安国地区从事战斗活动,

此一时期日、伪军对冀中区的进攻、“扫荡”加紧,战斗日趋频繁,部队得到较好的军事锻炼。同年十月,我被调到冀中军区政治部工作,离开该部队,军区派何元富担任大队政治委员,杨力为政治处主任(原来只有政治主任,实际是执行政治委员的职责),大队长仍由翟家駿担任。

到一九三九年初,冀中区部分部队到晋察冀军区所在地进行整训,我随同冀中军区副政委王平同志前往参加,得知二十四大队同二十二大队合并编为晋察冀地区八路军第十七团。团长是闵洪友,副团长是杨书明(原二十二大队长),翟家駿改任政治委员,孙鸿志为政治主任,改编第十七团时,原二十四大队二营的旧军人出身的干部如李锡荣、杜闿軒等人乃相继复原离队。至此部队成份进一步纯洁,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人员武器进一步充实,此后十七团遂成为战斗力较强的主力团之一而驰騁于冀中平原。

一九八二年八月

0 阅读:12
义和江涛

义和江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