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印度宣布要废除一项陋习。因为,在印度的一些保守教徒社区,丈夫只要对妻子连喊三声“离婚”,就可以立即将妻子扫地出门,甚至不需要向妻子或子女支付任何生活费和抚养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项陋习也“与时俱进”,丈夫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甚至社交软件通知妻子,连见个面都不用。
莫迪总理非常支持将其废除,宣称“印度不能允许女性的生活被电话里的这三个词毁掉。”可此言一出,很多人却挑起了刺:既然如此,那请问总理先生,您自己是怎么对待妻子的呢?况且,您的妻子被抛弃时,可是连三声电话都没收到呢!
此言一出,却引得一些不怎么关心政治的人大为困惑。难道看起来孑然一身四十多年的莫迪,是有妻子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莫迪那个“隐身”的妻子,究竟是什么人?莫迪又是因为什么,竟然置自己的发妻于不顾呢?
1950年,莫迪出生在一个吠舍种姓的家庭。虽然,早在1947年,刚建国的印度就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实际上,大家该怎样还是怎样,王侯将相依然有种。
吠舍种姓,是四大种姓中的第三位,属于是平民阶层。然而,莫迪虽然出身差了点,却打小就有着从政的雄心壮志。根据当时的人回忆,莫迪从小就是胆子大、有主意,做事一定要做领头羊。
到后来,8岁的莫迪给父母送上了一个“惊喜”:他加入了国民志愿服务团。这是一个有着宗教背景的政治组织,加入其中,就意味着他跟政治打上了交道,但是,也要严格按照印度教的方式修行,清心寡欲,日子过得如苦行僧一般。
莫迪的父母都是想安稳过日子的老实人,自然是对孩子的举动感到非常担忧,为了让他能安分下来,他们决定给莫迪安排一门婚事,用家庭把莫迪拴住。
于是,他们找到了隔壁村的贾苏达本。
印度的种姓制度,可谓是等级分明,不同的种姓之间基本不能相互联姻。莫迪的种姓是平民阶级的吠舍,而父母能给莫迪找到的妻子,自然也得是普通百姓出身。
贾苏达本从小就接受着宗教中男尊女卑的教育,是一个性格非常老实的普通女人,这辈子也没有什么大追求,把相夫教子视为自己的宿命。莫迪父母正是看中了贾苏达本是个能过日子的人,就赶紧替莫迪定了这门婚事。
当时的莫迪只有13岁,贾苏达本也只有12岁。虽说印度有着比较浓重的童婚传统,但莫迪家还算是比较厚道,没有让两个孩子立刻就住在一起,而是等了五年,双方都比较大了,才正式过门娶亲。
莫迪虽然一直都很有主意,但当时他岁数太小,也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就这样,1968年,18岁的莫迪和17岁的贾苏达本结了婚。
可是,莫迪的父母怎么也没想到,在服务团里被熏陶多年的莫迪,已经立下了要投身政坛,让印度变得强大的宏伟梦想。为了这个理想,莫迪可以牺牲一切,包括他的新婚妻子。
二人结婚的当天,莫迪一本正经的告诉贾苏达本,自己是国民志愿服务团的成员,要一边搞运动,一边做修行。这个修行中就有一项指标,那就是“禁欲”。莫迪表示,自己清心寡欲多年,恕他不能行夫妻之礼。
在这里顺便解释一下,印度因为曾经是殖民地出身,又全民信教,所以在争取民族独立时,格外看重一些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打造自己区别于别的民族的特点。其中就有很浓重的宗教元素。
然而,印度的独立并非是拿着枪炮,真刀真枪的把英国人赶出去,而是靠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争取到了英国的妥协。
所以,在如此操作之下,印度自己也没闹明白,哪些“民族文化”是优秀的、能帮助他们发展的,又有哪些是落后的、在发展时会拖后腿的。
如此一来就导致,印度为了“民族自信”,对宗教看的很重。印度的民族主义者,常常也都会是一些很虔诚的宗教人士,对于印度教中一些老掉牙的古板习俗,也是遵守不误。而立志成为政治家的莫迪,正是这样一个严格遵守“禁欲”准则的教徒。
贾苏达本在听完了莫迪如此言论之后,当时就傻了眼。她本以为自己将会开始两个人的平凡生活,可谁知,丈夫根本就不想结婚。
贾苏达本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乡下女孩儿,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很清楚,自己从12岁订婚以来,除了相夫教子,没有学到任何谋生的能力,离开了丈夫,她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一时间,贾苏达本不知所措,痛哭流涕,苦苦哀求丈夫能够接受自己。并表示,为了跟莫迪结婚,父母、老师已经停掉了她的高中课程。
莫迪听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虽然思想比较古板,但也很清楚教育的重要性。于是,莫迪告诉贾苏达本,你必须要继续接受教育,所以,现在就回到高中念书去,念不完书就不要回来。
贾苏达本一听,原来丈夫喜欢有文化的女性,就兴高采烈的回去上课了。而当贾苏达本重新回到高中课堂时,教室里所有的人都惊呆了。按照印度的习俗,女人结婚之后只能做家庭主妇,不该抛头露面。
可贾苏达本一说是她的丈夫叫她来上课时,大家也就没有异议了,毕竟按照教义,妻子的确要老老实实的听丈夫的话。
几个月后,贾苏达本完成了高中学业,拿到了毕业证。可当她开开心心的跑回了莫迪家,想要继续和丈夫过日子时,安享了好久“清修”日子的莫迪却皱着眉头,一脸严肃的告诉她:光有高中学历不成,还得把教师资格证拿下来。
贾苏达本性格传统,丈夫说干什么她就干什么。所以这次也不疑有他,老老实实的回去备考。
在经历了漫长的学习之后,贾苏达本成功拿到了教师资格证。这下,丈夫的要求她都满足了,贾苏达本心想,莫迪总会接受自己了吧?
然而,1972年,当贾苏达本找到莫迪家时,却听到了一个晴天霹雳:莫迪已经离家出走前去苦修,并正式备战政坛了。
虽然莫迪一直以来就没尽过当丈夫的义务,但在思想传统的贾苏达本心里,莫迪依然是“家”里的顶梁柱。现在莫迪竟然抛家舍妻的去从政,一时间,贾苏达本不知所措。
而就在这时,莫迪要求贾苏达本考取的教师资格证派上了用场。贾苏达本回到老家,做了一名老师,开始自己养活自己。可即使如此,“从一而终”的贾苏达本仍然日夜为莫迪祈祷,希望他仕途顺利,也希望他能早日回心转意,来看望自己。
莫迪果然是一个从政的好材料,他在政坛中如鱼得水,以非常出色的施政口号和政治手腕,得到了选民们的一致欢迎,步步高升。
当然,选民们拥护莫迪,也有另一层因素,莫迪的确是个身体力行的“印度教徒”。他的日常伙食别说不见半点肉腥,甚至连辣椒和盐都很少放,完全吃素。而且平时出入各种公开场合也是孑然一身,看起来没有家室。
选民们认为,如此清心寡欲的修行者,绝对能把印度的事情处理好。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莫迪在外多年,却从未和他在家乡的妻子有过一句联系,报过一句平安。或许,莫迪从来都没觉得自己有一个妻子吧。
然而,2014年,已经是政治新星的莫迪参选印度总理,需要填报个人信息。这种东西没法造假,所以,莫迪在“婚姻状况”一栏,老老实实的填了个“已婚”。
消息传出,整个印度的选民们都炸了锅。他们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莫迪这么一个标榜自己虔诚修行的人,竟然也会玩“隐婚”那一套。一时间,莫迪的“人设”可以说是碎了一地,政敌们也借此机会,纷纷对他口诛笔伐。
如果,此时留在农村的贾苏达本能够站出来,哭诉莫迪的虚伪和无情,那么莫迪的选情恐怕就要遭到灭顶之灾了。
可是,面对莫迪的政敌们明里暗里的暗示,已经苦苦守望了40多年的贾苏达本,在得知了莫迪在登记表上填写了“已婚”并签上她的名字时,第一反应却是激动地大哭了起来。随后,她坚定地说道:“我不会讲丈夫一句坏话,他非常要强。我喜欢现在的工作,这是我的选择。”
政敌们眼看贾苏达本竟然如此坚持,只好悻悻离去。
此后,贾苏达本不吃米饭、不穿鞋,夜夜苦修,日日祈祷,以祈求丈夫的竞选能够得胜。
贾苏达本的虔诚,让莫迪的政敌们无处下手。最终,莫迪度过了危机,当选了印度总理。而贾苏达本,也成为了印度的第一夫人。
可即使如此,莫迪也没有对贾苏达本表达过任何关心和照顾。莫迪仍然独来独往,吃斋念经,一如他之前的形象一样。
按照印度相关法律,第一夫人是需要配备保镖的。于是,印度国防部派了10名保镖,前去“保护”贾苏达本的安全。
但这份“保护”,却怎么看都像是黑色幽默。贾苏达本没有受到丈夫的任何照顾,仍然以退休教师的身份居住在村庄里,每个月拿着1万4千卢比,折合人民币1400多元的退休金,每天使用公共浴室和厕所,自己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从不求人。这十个保镖在她这里,反而还要靠她照顾,完全是来添乱的。
最终,在贾苏达本的要求下,莫迪收回了这些保镖。
很多印度媒体和民众对于贾苏达本的生活,十分同情和愤慨。然而,贾苏达本却毫无怨言。她说,她从未伤心过自己空等莫迪四十多年,也理解莫迪的选择,更从未考虑过改嫁:“只要他一个电话,我随时准备回到他身边。”
可能有些朋友会好奇,莫迪既然对贾苏达本如此绝情,为什么不干脆和她离婚呢?
原因很简单,印度向来将离婚视为一种不光彩的行为。贾苏达本如果离了婚,那她以后必然要受到更严重的歧视。
因此,在莫迪为了政治生涯,必须无视妻子的前提下,坚挺着不离婚反倒成了对贾苏达本的保护。
不过,贾苏达本作为第一夫人,却过着如今的日子,怎么看都是不正常的。如果她没有被包办婚姻指派给莫迪的话,现在的她可能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已经开始享受天伦之乐了,但也有可能完不成高中教育,无法独立的生活,在丈夫家受到欺凌。
因此,嫁给莫迪而不是普通人,对于贾苏达本来说,究竟是福是祸,恐怕也没什么人能够说清楚。但无论如何,贾苏达本贵为第一夫人,却只能有如此的命运,也足以看出,印度在女性权利这一方面,实在需要下更多的努力去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