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我们,用这两个字,治愈焦虑

正道说职场 2024-05-13 21:36:32

你担心什么,什么就控制你。

——约翰·洛克

01

有位体制内朋友分享了他近几年来的心声:

我现在的事业单位工作待遇不错,但提升异常艰难,原地踏步十年只是来回平调,眼看年逾四十,希望的大门逐渐关闭。

我在工作之余还有很多想学的技能和想看的书,可要么没时间,要么不自律,计划得满满当当,但执行下来总觉得一无所获。

我的健身器材买了一大堆,几周之后都落满了灰,明明已经坚持打卡跑步好几个月了,减肥的效果却一点儿都不明显。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是否也曾为工作中无处不在的焦虑所困扰呢?

比如,总是担心钱不够花,时常害怕领导不喜欢自己,每每忧虑孩子不够优秀……

其实,这样的焦虑,体制内外人人都有。

大环境的变化从来都不是针对某一个人。但是,在外部世界的纷繁变化之下,我们能调整的只有自己。所以,回到自身,你也许会发现,大多数的焦虑和不安来源于自己的起心动念:还有更好的!还要更多的!还想更快的!

叔本华的那句话“人生像是一个钟摆,一头是痛苦,一头是无聊”仿佛成了时下很多人心态的写照:欲望未被满足时,感到痛苦和焦虑;被满足之后,又感到无聊和倦怠。

松弛幸福的状态到底该从哪里找呢?这颗心又该如何安定下来呢?

02

也许,我们可以从跨越千年的中华经典智慧中,寻找答案。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应达致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知止”。

有人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止”?又该“止”于何处呢?

朱子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

什么是“至善”呢?阳明先生所说的“尽其心之本体,谓之止至善”,点明了至善的本体就是心中良知。知止,就是知道止于至善,知道这颗心要朝向良知的方向。

为什么会焦虑?为什么内心总是不安定?其根源往往是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难以做到“知止”,被各种各样的执着、急躁和贪欲蒙蔽了心中的良知,自然心不定、不静、不安。

孔门七十二贤人之首——颜回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启发。

颜回的生活状态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吃着最朴素的食物,这样的穷困,大多数人都受不了,而颜回却乐在其中。

颜回是真的因为贫穷才被迫这样安贫乐道吗?当然不是。

虽然颜氏家族到了颜回父亲的那一代就已经没落了,但是颜回最起码还有祖上传下来的贵族身份和鲁国卿大夫的头衔,在鲁国都城内外也有数十亩田地。同时,作为孔门弟子的榜样,向颜回求学请教的人也不在少数。比如当时鲁国的司马叔孙武叔、卿大夫孟懿子,都曾向颜回请教为人处世之道。

可以说,如果颜回想要借用这些关系和资本,谋求功名利禄都是轻而易举。但是,颜回并没有选择这么做。之所以选择居于陋巷之中,是因为高官厚禄、雍容华贵的生活并不是颜回的追求。颜回的志向是成为像舜那样的人,不断地开发心中的美德,让自己的心更加靠近舜。

心中有怎样的志向,就会牵引我们走向怎样的地方。颜回一生的志向,便是坚定地朝向良知,这也是他“不改其乐”的根源所在。

03

在日常生活的实修实证中,我们该如何做到“知止而定,志定心安”呢?

阳明先生在《大学问》中告诉我们:“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于外求,则志有定向,而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矣。”

如果我们朝向外部世界的诱惑、标准和评判,自身的现状就总有不足之处,自然无法止住疲于奔走的脚步,更无法止住欲望频生的心。而当我们朝向内心本自具足的“至善”,朝向良知时,就不会再急功近利,不会过度地追求眼前的结果与短期的回报,志向也更加坚定。

“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在33岁那年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在43岁时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垄断企业——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却在53岁时染上了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差点丧命。

那段时间,洛克菲勒只能喝酸奶、吃苏打饼干,每周的收入高达几万美金,可是一周能吃得下的食物却要不了两块钱。他的传记作者温格勒说:“53岁的洛克菲勒,看起来就像个僵硬的木乃伊。”

为什么会这样?完全是因为他在工作生活中几十年如一日的紧张、压力和焦虑。事实上,是他自己把自己搞病了。

一次,洛克菲勒要运送一批价值4万美元的粮食穿过伊利湖,但因为觉得150美元的保险费太贵,而没有购买。不巧的是,当晚湖区有飓风,他担心货物受损,失眠了一整夜。

第二天,他收到电报:货物已经安全抵达,并未受损!然而,洛克菲勒非但没有感到庆幸,反而暴跳如雷,因为他刚刚花了150美元投保。

从大病中捡回一条命的洛克菲勒,开始转变心态。他不再只想着自身的利益,不惜健康地赚钱,而是更多地想到别人,开始思考如何用钱去为人类造福。

曾为150美元而彻夜难眠的洛克菲勒,如今已经捐赠了亿万财富建立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发明了盘尼西林等数十种极为重要的药物,拯救了无数被病痛折磨的人们。

前半生,洛克菲勒一直在追求金钱、财富的路上,不止不休。心中的欲望,似乎永远也无法得到满足。后半生,他开始发现本自具足的大我之心,把更多善意和爱,通过金钱的方式,给到了更多的人。

爱出者爱返。这些善意和爱,也在滋养着他的生命。53岁就因病差点丧命的洛克菲勒,最后活到了98岁。

稻盛和夫先生说过:“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修炼灵魂,使其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

“知止”的功夫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知道人生的志向是朝向良知,坚定地排除外界纷繁的干扰,取得心上的宁静与安定,才能以更具战略性的思维深思熟虑、深谋远虑,让被遮蔽的良知恢复光明,在岁月静好中收获幸福。

如此,我们或许也能慢慢放下对不断赚取名利的执着,对高效达成目标的急躁,对迅速获得成功的贪求……活在当下,朝向良知,止于至善。

像颜回一样,化“不堪其忧”的痛苦为“不改其乐”的坚定。

像洛克菲勒一样,点燃大我之心,重获幸福人生。

0 阅读:8

正道说职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