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232:不自是,故彰

妍春聊文化 2024-06-10 09:41:54

【视频版】省略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接下来“不自是,故彰”这一句。不自以为正确,才能充分彰显。

王弼把这句话与“枉则直”配对,苏辙解释说,如果是直但是不符合自然客观规律,那也是妄言;如果是枉,只要符合自然常识客观规律性,那就是全天下最直的。而只有直,才能达到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宏伟目标。

不自是,还是不以自己之是为是。就是不以自己认为正确的为绝对正确,不自以为是,不把自己认知当成唯一正确放之四海的。

【补充说明】

只有这样,不自以为是,不以自己的认知作为唯一正确的真理,才能彰显事物的本性,才能更充分地更好滴做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彰,是这一句的字眼儿,关键。

彰,我以为是彰显,明显,显著,而不是搞明白。这里面有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现在叫做“坑”。大多数人都掉进了这个坑里。

彰,彰显,就是指事物会越来越明显地昭示或显露事物本身的特质,性质,本质,内在规定性,而不是人类去主动地探索。正如第一章说的只有“常无欲”,才能更好滴更清楚明了地“以观其妙”;只是“常有欲”,却只能“以观其皦”,观察到认识到认知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表象。

看出来了吧?彰,是被动滴显现,是老子一贯的“无为主义”的基本要求。彰,如果是主动递探索,那就不符合“无为主义”的基本原则了。

纵深说一说——一,老子认为人性本身就有其天生的任性贪婪的倾向。人性可分为先天的后天的,理性的任性的,向善的作恶的。即使在现在看来人类极为可爱的品质“求知欲”,在老子看来,正是人性中,贪婪,不知足,甚至是妄为。

二,老子认为有些东西是没有必要追根问底,“不可至诘”。因为即使你在求知欲的蛊惑下,非要至诘不可,很可能是永远无法至诘的。

在老子关于“知知-知足”的一系列论述中,都阐述过这一层意思。

不自是,才能达。只有不去苛求,才能达到目的。彰,若果用在“人类行为模式和人类文明价值”的范畴之内,那就是可以理解为“不苛求完全彰显人类的认知能力”,也无需执意地要搞清楚什么事情。如果人类不是总是把人类自己的那点认知或感受当做伟大绝对永恒真理的话,事物都会自然而然地彰显其自身的本质特性,关键是即使人类拼命滴要搞清澈这世界的本质特性,也未必能够做到。

没有这份痴心妄想,人类可能生活的更加愉快。

简单地理解,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彰明,没错,但要更深刻地理解老子道德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整的思想体系,就应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似乎又踩到了有为主义的坑里),比主动克服“已知有可能造成的知识障碍”,就是你自己怎么也走不出自己的已知所形成壁垒。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