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精涿州,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这真的是在说房山县没有见识吗?
房山的地名到底是怎么来的?
“房山”这个地名的由来是因山而得名,房山区主要山脉就是大房山。大房山古名大防山。这个防,是防守防止的防。大房山的山脉自堂上南、宝儿水北土花岭起,东南延至十渡北、庄户台南,山脉在拒马河和大石河之间,稍折偏东至大岭,到霞云岭南折而向东北,到大石河出山口口头村止,绵延100多公里。房山区地势西高东低,西北部的山区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二,东南部为冲积平原。境内有大房山和百花山两大山系。主要山峰有猫耳山、百花山、大安山等。其中猫耳山是大房山主峰,为北京西部山区主要山峰之一,海拔1370米。而大石河是房山区的主要河流,它的流域面积占房山区的一半,其次是拒马河、小清河、永定河。从周口店北京猿人开始算起,从古人类到现在,北京人生活繁衍在这块丰饶的土地上,至今七十万年生息不断,子孙昌隆。
房山的名号,来源于公元1115~~1234年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金朝。它是北方游牧民族女真建立的政权。金政权曾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南宋、大辽、朝鲜都臣服于大金政权。大金政权在整个中华民族融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建立统治中国近三百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王朝的满族,就是女真族后裔。
据《金史》记载:大金海陵王迁都燕京,派出司天台官用了近一年的时间,选定良乡县西50里的大房山,这块风水宝地迁建皇陵,这就是著名的金陵。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为祀奉山陵,割良乡、范阳、宛平三县之地,当时的范阳就是今天河北省涿州市,当时的宛平就是今天的北京市门头沟区、丰台区一部分,然后在良乡县西,临近大房山处设置所,也就是今天房山的老县城,建立万宁县,今天房山城北关的万宁桥就因这一事件而留名。
到了金朝的明昌二年(1191年),万宁县改为奉先县,意思是奉祭祖先之县。到了大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统治者认识到奉先县的名字已不合时宜,又因奉先县有大房山,改奉先县为房山县,属大都路涿州。
精涿州、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到底是在说什么?
房山,是北京郊区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就在周口店活动。周口店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上方山云水洞,石花洞,银狐洞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十渡、圣莲山美不胜收。房山的人文历史亦很厚重,建于隋唐的云居寺是千年古刹,因石经、舍利而成佛家胜地。
房山物产丰富,大安山和长沟峪都在房山。大石窝产的汉白玉,质量上乘。无论是紫禁城,还是人民大会堂所用汉白玉,都是来自房山,这里石匠也是一流的。
因此,房山也被誉为是京郊的“建材之乡”“建筑之乡”“煤炭之乡”“林果之乡”和“旅游胜地”。
这么富饶的物产,这么厚重的文化,说其人不开眼,恐难服众。
关于这个顺口溜,在房山、良乡、涿州一带流传很广,传闻也不尽相同,由于年代久远,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也许有所误差,也就出现了这么几种不同的说法。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分段一个一个来。
先说“精涿州”。这个“精”有说是精明的精,也有说是北京的京。精明好理解,那北京的京又有什么说法呢?
原来,这里的京:是指京畿之地,也就是靠近国都的地方。涿郡:古称范阳郡,距北京62公里,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清代乾隆皇帝曾题一对联为:“世间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这可以说是对涿郡的皇封,现在涿州原南门外所建牌坊上启功先生所书“天下第一州”五个大字,就是源自于此。
此外,涿州还有双塔晴烟、楼桑春社、拒马长虹、胡良晓月和通会灯市等八景。可以说,涿州风景如画,它的文化、政治、风土人情简直与京城无二。因此,可称个“京”字。
还有一种是说河北省涿州距北京一百三十多里地,但口音却与北京基本相同,所以说是京涿州。
再说怯良乡。
“怯良乡”还有一种说法为“戚良乡”,是说良乡人自古好客,土地甘润而民多淳厚。他们待人热情,对过往的行人都以亲戚相待,所以称“戚”(此处读“怯”音)。
涿州城大气,似京城。良乡县县境小,只有一百零八村,城建的怯,不方不正,出北门却是西。因此也就有了“京涿州、怯良乡”的说法。这两句话弄清楚了,那不开眼的房山县又说的是什么呢?
北京地区流传着许多有关地理民俗的顺口溜,其中“京涿州,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就是过去流传最广的一句。它说的是河北省涿州距北京一百三十多里地,但口音却与北京基本相同,可良乡离北京虽然只有六七十里地,但说话时的方言较重,听起来有些“怯”,而房山县的人没见过世面,比较小气。这句顺口溜中的“京涿州,怯良乡”应当说有些道理,而说“不开眼的房山县”却是谬传了。
那怎么就说这种说法是谬传的,是错误的呢,其实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因房山城没有泄水口(俗称水眼),误将“不开眼的房山城”说成了“不开眼的房山县”,将原来所指房山城上的水眼谬传为房山县的“人不开眼”。
第二种说法:相传清朝的时候,一次乾隆皇帝到河北省易县泰宁山下的西陵祭奠先父(雍正皇帝),路过房山城。当时的知县姓杨,为人正直,从不拍皇上的马屁。他听说乾隆皇帝要路过本县,根本没当一回事,只是在城门前摆了桌清茶,算是接驾,纯是简单地迎送一下。
乾隆皇帝心里很不痛快,但当着文武百官又不好意思说什么。过了房山城便对大臣和珅说道:“这个杨知县可小气,连顿饭都没让朕吃上,真是不开宴的房山县呀!”那和珅也对这杨知县不摆宴席接驾耿耿于怀,听皇上这么一说,连声重复了好几遍“不开宴的房山县”,说着说着便有意说走了音,说成了“不开眼的房山县”,意在表示对那位杨知县的不满。接着他又把这句话说给了几位随行的大臣,他们一听,也说那杨知县太小气,不久这句话就传开了。后来有人将这句“不开眼的房山县”与那早已流传的“京涿州,怯良乡”连在了一起,说成了“京涿州,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
当然了,这些啊,只是传闻而已,没有任何考证。其实房山县,或者说今天的房山区的人根本不是顺口溜中所说的没见过世面,又比较小气,而是非常朴实、宽厚、大度和好客,待人接物、礼尚往来都很讲情理,民风民情十分浓郁。
第三种说法,那就非常简单了,说啊,是当年建造房山县城的时候,没有垛口,没有箭眼,这么叫的“不开眼的房山县”。这和第一种说法,就是没有泄水口的传说啊,相类似,只不过是将泄水口改成了箭窗箭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