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2月,时任华野二纵副司令员张震,被二纵司令员兼政委韦国清叫来,韦神秘地说,你的工作要有重大变动,听说是毛主席亲自决策的。
张震知道韦国清素来不开玩笑,他大概也猜到了,华野准备进一步开辟淮北老根据地,张震之前就在淮北工作了很久,大概是中央批准了华野的建议。
谁知宣布任职命令时,竟然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张震来到位于濮阳的华野总部所在地,一进院子,就看见朱总司令笑吟吟地站在院子当中。陈毅、粟裕等野战军领导人陪同,寒喧一阵宣布命令,原来是任命张震为新组建的东南野战军参谋长!
张震这下子可完全懵了。
东南野战军是什么情况?自己这个参谋长又是怎么回事?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
东南野战军,是在毛主席决策实行第二次千里大跃进大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设想。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部队虽然损失不小,但成功地将战线开拓到了外线,有效减轻了冀晋鲁豫老解放区的生存压力。
同时,中原局势也产生巨大变化,白崇禧坐镇华中,已无法将其势力再向北发展。
大概基于这些认识,毛主席计划再实施一次大范围跃进,由华野派出强有力的纵队组织一个集团,再向长江以南跃进。
这一艰巨任务落到粟裕头上,毛主席让粟裕挑选三个最强纵队组成新的野战军,由于将来作战主要区域在东南一带,故定名曰东南野战军。
粟裕对此事非常重视,亲自选的兵力,华野一、四、六纵。一四六纵都是粟裕长期培养带出来的头顶主力,一纵叶飞,四纵陶勇,六纵王必成,这三位不论个人感情还是作风特点,都与粟裕高度契合,粟裕在关键时刻挑选他们是应有之义。
比较奇怪的是野战军参谋长的人选张震。
张震此前职务是华野二纵副司令员,华野合并之前是华中野战军九纵司令员。
粟裕与张震的共事的时间不多,不像叶陶王三位都知根知底。
而且,张震资历相对来说比较浅,野战军参谋长的位置比较关键,跃进东南任务如此艰巨,选这样一位并没有太高人望和深厚资历的人,会不会有人议论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粟裕提出这个名单后,确实有不少老资格议论。参谋长是要帮助司令员指挥各纵队的,以后铁定要当副司令,或者兵团司令。
而在以往,这种机会一般都是资格比较老的纵队司令才有的,比如华野山东兵团司令员,是华野资格最老的纵队司令许世友担任。
但粟裕没有理会这些议论,把任职方案呈交中央军委。
毛主席也听到华野内部的争论,他老人家在战时遵循一个原则,前线之事,无论作战急务,还是野战军内部建设,基本上都听从各中央局和野战军党委意见,尤其是野战军主官意见。
现在华野有了分歧,怎么办?
毛主席居然意外地破了例,亲自定调,不管张震年轻不年轻,既然粟裕推荐,那就任命张震为东南野战军参谋长。这一任命,狠狠刹住了华野内部的质疑,当场怼回说说讲讲的不好风气。
张震长期在新四军第四支队工作,也就是后来的第四师兼淮北军区,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就是大名鼎鼎的彭雪枫将军。张震在彭手下当参谋长。
参谋长需要一定技术性,是军事主官的重要助手,要懂基本军事原则、兵力运用和战术战法,甚至要懂一些步兵战术,一般都是科班出身、军校毕业的才能干好。张震并没有什么科班背景,一天军校也没上过。
他在新四军四师当参谋长却干的有声有色,四师之所以名动一时,与粟裕的一师、张云逸的二师、黄克诚的三师并驾齐驱,与张震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粟裕对张震应该非常了解,也一直在考察。
1946年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合并时,张震原在华中九纵当司令,所部与韦国清的山东二纵合并。张震不舍得我军在淮北开辟的大好局面,提出要到淮北去当军区司令。
这倒不是贪恋一把手权位,在新四军主力全部北进山东,江苏安徽几乎没有正规军的情况下,留守淮北的危险性有多大不问可知,这是慷慨赴难迎接挑战的英雄担当。张震如此作为,非常对粟裕的脾胃。
粟裕直接做了主,把张震留在二纵做副司令,就是要让他在主力部队中发挥作用。
粟裕起用张震,虽然有毛主席力挺,有异议的老资格们的想法都憋了回去,但毕竟张震还没拿出令人信服的本事和功劳,到底行不行呢?
粟裕又推出一个令张震有些后怕的重要动作,也就是著名的“齐辰联署”。
1948年11月8日,粟裕向中央发报,大意是将国军主力消灭于江北,有意思的是,这封电报的署名只有两个人:粟,张。
请大家注意,在此之前,粟裕上报电报,已经把张震列入联署名单中,比如粟谭陈张,粟陈张等等。
这次就直接粟张了!
表面上的原因是,华野参谋长陈士榘随前进指挥所行动,没和粟裕、张震在一起。但细细分析当时情况,可能还有深层次原因。
将国军主力抑留于徐州战场,固然是粟裕基于睿智判断,但具体战役计划,却是粟裕和张震商量出来的。
一贯谦虚的张震上将,晚年撰写回忆录时,确凿无疑地说,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总方针,是粟裕和他共同商量讨论的,而没有其他人参与。
粟张联名,前所未见。
不管陈士榘在与不在,他毕竟是华野正式的参谋长,呈报这种级别的电报,真就差这点时间吗?与陈士榘通通气,然后再以三人名义联署上报,岂非更妥当合理?
粟裕真就没这么干。
毛主席对粟裕的意图心领神会,回电同意粟张的建议,报文中亦将粟张并称,而不提陈、谭。这就等于认可了张震在华野作战指挥方面的关键地位。
齐辰联署之后,粟张成了来往报文中的常见搭配,张震在指挥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张震未免有点后怕,粟总这么激进,会不会让陈参谋长不舒服。
粟裕当然不会不考虑这些问题。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华野抽兵西进南下,与中野合力围攻黄维兵团,派陈士榘率领三纵、十一纵、鲁中南纵队和炮兵一部,与刘邓合力进攻。陈士榘此时实际干的就是兵团司令的活儿。
这个安排可谓极佳。陈士榘是一员虎将,1947年七月分兵时,他就曾与华野政治部主任唐亮一同率三纵、八纵、十纵转战鲁西南、进军中原,先后解放洛阳和开封。其指挥能力勿庸置疑,与许世友指挥山东兵团、韦国清指挥苏北,堪称一时之俊。
那么,话说回来,有这样的虎将,粟裕为何要刻意把陈上将送出去,而让张震居中指挥呢?
这就涉及到司令员与参谋长角色定位和互相配合的问题。
朱德总司令到濮阳宣布命令时,曾专门对张震说起过这个问题。朱老总大意是,参谋长的角色比较难做,一方面,参谋长是司令员政委最主要的助手,部队离开参谋长无法运转,大量复杂的工作都要参谋长牵头来做。另一方面,部队打了胜仗,从上到下都会习惯性地把功劳归结到司令员政委头上。参谋长就像司令员的影子,始终被别人的光环掩盖。
朱老总是有所指的,粟裕的指挥才能人所共知,他需要的是一位善于理解领会意图,并且把抽象的宏观的军事谋划,落实成文字,落实成可以执行的作战计划,而不是只善于提出作战意图而不善于发挥辅助作用的猛将。
这是现代军事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是成熟的部队,参谋长的地位越受重视,作用也越来越关键。
之前山东野战军作战成绩总体逊于华中野战军,其中一大因素就是参谋长作用发挥不够好。
我们举两个例子。
一是叶飞纵队的使用问题。叶飞纵队从新四军划入山东八路军,战术风格与山东老部队格格不入,1946年7月叶飞奉命打淄博,叶飞本能地要按粟裕之前围敌打援的战法来打,但鲁中部队按王建安的办法打,重攻城而不重打援,导致攻城失利。接着又打青州,同样因为战术不对头,没有打成。
什么原因呢?山东部队由于长期缺乏顶级名将指挥,缺少战术方面奇峰突出式的锻炼,所以打青州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法,叶飞对这两仗耿耿于怀,认为是指挥出了严重问题。
二是泗县失利。
1946年8月打泗县,在多方意见均不赞同打的情况下,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坚持认为泗县城只有桂系172师两个团,好打。陈毅听从参谋长意见,决定投入22个团的兵力包围泗县。
但因调度指挥不力,加上泗县外围大雨涨水,靠近该城的只有6个团,其中又有一半兵力负责打援,攻城的只有3个团,兵力几乎没有优势。后来该战完全失利,陈毅黯然承担了所有责任。
此战失利,重要原因是参谋长没有贯彻好陈毅重在攻城而不在打援的意图,犯了平均分配兵力的错误,导致攻也攻不好,援也没打成。
不是山东老八路军部队不能打,而是指挥的太粗糙。
华野成军之后,粟裕对这一问题认识的很清醒,没有好的参谋长是决然打不好仗的。
因此他把张震留在二纵有着长远考虑,是一种人才的预储备。
那么,张震上位后表现如何呢?
首先是濮阳整训期间,他以副参谋长的身份(当时陈士榘在河南),在很短时间内把华野司令部抓的有声有色,各项工作都正规起来,甚至还提出了把后勤供应部门独立编设的建议——这超出了司令机关的业务范围。
张震爱学习,爱钻研,每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都喜欢写总结,其实科班出身与半路出家的区别,说到底是思考和接触的深不深,张震靠自己的钻研与琢磨,超越了很多科班出身的人,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他与粟大将高度相通,都属于无师自通型的天才。
其次是超常的领会能力。豫东战役最后一阶段,当黄百韬兵团杀进豫东时,华野部队已到关键的分水岭,到底是打下去还是撤离,粟裕拿不定主意。这时毛主席来电,要注意部队的状态,看情况再决定打黄百韬。
张震立即意识到,这是毛主席在提醒华野不要打了。他当即向粟裕提出,粟裕也恍然大悟,立即指挥部队脱离战场。脱离之前,张震提了一条有意思的建议,集中炮兵再向邱黄等部猛轰,造成我军将继续猛攻的假象。果然邱黄上当,来不及追击华野。
第三,就是各个阶段作战计划的指定。张震完全实现了当初朱老总对他的期望,既能准确地吻合粟裕的作战意图,又能恰如其分地摆好自己的位置,不争不抢,非常低调。
从小淮海的提出,到大淮海的形成,从徐东阻击战的布置,再到判断杜聿明的真正撤退方向,张震的计划都非常准确到位。尤其是杜聿明的撤退方向,在卧底情报已经高度指向杜聿明直接走东南方向的情况下,张震向粟裕建议,还是关注西面,结果,杜聿明果然西出徐州进永城。
1949年3月全军整编,华野变三野,编为四大兵团,陈士榘当上了八兵团司令,张震扶正,当了上正牌参谋长,继续与粟裕密切的配合。
张震将军的功劳彪炳史册,当年那些老将们的质疑也早被击的粉碎。这些大概早已被毛主席预料到,他很清楚山东诸老将其实有点不服气,不想被年轻的张震超越,所以有了那么一次破格干预一线人事。这是他慧眼识珠的深刻洞察力。只不过老人家没有料到的是,此一番进贤用能,竟然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为我军储备了一位年高德硕的军委副主席。
天意不遗贤,真国之幸也。
远见卓识!
瞎扯,明明就是粟裕主张的伏兵西面,张震当初还反对,到你这就成了向粟裕主张建议了
人才识人才!战争如此,各行各业又何不是如此呢,人才太重要了,人才能把方向带好。
好一个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今晚一直在看你的文章。
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